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2017-02-24刘明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改革措施转型发展发展趋势

刘明纹

[提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民营银行设立破冰,“新金融”呈爆发式增长。随着金融市场内外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正进入全面改革转型阶段,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分化。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面对来自银行同业、互联网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利差和净息差趋于收窄,盈利能力下降。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粗放型经营模式面临挑战,新的形势迫使传统商业银行加快改革转型。

关键词: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改革措施;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5日

一、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在20世纪,世界金融业先后经历了“初级混业经营管理—发展分业经营管理—发达混业经营管理”的发展阶段。德国一直是先进混业经营的代表不管是二战之前还是当今的时代,而其他发达国家如英美日等国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取消了对混业经营的管制。1999年,日美两国开始全面推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之后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也开始思考讨论混业经营对金融业的影响,并且日益趨向混业经营。

与世界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相比较来说,我国在20世纪末期的改革发展明显处于落后。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都是初级的混业经营模式并且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也是证券市场的初始参与人之一。但1992年后半年,我国投资者们纷纷转向房地产和证券投资,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时的监管力度和约束条件并不足的情况下,资金出现问题,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纷纷挪用信贷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也参与到这些投机行为当中。这些行为严重地伤害我国当时薄弱的金融市场,更助长了投机行为的气焰引发经济泡沫和市场经济紊乱。因此,国务院出台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当下金融業的混乱进行整治并明确分业经营的方针。此后,于1995年又颁发了《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不得投资房地产,不能进行信托和证券投资,对于贷款投资对象也要明确。1995年6月《保险法》也明确规定了保险公司只能经营保险业务,保险业务也只能由保险公司来经营。1998年底《证券法》则彻底明确为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管理原则。

自加入WTO之后,面对世界上各大投资银行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提高我国金融体系有序健康地发展。2004年末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05年初我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05年我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2009年我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至此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做好了迎接外资银行冲击的准备。2016年9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香港上市,也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目标。

商业银行现今又开始了新的改革。与21世纪头10年的股份制改革不同,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实行新的经营模式,由成熟的分业经营改善到健全的混业经营。在经历多年的分业经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体制监管都趋于完善,具备了向更高级的混业经营模式发展的能力,在以往的分业经营管理当中虽然保证了我国商业银行保守健康的发展,但也因此限制住了银行自由发展的能力,使得商业银行生存环境相对狭隘无法开拓进取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国现在已经修改了法案,放宽了混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我国金融市场完全市场化,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公司相互竞争渗透促成良性循环。

二、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经营模式效益下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减缓,国有企业与商业银行业效益下滑严重,这是我国金融业当下共同的问题。2014年以来,金融市场的市场利率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业银行传统的放贷款模式进一步受到冲击。

第一,利息差收窄。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与西方金融业商业银行的颓势相比,我国的小幅度增长还是令人欣慰的。然而,银行业息差收紧的情况越来越显著。经过2014年我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区间的两次微调,2015年央行取消了贷款的利率下限管制,我国市场化经济渐趋成熟。

现今经济转型与人口老龄化也波及到了储蓄率,储蓄率同比下降明显。如果我国逐渐放开利率化金融市场,价格一定会追随自然价格,所以银行的负载率有着上升的压力。银行就需要提高生息回报率的水平,而这取决于银行本身的能力和对风险的掌控。我国银行放贷主要在抵押和质押,而在我国货币价格变化不定的情况下,这种只靠抵押品价值的不断提高来充实信用的做法,会使商业银行对于风险与定价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面对负债率节节攀升的趋势下,必然要遭受息差收紧的痛楚。2015年各家银行年报报表显示,11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全部净息差下降。

第二,资本充足率虚高。银监会公布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加权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达10.99%,但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这么高的充足率。据有存款业务的商业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约182.3万亿元,传统的信贷投放约95.4万亿元,若剔除掉储备的资本30.3万亿元、对中央银行和国家政府的债权7.8万亿元、国外投资资产6.6万亿元和其他资产11万亿元,余下的是商业银行同业资产投资放贷的信用,再加上银行的表外资产,估计有31.2万亿元的资产,这严重低估了风险的权重。

第三,我国商业资产不良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市银行的资产不良率增加最多。而银行的真实资产不良率可能比账面上还要高出许多。企业现在产能过剩和政府通过债务挪转及弹性化的分类标准将账面上的呆账坏账暂时遮掩住;而近年来不断泡沫式膨胀的影子银行对于担保抵押的要求要低于正规的商业银行,而这些一旦爆发都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坏账压力和对现有的经济体系形成巨大的破坏。

(二)风险管理体系落后。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风险管理的信息太匮乏不能有效地给予风险管理体系有力的支持,导致我国的风险监管无法与外国商业银行相比。

