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资本流通时间理论的思考*

2017-02-25柳思维

关键词:流通马克思资本

柳思维

(湖南商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关于马克思资本流通时间理论的思考*

柳思维

(湖南商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上对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作了科学的界定,分析了资本流通时间与资本生产时间的内在制约关系,认为资本流通的速度与效率由资本流通的时间决定。马克思论述了资本周转效率与资本循环时间长短成反比例变化,分析了商品产销空间距离与运输方式变化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变化、商品的属性制约和决定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供货契约状况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变化。

马克思;资本流通;时间;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了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资本形态的循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并以彼此的存在和活动为基础。当一种职能资本形式在循环运动时,便可以作为另一种职能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同时马克思对资本流通时间也十分重视,系统提出了资本流通时间理论。资本流通时间长短直接制约和决定资本流通效率,也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学习马克思资本流通时间理论,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从空间与时间维度结合上深刻揭示了三种职能资本形态的并存性与继起性

要准确把握好马克思资本流通时间理论的内涵,首先必须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了解马克思关于三种职能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的论述。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资本循环过程是包含一个“生产过程”和两个“流通行为”的统一体。一个“生产过程”是指对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所进行的新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两个“流通行为”,其一是指购买生产资料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的流通,其二是指出售企业产品实现商品资本再到货币资本转化的流通。这种生产、流通行为的统一体既是三种职能资本形态的相继变化的统一,也是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基本内容。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从资本流通实现的视角提出了在同一时间内各个职能资本形态在空间上必须并列存在的观点。这样,当一种职能资本形式在循环运动时,便可以作为另一种职能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马克思也多次在《资本论》中讲明这一道理。紧接着,马克思还深刻论述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时间上的继起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三种职能资本形式的依次转化,尤如田径赛场的接力赛,一棒传一棒,承上接下;如果哪一个阶段职能资本循环出现了麻烦与断裂,整个资本循环链条就会脱节,就会功亏一篑,满盘皆输。例如,当生产企业新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卖掉,势必造成供给过剩、商品积压,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而商品卖不掉,企业投入的货币资本收不回来,势必造成资金短缺,企业无力继续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就无法再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再生产就不能继续顺利进行。正如马克思精辟分析的: 资本“每一个部分都不断依此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由一种职能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从而依次在一切阶段和一切职能形式中执行职能”[1](P121)。

马克思在上面的论述中已明确指出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是以其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为中介为条件的。三者在时间上互相继起,才能保持生产行为和流通行为的统一,以便不断进行职能资本形式的转换,产业资本循环的“接力赛”才能连续进行 ,资本运动的链条才不会断裂。很明显,三种职能资本形式的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实质是资本运动过程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统一。从微观层次看,在单个企业、单个行业的经济运行中,这是保证企业资本正常周转必不可少的。从宏观层次看,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与在时间上的不断转化和循环,是社会总资本的顺利循环的基本要求,也是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在此应特别强调两点:首先,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的继起性不可或缺的一个前置条件;如果三者在空间上不能并列存在,就谈不上时间上的互相承继;其次,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又离不开三者在时间上的互相承继和转化。这充分表明,产业资本的顺利运转,一方面是要在资本结构上使资本同时按一定数量及比例分布于三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另一方面,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并且要同时进行运动和转化。这样,正如文中一开头引述马克思所论及的: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过程的统一,也是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的统一。其运行的过程与轨迹是先将一定数量的货币额支付去购买生产要素,经过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到货币资本一系列形态变化,最后得到和实现增殖了的货币资本。从资本的循环轨迹可以看出,三种资本循环形式各自的起点与终点不同,各自的循环形式与特点不同,但都统一于资本价值增值的形成和价值实现的全过程中。

综上可见,资本要不断地增殖,就必须“物尽其用、货畅其流、钱尽其转”。三种职能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运动,正是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性。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便丧失了生命力,更谈不上增殖。因此,资本循环是一种持续循环的周期运动,是不能静止和停顿的。就时间的继起性而言,产业资本的形态变化特别要求时间的节约,资本的转化速度越快越好,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越好。这是因为职能资本相互继起所花费的时间越少就意味着整个产业资本周转和循环的速度越快,效率就越高,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就越大,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1](P141-142)同样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仍然要讲究资本价值增殖效应,以便更好地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增进民生福利。为此节约资本流通时间,提高资本流通效率,加快资本自行增殖就十分必要。

