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初探

2017-02-24刘镇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弘扬中华民族

张 瑜 刘镇江



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初探

张瑜刘镇江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习近平同志出生在革命家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在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传统道德包括家庭伦理建设。在担任党总书记后更是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弘扬优秀的家教、家风、家训,要注意家庭建设,要通过家庭美德建设促进全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习近平同志不仅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建设,而且身体力行,亲身示范,注重自身和谐家庭建设。正是在不断践行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家庭伦理思想。对其家庭伦理思想进行研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助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现实意义

一 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上,任何的思想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坏境,时代背景及其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的形成同样也应该对他的成长环境以及对他所处环境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与他家庭独特经历和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习近平的幼年时期,其父亲习仲勋曾是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15岁加入共产党,16岁挥别故乡踏上了自己的革命征程,从1962年起受到冤屈,其家庭开始了长达19年的关押、审问、被批斗、下放的日子,当时习近平只有9岁。习近平母亲在回忆录上写道:“我们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花红布鞋,就是在仲勋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成了我们的家风。”正是因为有此家风的影响,对习近平的家庭伦理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阶段就是他的青年时期。1968年12月,习近平当时只有16岁,他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去践行革命理想。在陕北插队7年,受家里人的影响,习近平青少年时期对入党的觉悟特别高,但由于身份特殊,曲折才入党。1975年,习近平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读清华大学。197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习近平被分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做秘书。他的第三阶段是他的从政时期。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他辞去了原本安逸的秘书职位,来到石家庄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一年后,担任县委书记。这就是他的从政转择点。1985年,习近平前往福建厦门市任副市长,之后又任福州市委书记,之后又几经周折担任了福建省省长,在福建政坛历练17年,2002年,主政浙江,9个月跑遍了69个市县,进行密集的调研,当时调研点的村民评价习近平“随和,亲民,讲实话,办实事,不来虚的”。2007年任上海市委书记,在特殊时刻“救火”上海。这是习近平的从政之路。从政之路虽然坎坷,但不难看出其艰苦奋斗,自立自律,清正廉洁的独特品质。这也是习近平的家庭伦理思想形成的独特之处。习近平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其次,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国领导人的他,曾多次在重要会议、重要活动中提及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他对其的深刻情怀。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是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但是我国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是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卑,所以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同时也同样要明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习近平之所以会在重要会议上一直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由于习近平发现了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有很多我们优秀的东西已经失去或逐渐淡忘了,比如对亲情的漠视、对家庭的不负责任等等。俗话说得好,忘记什么也不应该忘本,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很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有着深厚的家庭情怀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习近平借用了“根”与“魂”,将中华民族的“根”比喻成事物本来原有的样子,“魂”比喻从个人开始到小家乃至于到国家民族的精神源泉。这深刻的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对我们国家建设的必要性,也同样强调了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情亲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有机统一,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正如他讲话时说的“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在中国梦里,既有“大家”也有“小家”,大家是我们国家,小家也就是我们的家庭。所以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习近平的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重视亲情,重视家庭,是其家庭伦理思想所要突出的重要方面,也同样是是时代进步所要求的。

二 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个时代的家庭伦理道德,反映着这个时代的以家为单位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这个时代的特色。习近平的家庭伦理思想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涉及家国问题、家庭的伦理关系一些思考。

(一)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思想

首先,习近平强调“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1]短短的一句话有着丰富的内涵,社会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家庭组成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是人们的收容之所,也同时被视为各类情感的归宿。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朝各代的贤人名士的社会理想的目标也来源于这朴实的家庭伦理思想。家和万事兴、贤妻良母、勤俭持家等俗语,也无不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的家庭思想观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组成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单位,就宛如是组成人体的细胞。一个个细胞稳定有序,人体才能茁壮成长。所以家庭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是起到基础作用的。家庭和谐对于社会安定团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石,是家庭美满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建设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不竭动力。

其次,习近平强调“家庭道德建设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1],他在2015年的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要注重家庭建设,这才能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累积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样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它所强调的道德伦理要求是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认同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次序的。可见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家庭道德建设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道德建设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加强家庭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永不放弃的独特精神的一种发扬。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不断壮大。

再次,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影响社会的整个风气。”[1]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特别强调家风建设,既具有现实的、深刻的针对性,更具有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家风是社风的涓涓细流,家风建设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家庭的私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大事。所以重视家风培育,就是重视社风建设,就是为社风向好向善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要让整个社会人民群众明白它俩是层层相扣永不脱节的,家庭可以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拥有的,但是家庭又可以是不平凡的,无数个家庭的力量足以夯实或者动摇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根基。

(二)习近平关于家庭成员伦理关系的思想

习近平是我国的领导人,其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可谓是我国民众学习的榜样,不仅是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代表。国家是个“大家”,家庭是个“小家”,家庭的和睦,也就能促进国家的和谐。习近平对家庭成员的伦理思关系的思想和处理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