(三)业务效益下滑。首先,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已经大大衰减,经济红利减弱。现今经济实行软着陆,经济发展放缓。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前景不明,所以对于良性信贷业务需求不足;其次,制度红利消失。随着改革的进行,不再是国有商业银行一家独大,民营商业银行也开始蓬勃发展,所以原有的体制红利不复存在;最后,成本优势不在。存贷款利率限制的取消导致以往商业银行的低成本负债这一优势不再拥有,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

(四)管理模式陈旧。作为管理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并不健全,从而影响到整个风险管理制度的运行与成果。决策层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管理层管理组织结构分散不齐,缺乏统一性和集中性。

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

(一)混业经营模式。在金融业中混业与分业是相对的,并不是明确划分的,他们都是表达金融行业中的分工问题。金融业的功能是通过金融工具来实现的。而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不同,金融业又能划分为不同的分支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业等。狭义上来说,混业经营主要是说银行业与证券投资行业的经营管理关系,即指银行业与证券投资行业在对方的业务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的关系;广义上来说,混业经营主要是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所有金融行業间的经营关系,即以上金融机构都可以在其经营的业务范围或非业务范围内,进行多元化的业务经营。目前,混业经营根据其股权结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经营模式:第一种为银行母公司模式,以英国花旗银行等为代表;第二种为全能银行模式,如德国的商业银行;第三种为金融控股模式,如美国的各大投行。

混业经营的特征是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的管制和法律约束很少。如信贷业务、融资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相互之间都可以交叉运行。而分业经营的特征是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等机构分别单独运行各自的经营范围。混业经营是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我国也在向这一目标努力。

(二)完善風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其基础平台更加牢固。决策层的风险战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前瞻性、战略指导性都要加强。管理层的职能需要进一步统一集中化,以此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监督制度确保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能高效的运行。基层要成立收集信息的平台,为管理层和决策层的风险监管体系提供信息上的有力支持。

(三)开发新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20多年很少进行业务上的改革,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的经验与多元化严重不足,例如网上银行,美国在1995年就诞生了互联网银行,有了自营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在2013年前后才出现及发展,更别提手机银行这些非柜面业务,我国更是落后。所以在业务的创新性上我国商业银行的决策层与管理层要更加开拓进取,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如私人银行、银行理财、手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等。

(四)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我国的经济模式并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经济体或经济模式,是拥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以往的经营管理中也是遵从了这一点。但因为我国的经济道路是自行摸索出来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首先是主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层一般只认为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必须要深入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服务,但却无视了基层的精化分工。只有基层上提高效率分工协作才能更好地反馈给中高层有效的信息,才能让高层做出更全面性、前瞻性的决策;其次是客观原因。我国在20世纪初十年完成了对国有银行股份制上市的改造。这对商业银行的产业基础进行了扩张性的改造,这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理念,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可以了解到,它们也是经历了由区域化小型贸易融资到逐渐参与大型的项目化投资再到全国化业务扩张这一过程的,由此明确了以产业支柱为基础核心。因此,产业支柱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要遵从习近平同志的指导性思想,建立属于我国特色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可以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对基层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还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业务平台,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一是客户战略:客户定位是所有战略的出发点。中型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应该是错层竞争而不是把有限的资金能力全用来与大银行竞争高端客户,应着眼于中小客户群,进而吸引高端客户。大型商业银行除了把控住原有的资源外还应该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吸引外国高端客户。

二是数据战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解决客户的需求,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形成数据信息资源化优势,在银行提供的服务之外进行数据化整理帮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

三是特色业务战略:边缘业务主流化。在业务竞争中,除了注重于传统的主流业务,还应该注意到原本的边缘业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战略,原本的边缘业务就有可能变成主流业务,从而形成新的利润来源。

四是渠道战略。我国商业银行除了在传统的业务渠道上,还应该注重现在新兴的网路业务渠道,做到双管齐下,将不同的客户群汇集到一起促成业务渠道的集成,为以后的发展做铺垫。

五是人才战略:打造优秀的专业团队,培养专业人才。想要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变成高级的、完善的跨国性商业银行,那么人才储备是不可缺少的。而要建立优质优良的人才储备队伍,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挖掘,优化人才选用机制。这样,才能造就出一支优秀的人才预备队。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再勇.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分析[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7.

[2]威廉·伊斯特利.经济增长的迷雾: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龚志坚.商业银行大变革[M].第三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刘明康.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开放三十年[M].北京:金融出版社,2010.

[5]Paul A Samuelson.Evolutionary Economics[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猜你喜欢

改革措施转型发展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