二 马克思对资本流通时间做出了科学界定

(一)马克思认为资本流通的速度与效率由资本流通的时间决定

马克思尤其重视资本流通的速度与效率问题。而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资本流通效率的高低由资本流通的时间决定。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上对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作了深入研究。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五章中马克思指出:“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通时间。”[1](P138)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三部分:一是直接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为制造某种产品而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工作时间。 二是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这在农业产业中尤为突出,因为许多农产品生产过程都离不开自然界土地、阳光、空气、雨水、温度的作用。 三是生产时间还包括原料、材料、燃料的储备时间。原料、材料、燃料是生产和制造所有新产品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要取得上述要素都必须依赖市场交换,因而上述要素的必要周转性储备就属于直接生产过程。至于产业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循环中两个流通行为所耗费的时间。而流通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生产时间的变化,并制约资本效率的高低。

(二)马克思分析了资本流通时间与资本生产时间的内在制约关系

马克思指出:“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1](P141-142)马克思在这里提出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观点,主要是从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角度看的。在资本循环总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有一个互相此消彼长的替代效应,你增我减,你少我多。如果资本的流通时间多了,生产资本执行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时间就少了;如果资本的流通时间少了,生产资本执行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时间就多了。因而两种时间是互相排斥的。马克思这一论述明确地告诉我们:流通时间的长短直接制约着生产资本的作用规模与效率,在资本循环总时间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的流通时间越短,一是表明流通实现资本价值的效率越高;二是意味着资本生产时间相对增加,等于增加和扩大了生产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十四章中还谈到了流通时间的“长短不一”会造成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不一”。为什么流通时间的“长短不一”会造成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不一”呢?这是因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流通时间变化会引发市场上价格波动的风险。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但价格的高低变化是由市场供求矛盾运动决定的。而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因时因物因地而不断变化的,供求变动必然引起价格高低的变化。商品进入市场后,如果在流通领域销售不畅,市场供求局势就会随时间延长而变化;而随供求波动,也会引发价格的波动,进而影响商品价值、资本价值的实现程度。如某种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停滞时间如果过长,这种商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新的供给增加或替代品、升级品会进入市场,这种商品就可能从入市时的供不应求、供求均衡转变为供大于求甚至滞销和供给过剩,这样价格就会急剧下跌,原来投入流通的商品就无法实现市场出清,原来的资本价值增值的计划就会部分或全部落空。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库存去产能的那部分过剩产品、过剩产能都是无法实现价值的无效供给,等于是原有劳动的浪费和整个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失效。

(三)马克思深刻论述了资本周转效率与资本循环时间的长短成反比例变化的规律

马克思在界定了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后,还深刻论述了资本的周转效率与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成反比例变化的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说来,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值过程。限制的程度与流通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比例。”[1](P142)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的分析,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就是资本总的周转时间。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要素、生产结构和环境不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各有差异,资本的周转时间也各不相同。如果资本的流通时间越短,就意味着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顺利,资本的周转效率就高。与此相反,如果资本的流通时间越长就意味着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不顺利,资本的周转效率就低。

三 马克思论述了商品产销空间距离与运输方式变化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变化

马克思首先深刻论述了商品的产销空间距离制约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马克思认为: “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距离,是使出售时间,从而使整个周转时间产生差别的一个经常性原因。”[1](P277)不同的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空间距离不同,商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在途运输时间也肯定会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种商品由于从同一产地运往不同的销地,在途运输时间也肯定会不同,如海南省产的各种热带水果销往湘鄂赣三省和销往东北三省,其商品流通时间肯定会大有差异,因为产销地的空间距离明显不同,这就会产生马克思讲的“周转时间的差别”。马克思认为商品产销的空间距离影响资本总循环过程中“两个流通行为”的时间长短。“商品由生产地点到销售市场的运载过程的相对长度,不仅会在流通时间的第一部分即出售时间上引起差别,而且也会在第二部分即由货币再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也就是购买时间上引起差别。”[1](P279)马克思在此明确了商品产地销地空间距离是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基本因素,因此在组织商品流通时就必须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尤其对同一种商品的流通在产地空间选择上要注意就近购销、就近流通、就近运输,避免发生舍近求远、迂回运输、倒流运输的流通浪费。

马克思深刻论述了运输工具、运输方式的变化制约资本流通时间的变化。在商品的产销空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要改变商品在途运输时间,只能靠运输工具的改良和运输方式变革,马克思揭示了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变化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和制约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时间:

