APP下载

由“多管齐下”到“无处遁形”
——谈“校园欺凌事件”的治理策略与方法

2017-02-25张利骋

中小学校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校园家长学校

◎ 张利骋

由“多管齐下”到“无处遁形”
——谈“校园欺凌事件”的治理策略与方法

◎ 张利骋

构建“平安校园”、消除“校园欺凌”的主要途径是推进校园立法进程,加强学校德育、规矩及安全教育,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改进家长教育理念。

推进立法;加强德育;强化责任;改进理念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 号)已实施一年,然而“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仍时有发生。

一、“校园欺凌”滋生的原因透析

“校园欺凌”是直接威胁师生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恶性事故:有威胁侮辱、借助校外团伙欺凌同学的;有强迫学生定期上贡钱物的,也有迫使室友答应条件的;有性别欺凌或年级段欺凌的,也有民族地域性的欺凌;有直接的、肉体的和物质的,也有间接的、心理的和精神的,或群体或个体,或蓄意或突发;且语言欺凌远远高于身体和网络欺凌。表现形式呈多样型、复发型、升级型、隐蔽型、暴力型,不一而足。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下学校常规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过于软化,责任性弱化,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遭遇冷淡,多种个人行为的自由主义滋生蔓延。在过分强调以人为本与个性发展中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人格意识、理性意识、规矩意识及法制观念教育薄弱。

二是学校侧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轻视守规守矩教育的跟进;看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格品质的塑造;重视身体健康的强化,忘记心理损伤的抚慰;强调饮食供给,淡化精神世界的“补钙”,导致自由散漫高涨,人心浮动涣散,精神空虚游离,章法底线失却。学生养成了为所欲为,信马由缰的坏习气。

三是一些学校的规则教育殆尽,缺失集体观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导致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不健全、教育文化成分缺失。学校所能承载的社会期望严重超荷。社会及家长,把孩子一生要经受的“所有教育”强压给学校一方,把学校教育所承载的“任务”无限夸大,于是学校教育包揽了一切。学校和教师迫于家长和媒体的炒作,担心自己的教育行为失范,明哲保身,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放任自流,学校行政管理有漏洞,对学生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引导不周,预防不足。

四是家庭过度溺爱导致学生任性骄横,不良家庭环境催生孩子心理障碍;社会不良之风侵袭,媒体再现暴力经过,冲破孩子心理防线;法律界定的刑事责任(18周岁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让部分学生有恃无恐,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二、构建“平安校园”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刚性要求

2016年 11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向校园欺凌亮剑,要求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校周边治理。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校园安全、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问题上,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措施。2 月 17 日,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召开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从溺水、交通、欺凌等三个重点领域加强治理。4 月 2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校园安全工作从“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健全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和风险化解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这一切都为我们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治理校园欺凌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校园安全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措施。

构建平安校园,事关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大局,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更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刚性要求。

刚性要求需要“刚性”的法律制度做进一步的规范和保障,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多方联动,多管齐下,重拳出击,共同发力。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同步推进法治建设,就能加快形成高度安全的校园,构建政府与学校一体化的校园安全战略体系;只要我们强化使命担当,敢于破难题,谋安宁,就能找到更直接、更恰当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使校园欺凌“无处遁形”。

三、学校教育综合治理的方法与策略

1. 加强校园法制教育,推进立法建设

让法律法规意识充满校园,入心入脑,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筑起防火墙,剔除欺凌滋生的土壤,为更好地实施文化知识教育,提供正确、适度的管理和适度惩戒,提供法律依据。

强化政府在校园安全工作的主体主导地位,政府、社会、家长要发挥相应作用,聘请当地公、检、法干部定期来学校现身说“法”,以案普“法”。通过《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学习普及,使依法治校、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等法制意识根植于师生心灵。