首先是父子关系——子对父之孝,父对子之严之慈。父慈子孝是古代父子关系最基本的原则。父子关系是重要的家庭关系,从古至今子对父之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者的习近平,他对于父子的伦理关系的处理也同样在于此。习近平强调孝,强调尊敬父亲、孝顺父亲,要使父亲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所以习近平提到了一个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上升到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从人的自身来说,就必须不得不提到一个孝。习近平身体力行,亲身示范,无论是从习近平写给父亲的拜寿信还是他去寻找50年前的春节给自己的父亲送饺子的夫妇的事情都可以看出他的孝。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不仅对自己的女儿有着期许,也对国家的青少年的教育也有着很高的期望。他的慈与严表现在,重视和关心中华民族所有“孩子们”的教育。习近平在2013年与全国的孩子们共庆儿童节的时候表示“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习近平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3]。习近平表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与精神脉络。”[4]习近平教育着我国青少年,如同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家庭的和睦的基础就在于父子关系的处理。

其次是兄弟姐妹关系——和睦但是有原则的和睦。作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他的兄弟姐妹的和睦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一层的兄弟姐妹也就是亲戚方面。习近平待人和睦,却又原则。其在担任领导工作后,告诫亲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对待亲戚姐妹的时候是有原则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近平将它引用于此,第二层意思就在于此,民就是民心,民就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群众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习近平这样说过。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我们党的党员人数,放在人民中间还是少数。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绝对是无法实现。[5]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努力为他们谋福利。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后,之所以在短短的28年的时间里,能有迅速的崛起强大,就是他顺心了民心所向,并且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虽然历经了坎坷,但是一次次战胜困难,经受住了考验,也是同样依靠我们人民群众的力量。可见,习近平对待人民群众的心是如同兄弟姐妹是一样的。在现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如此和睦的,是无条件的。只有顺应了民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层意思就是与同胞的和睦。“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5]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地区各界人士访问团时的讲话。这也就是第三层兄弟姐妹的内涵。习近平的这段讲话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两岸的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无论是谁也不能割断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第二个重点是,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彼此应该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第三个重点是,两岸兄弟姐妹要同心协力,要持续地一起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第四个重点是,两岸的兄弟姐妹应当要携手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助力。不仅仅是台湾,还有香港、澳门,还有很多很多世界各国的兄弟姐妹们。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就是在很好地促进世界各国的兄弟同胞的相互融合,一起和睦的发展。

第三是夫妇关系——琴瑟和鸣。所谓夫妻关系,它是一切家庭关系的起源。关于传统夫妻伦理规范主要集中体现在礼制中,《礼记·婚义》中指出:“婚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如果没有婚姻也就是没有祖先从后世的过度,也同样没有子孙的延续。对于习近平的夫妇关系,可用琴瑟和鸣这四个字来形容。

所谓琴瑟和鸣是古人对幸福夫妻生活的美好描述。《诗经·小雅·棠棣》中,夫妻之间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被描述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夫妻的幸福与融洽,是乐音悦耳,也是心灵的契合,这种描述也被当作古代中国社会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所以用来形容习近平与彭丽媛爱情,最合适不过了。

习近平的妻子是著名的歌唱家彭丽媛。习近平将自己当做人民的公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努力。彭丽媛不仅深深地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在生活上也总是尽可能地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正是因为领导人都有如此平凡的夫妻生活,这样更能激发平凡人对平凡幸福的渴望。领导人是楷模,领导人也同样是一面镜子,就在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每一个小家庭,都会为一个国家的成长助力。习近平与彭丽媛一个献身政坛,一个投身于艺术,但双方并没有因为不在同一领域而产生任何的隔阂,他们努力把政治与艺术结合起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并且彭丽媛与习近平有同样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们都做好了人民公仆的角色。他们一个在政坛上做了为官者的镜子,一个在舞台上做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的镜子。他们的爱情琴瑟和鸣。

三 学习研究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习研究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表面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了家庭道德的层面。以家庭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依然是坚定不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明路。家庭是人民幸福的源泉,要以“小家”带动“大家”,可见家庭在社会构成中是有足够分量的,是相当重要的。在习近平的家庭伦理思想中,特别提到了家人是要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其实尊重与理解正是家庭成员们朝夕相处,幸福和谐生活一辈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和前提,家庭道德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保证。学习研究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个借鉴和一面镜子,使人民群众可以以家为小单位、以国为大单位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其次,学习研究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些资源作为我国人民的根和魂,既是寄托灵魂、净化心灵、激发民族创造力的根源,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而中华传统美德的最根本一点就是注重家庭建设。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向全国人民拜年时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1]习近平注重家庭建设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作用,重视家庭美德建设对净化社会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学习研究习近平的家庭伦理思想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学习研究习近平家庭伦理思想有助于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其中就包含了他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力提倡,对家庭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家风、家教、家训的多次强调。这些既构成了他的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1]辛华.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台声,2015-03-15.

[2]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N].党建,2014-03-01.

[3]倪光辉.习近平: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好[N].人民日报,2013- 05-31.

[4]王晓晖.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 OL].人民网,2014-05-30.

[5]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46,199.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11-12

张瑜(1991-),女,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镇江(1965-),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伦理学硕士点带头人。

B823

A

1673-2219(2017)01-0074-03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弘扬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