1.运输生产力变化会影响商品在途移动时间。运输生产力变化主要指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的变化。马克思指出“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良,会绝对缩短商品移动期间。——例如,改良的帆船和轮船,缩短了商品的移动时间,从而也缩短了商品到达远近港口的时间。”[1](P277)虽然马克思在此举的例子是水上运输工具的改良缩短了商品到达港口的时间,而现实经济活动中因运输工具的变化而使商品流通及资本流通时间改变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管道运输促成了我国的“西气东输”。由于西气东输全是管道输气方式,不需要经过任何中间运输装卸环节,也不需要各种特殊包装,使新疆生产的天然气运输西起塔里木盆地,横贯9个省区市,输气范围几乎涵盖了长江中下游区域,且流通时间几乎为零。又如2013年以来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中西部各省市相继开通了中欧货运班列,许多和欧洲各国的进出口货物由海路运输改为陆路火车运输,运输线路距离缩短,运输时间也减少,使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2.运输工具的改良和运输方式变革会引起生产中心(经济中心)的变化,也会影响商品流通资本周转的时间。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可以引发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变化,引起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发生新的聚集、扩散、转移,如一批交通枢纽新城市的兴起,就被人们形象地喻为是“火车拖来的城市”、“汽车运来的城市”、“ 轮船装来的城市”等等。新的生产中心、交通中心的形成会改变已有的产销空间格局,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旧的生产中心衰落了,新的生产中心兴起了。”[1](P277)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交通工具的变化,会改变商品在空间的产销半径和空间流向,会涌现新的交通枢纽,会改变原有的生产中心和流通中心,形成新的经济地理格局。在新的生产中心和流通中心出现的同时,旧的生产中心和流通中心就可能衰落。“后一个生产地点兴盛起来,前一个生产地点衰落了。因此,运输工具的变化,在商品流通时间,买和卖的机会等方面造成地点差别,或者使已有的地点差别再发生变化。”[1](P278-279)马克思关于运输工具的变化会引起生产中心(经济中心)的变化的分析与结论已为大量事例证明是十分科学的。由于交通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变化,生产中心此兴彼衰的现象不足为怪。特别是当我国进入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密集的立体交通时代,各个不同城市因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中的区位差异,导致要素流动的速度不同、密度不一,交易与买卖的机会也不同,这些都会引发区域之间资本周转规模、速度和时间的变化。如中欧班列开通后,我国地处中西部内陆的一些城市就变成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枢纽和开放高地。

四 马克思深刻论述了商品的属性制约和决定商品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

商品的属性包括商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生动地说:商品不会自己走路,要寻找它背后的监护人、所有者。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社会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商品交换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二是指商品交换客体及交换活动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程度,如有的商品系重要战略性物资,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三是指商品的产销在空间与时间的供求关系及特点,如有的商品一地生产、多地消费,有的商品则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等。组织商品流通一定要了解不同商品的社会属性要求,以及与商品的社会属性相适应的制度、规制、法律、政策要求。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商品自然属性的差异。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物理、生物、化学性能。如农产品中生鲜蔬菜水果家禽活鱼等鲜活商品易变质的生物性能突出,流通中稍有不慎,活鱼就会变成死鱼,死鱼就会变成臭鱼;烟花鞭炮商品易燃易爆的化学性能突出,一旦不慎会引起爆炸,甚至物毁人亡;玻璃器皿商品易破碎的物理性能突出,如搬运装卸中不注意,就会变形和破碎。因此,马克思指出:“由商品体本身会变坏所决定的商品资本流通时间的界限,就是流通时间的这一部分或商品资本作为商品资本能够经过的流通时间的绝对界限。一种商品越容易变坏,因而生产出来越要赶快消费,也就是越要赶快卖掉,它能离开产地的距离就越小,它的空间流通领域就越狭窄,它的销售市场就越带有地方性质。”[1](P145)马克思在此所论及的实际是指商品性能决定流通半径与流通范围及流通时间的客观规律性,主要是指商品体本身的自然性能,即商品的自然属性对流通时间的要求。实际上马克思揭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流通规律。一是流通时间规律,即商品自然属性决定商品流通时间长短的规律,越是流通过程中使用价值容易遭受损失的商品,越要求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距离将商品卖掉和消费掉。二是流通空间规律,越是流通过程中使用价值容易遭受损失的商品, 流通空间领域就越狭窄, 销售市场就越带有近地市场的性质。尽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全,以及商品养护包装储存运输技术的先进,可以在流通环节延缓某些商品使用价值的损失,从而可以扩大这些商品的销售空间,延缓其销售时间。但马克思揭示的商品自然属性决定商品流通时间长短的规律仍未过时,仍然是我们组织商品流通时要认真遵循的重要规律。特别是在现代互联网电商环境下如何既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又按照商品的自然属性要求,做好网购鲜活商品如肉类食品、蔬菜、水果、鲜花等的物流配送和快递服务,尽可能缩短这些商品流通时间,便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如何根据商品属性的准确信息有效地组织商品流通,避免各种非正常的流通停滞与流通风险,更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我们一定要依据商品的自然属性的要求,科学规划和选择各类商品的流通渠道、物流环节、仓储空间、交易方式,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提高其流通效率。如果违反科学,任性流通,则会铸成大错。如2015年8月13日天津滨海新区的火灾惨案及危害与损失,为新中国历史上所罕见。其直接原因是危险物品乱堆放引发仓库爆炸,对此血的教训,我们应永远牢记。