2. 创新校园德育机制,完善规矩教育

教育不仅要培养“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更要引导学生做“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因此,学校德育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德育工作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境”的育人新格局(见《教育部 2017 年工作要点》),强调“立足于事,蕴化于事,以事促化,有的放矢,有所凭借”,要融入学校常规教学中,贯穿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体现在各类活动中,落实在课堂、课间、社会实践、文化建设、健康教育等活动中,贯穿在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并且要主动寻求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与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无形中得以熏陶,得以启发,得以教化。

二是学校教育要返璞归真。重规范讲规矩,坚决废止那些不讲教育原则的“唯儿童论”。要把转变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守规守矩的理性作为学校教育的落脚点。规矩教育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生命性和可持续性。教会学生敬畏戒律和依规矩做事,懂得遵守校纪校规,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公德,提高学生反思意识、惩戒意识、警惕和慎独意识,少一些浮躁与强势,多一些平静与平和,养成惧法、学法、知法、尊法的谦谦学子。

3. 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教育学生明确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与法律责任,使学生在宪法和法律的旗帜下健康成长。大力开展“职责教育”,树立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提高他们服务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保持与人和善,不彰人短,不显己长,使自己不自傲、信守诺言、大度、富有同情心。

明确学生及其学校保安、校长、教师、家长的相关法律责任。学校教育不可缺少“惩戒教育”,学校和教师在法律权限和职责允许内,给欺凌肇事者以批评教育甚至惩戒,使他们不敢为、不想为、不能为,让“惩戒的力量”在校园高悬。

4. 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监管

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校园安全死角的监管,特别是对宿舍、厕所等不能安装监控的地方要加强巡视、监管。实行保安人员昼夜巡查制度,确保重要时段和重要地段 24 小时置于监督之下。通过张贴标语大力宣传《意见》,让“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的威严震慑肇事者。只有动员各个职能部门盯紧看牢,才能阻断欺凌事件的发生。笔者所在镇政府规定百人以上学校必须安装电子监控仪,各校成立“护校安园”小组,盯紧看牢,定时巡逻,“人”和“仪”双重监护,动静互补,相得益彰。有效杜绝社会闲杂人员在学校肆意闲游玩耍和组织体育活动的严重干扰,夜间也恢复了平静,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同时,把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指标纳入学校和个人绩效考核内容,作为教师、班主任评优选先的主要条件,对学校安全有漏洞的学校领导及教师实行一票否决。教育管理部门随时介入此项工作督导评估,大大加强了校园安全保障,使校园安全工作摆在了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鲜明的导向和评估标准规范。

5. 彰显教育威严,提升教师权威

家长要尊重学校、教师独立处理教育问题的权力。不允许随意聚众围攻校园和教师,给教师、教育赋予一定的法律权力与职责。

教师要及时详察、化解一切矛盾。教师不光做好“知情人、交心人、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负责人”,肩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充分调动教师、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明确职责,敢于担当,使他们敢说、敢管、敢为,自觉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在工作权限内大胆平息、果断处理,教师要消除“祸患”于“萌芽”;做好“安抚人”的工作,不论“事件”大小,在平息之后都要安抚,对“受凌”者进行心理援助和安抚,帮助其摆脱阴影,走出困境。只有妥善、恰当、艺术、真诚地抚慰,才能从根本上抑制校园欺凌的“滋生复发”。

6. 改进家长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父亲不能缺位,母亲不能越位,父母不可错位,特别是父亲要变“供养者”为“养育者”和“领航者”。家长要打造和树立和谐平等的交流家风,为孩子的成长负责,模范做好“父亲、母亲”。加强家校联系,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知晓孩子之间的交往情况。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及时化解个别家长对学校的看法,把思想统一到自觉维护学校教育的权威,拥护教师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来。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敬畏学校,敬畏规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1] 国教督办函〔2016〕22文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Z].2016.

[2] 教基一〔2016〕6号文件.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Z].2016.

[3] 国办发〔2017〕3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Z]. 2017.

(作者:甘肃省会宁县刘家寨子镇教育管理中心责任督学)

[责任编辑:刘新丽]

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06-03

猜你喜欢

校园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