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戏剧

2017-02-24潘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1期

潘璐

摘   要:现实主义戏剧的概念,形成。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形成。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坚持现实主义创作。

关键词:现实主义戏剧;概念与形成;现实主义戏剧的升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10-02

现实主义戏剧简介(realistic theatre)戏剧主要流派之一。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世界各国的戏剧史上自戏剧的最早形成就包含现实主义因素,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戏剧随着时代、民族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作为比较自觉的、有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演剧体系的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下半叶,欧洲文学与艺术中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兴起的一种戏剧运动和流派。

从19世纪30—70年代,随着文学领域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相继出现,现实主义戏剧也开始在欧洲舞台上活跃起来。当时欧洲革命象遍地着了火,全面动荡使生活面极大地展开了,而且把生活的底层本质也翻抖了出来,深沉的黑暗把一些愤世嫉俗的,感觉灵敏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要求揭露这种黑暗,刺破这种黑暗,自然科学家大量地发现,哲学家们深思妙想,给他们带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新式武器,新的方法,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支柱给他们带来思考反映,揭露的力量,于是现实主义适逢其时,蔚然成象,以他们特有的思想武器来暴露黑暗,力求真实,深切,广阔,这也是当时许多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家的共同特点。在法、德、英等国,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尚未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不少剧作家沿用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口号,或者本身就是从浪漫主义运动转过来的,W.莎士比亚是他们反对新古典主义斗争中的共同旗帜。这时期俄国的现实主义戏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进展。别林斯基在提出文学有“现实的”(即现实主义的)与“理想的”(即浪漫主义的)区分的基础上,对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也作过进一步的论述。在创作方面,俄国Н.В.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是现实主义戏剧早期的优秀代表作。但从总体上说,本时期欧洲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小说方面。70年代之后,欧洲出现了一股以批判现实主义为特色的独立的戏剧潮流,并且在创作与舞台艺术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在北欧(主要是挪威)和俄国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它的代表作是H.易卜生首创的”社会问题剧”。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用严谨的戏剧结构和成功的性格刻画,提出并讨论了当时社会中的道德、法律、妇女等重大问题,尖锐地批判和否定了资本主义世界流行的伦理观念。

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不但是受西方现实主义戏剧思潮影响的结果,而且没有西方现实主义运动得以产生的深刻背景,以及一整套哲学文化理论学的准备,这就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先天不足之处。但这种影响,决不能认为是一种全盘的移植照搬,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的、消极的影响。从接受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从接受的过程来看,西方现实主义戏剧是经过接受主体的过滤、剔取、融合,包括误解、误读、甚至夸张、扭曲、变形而实现的。由于接受主体的制约作用,决定这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这样,它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道路。中国人最初引进西方话剧的时候(如果以春柳社于1907年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等作为中国话剧史的起点),就文明戏的主潮来说,并没有倾心于西方现实主义。而其时正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的时刻。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不但全部发表和演出,其本人也于1909年逝世。作为中国早期话剧向西方话剧学习的中介和桥梁的日本新剧,当时也正在掀起易卜生戏剧仿效热潮。但是中国话剧的创始者们,不但没有为这种戏剧思潮所感染,偏偏转向了雨果、萨都、席勒,以及小仲马等人的浪漫主义戏剧和佳构剧。

除热衷于翻译、改编浪漫戏剧外,自编的剧目也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情节,也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慷慨悲壮的激情。之所以倾向浪漫主义,一方面是正在酝酿和发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浪潮所构成的历史情势和氛围,与西方浪漫主义戏剧那种直抒胸臆、驰骋感情、英雄人物和英雄基调相共鸣;一方面是西方浪漫派戏剧和佳构剧,又多少能适合中国人的传统欣赏习惯。对西方浪漫主义的倾斜,带有中外戏剧文化初次撞击的自发性投合的特点,但也显示着接受主体的制约性。由于是一次缺乏理论准备和系统审视的遭遇战,颇有随潮而来随潮而去的味道。不过,应当指出的,尽管文明戏,特别是处于辛亥革命高潮前后的文明戏的演出剧目,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调,但大抵具有强烈的革命的现实的精神,以及同政治相联系的特色。就中国早期话剧的形成动因来说,与其说是出自艺术自身的原因,还不如说是出自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中国人接收外来的话剧,便同近代中国民族灾难深重的现实联系在一起。这点,是同西方戏剧、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很不相同的。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有着光辉历史,有着独特的创作原则,高擎一杆大旗,纵横在关东大地,那就是现实主义创作。历数多年来那些深入人心的作品,《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李尔王》《父亲》、《那一年,在夏天》、《凌河影人》、《祖传秘方》无不紧密围绕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无不坚实的走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一台极具现实主义的大型话剧《祖传秘方》,讲述了1933年11月-1934年3月,日伪统治下的沈阳北市场一家非常有名气的诊所“正德堂”, 主人公卜振堂是满族正白旗后人,又是名医世家、名门望族。他继承了祖传十余代的治疗红伤和正骨绝艺,并有祖传秘方世代相传。其治疗手法独特而有奇效,因之妙绝关东,市井传之为奇的故事。卜振堂将祖传秘方传授给他的徒弟大康和义女叶子,秘方的精髓则是:“医为仁术,凡病患皆为骨肉;药乃佛心,仅信义才是正德;方无定法,惟仁心能复百创;术有本源,只义字可贯千秋。”这对功利主义甚嚣尘上、浮躁之风日益盛行的当下社会,不啻为一剂对症良药。剧中人物所展现的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无论是正德堂主卜振堂,还是义勇军团长邵正刚;无论是评剧名伶筱月鲜,还是前清遗老“那小辫儿”,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都希望并用自己的行动为抗日尽自己的努力和责任。还表现在对“义”的大力颂扬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对“义”倍加推崇,“义”与“仁”一样,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传秘方》里,有师徒恩义,有男女情义,有江湖侠义,有对祖宗和传统的敬义,更有超越个人与宗族的民族大义。皆尽现实主义之能,一连串的鸿篇力作构成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坚实现实主义创作基础,并由此而开始现实主义的探索,升华。

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戏剧所表现的是人和世界。作为艺术作品,透过表象,不难看出,话剧《祖传秘方》所医者,在世道人心,在精神面貌。这部戏或许能够引发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个人生活与社会责任,能够让我们想到在物质与享乐之外,人生还应该追求些更有分量的东西,人应该有更昂扬向上的姿态、更豪迈坦荡的气概、更充实健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