五 马克思深刻论述了供货契约状况影响商品流通资本流通时间的变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篇第十四章指出:“周转时间的差别也是由供货契约的规模引起的,而供货契约的规模随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和水平一同扩大。作为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的供货契约,是一种与市场流通领域有关的业务。”[1](P281)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信用融入了各种交易活动中,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无论是国内流通,还是国际流通,均可通过交易契约进行。实物形态的资本流通和价值形态的资本流通可以在时间上空间上分离,如在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阶段,产业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原材料、设备,既可按契约先预付货款,也可先购买使用一段时间才付款;在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阶段,产业资本家既可按契约先预收货款,也可在商品卖出以后一定时期收回货款。因此交易契约的规模、内容以及履约的情况都会影响资本流通时间的长短。特别是履约的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资本的流通速度和效率,如果不讲诚信,拖欠货款,或不按合同交货,挤占别人预付款,或借钱不按时还,赖债拖欠,这样契约违约率高,就会滞缓阻碍资本流通,人为地增加资本流通时间,提高了资本流通成本。

目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资金“脱实入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契约状况有关,一些企业违约挤占别人货款或拖欠债务,违规改变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用途,或是盲目放大债务杠杆,致使应当用于实体经济资本循环的大量资金进入虚拟资本市场空转,导致资本循环混乱,资本流通困难,甚至人为地出现资金支付困难的所谓“钱荒”。因此努力提高契约履约水平,既是加快资本流通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六 结语:重视节约资本流通时间,努力降低流通成本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蛇口招商局一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曾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如果从理论上对这条标语索源,可以从马克思的节约劳动时间的理论中找到答案。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曾经论述过: “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将一切节约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与他的劳动价值论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虽然指的是劳动时间节约,但对资本流通时间同样适应。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战略任务就是降成本,因此如何注重流通时间节约,加快流通职能资本的转化和循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便是流通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今天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仍不是流通强国,流通失序、流通不畅、流通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发达国家流通效率差距较大。同时商品在流通环节损耗率高,流通时间长、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严重影响流通产业职能的发挥,使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作用未能充分显现。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商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一场流通革命,也开辟了节约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的新通道。互联网+电子商务打破了商品流通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为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流通领域、消费领域缩短了时间。因此,互联网+电子商务时代节约流通时间大有可为。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流通时间的论述,要加快资本流通,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抓住机遇,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降低流通业发展的制度成本;同时进一步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流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优化城乡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增强流通产业服务消费与生产的便利性;加大流通业态创新,提升电子商务、现代连锁、物流配送比重;加强流通科学管理,努力实现流通的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进一步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努力提高流通国际化水平。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晏维龙等.马克思流通理论的当代视界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 顾雷雷,张雷声.马克思关于资本流通理论的探讨 [J].学术界,2014 (1):61-69.

[4] 柳思维.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流通实现理论透视中国的钱荒[J].中国流通经济,2014(2):16-21.

[5] 黄铁苗,谢庆彪.互联网节约功能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以电子商务为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12):59-69.

TheThinkingofMarx'sTheoryofCapitalCirculationTime

LIU Si-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 410205,China)

Marx has made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apital production time and capital circulation time, and has analyzed intrinsic constraint of capital production time and capital circulation time. He thought that the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capital circul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apital circulation time. Marx has discuss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capital turnover and length of capital cycle changes inversely proportional,and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patial distance of commodity and the mode of transportation changes will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capital circulation time. The length of capital circulation time also depend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goods, and the supply contract conditions influence capital circulation time.

Marx; capital circulation;time; thinking

2017-07-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化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研究(13AJY015)

柳思维(194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商贸流通。

A811

A

1008—1763(2017)06—0053—06

猜你喜欢

流通马克思资本
马克思像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资本策局变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