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探析

2017-02-24吴顺发邓庆华佘静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机制

吴顺发 邓庆华 佘静芳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探析

吴顺发邓庆华佘静芳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在理论创新和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运行机制包括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手段和传承环境四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应不断创新,产生积极的时代意义。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

关于文化传承的定义,赵世林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该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等特征。”[1]可见,文化传承必有一定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吸取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可以理解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的互动结构及其影响方式,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2]每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依托一定运行机制而进行的,可以说,运行机制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手段。一般来说,民族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往往与传承的个体、群体和社会现状有关,向他们提出基本的文化特点和传承原则,并通过提供符合文化特征的传承方式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一方面,运行机制可使社会成员按照一定规律和方式来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也就是说,文化传承的运行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藏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优秀文化,成为其发展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独特的优秀文化应在现在和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一 传承机制的形成

“民族文化传承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指的是一个国家(多民族国家或单一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承;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单一民族的文化传承。”[3]本文的民族文化传承特指藏族传统文化传承。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动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威胁,威胁可能来自于其它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二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重大的发展机遇,机遇可能来自于藏族文化本身的发展需求和国家层面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内地西藏班(校)中,学生来自西藏,又在内地学习生活,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冲击,必然导致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危机。党和国家对西藏地区发展的关注,对藏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都使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无论在西藏地区,还是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无时无刻不在一定的运行机制下进行着。本文探讨的是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运行机制。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运行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独靠某个部门或某位专家就可规划设计的,而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内部因素有藏族传统文化本身的发展需求、内地西藏班(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藏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等,这也是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形成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各个层面的政策支持、社会和文化环境等,这是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形成的客观因素。正是这些内外、主客观因素共同推动着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形成。同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它还需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总结经验,并调整和完善。

二 传承机制的组成部分

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立一套运行机制是关键。其运行机制应包括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手段和传承环境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确定藏族学生为传承主体

在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应是来内地学习生活的藏族学生。他们自小生活在西藏,深受藏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藏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因此,藏族学生责无旁贷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他们到内地学习之后,一方面吸收着汉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对高新技术被广泛运用的西方文化耳濡目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如何在这种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做到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产生本民族文化最高认同感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藏族学生所面临的一道难题。藏族学生到内地学习、生活之后,应不断提高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在多种文化交流中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吸收其它民族文化优点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性。

(二)选择文化精髓为传承内容

藏族传统文化是随着西藏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反映藏民族特性和风貌的极具个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藏族音乐、舞蹈、语言、服饰、民俗、建筑、观念等的总体表征。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对于一切外国的东西,我们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样,对于藏族传统文化,也要传承其精华部分。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科学、合理的部分,有完整的藏语言文字体系、藏族传统天文历法、藏族文化典籍、藏族体育竞技,还有济世救人的藏族医学以及藏族特色建筑、服饰、雕塑、音乐、舞蹈、绘画等,一直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道德素质、陶冶人们情操等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都是藏族传统文化中应得以传承的精髓部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旧西藏一直处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传统文化处在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加入了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内容,导致藏族人民墨守成规、逃避生活,给社会生产和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对于这些不合理的部分我们就应摒弃。

(三)采取多样化传承方式

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承方式包括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学术传承、团体活动等。

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在教材选择方面,开发专门针对藏族学生的校本教材,教材不仅应符合藏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还应与藏族风土人情等相结合,在其中渗透藏族传统文化的部分,来弥补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设置部分活动课程,开展藏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讨论和表演等活动,这既能锻炼藏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动手等实践能力,又能增强藏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特别是部分内地师范类西藏班(校),藏族学生毕业后基本会回西藏教书育人,若在内地西藏班(校)的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藏族传统文化的因素,那么藏族学生毕业回藏后,也会不自觉地将在校时所接收到的藏族传统文化因素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如此世代相传,藏族传统文化将得以发扬光大。再次,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融入藏族传统文化,特别注意文化的认同感和多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比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可运用实际案例说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将民族文化的融合渗入到每堂课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传承好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美术和音乐、体育等课堂教学中,可选择具有藏族绘画特点的作品和藏族音乐、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培养藏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内地西藏班(校)的媒体宣传,一般包括学校广播站、宣传窗等。可在这些媒体宣传中设立藏族传统文化专栏,定时进行藏族传统文化传播,并及时更新,以吸引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预期效果。还可将有关藏族传统文化的感想、故事和新闻等投稿到学校之外的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利用学校外部的媒体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宣传。

学术传承包括学术方法、学术思想和学术道德等的传承。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承一般是指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学术过程、方法和成果方面的传承。随着国家对西部发展重视程度的加深,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对西部发展的研究。目前,诸多学者致力于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越来越向精深方向发展。对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进行学术传承,就应学习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过程和成果,并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创新,为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传承还可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的开展方式有社团活动、兴趣班(组)、艺术团体活动、各种民族类比赛等。藏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可根据这些传统的特色文化建立相关社团和兴趣班(组),如藏族剪纸社团、藏族茶艺社等,这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独特的才能,还能提高其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本民族的传统歌曲和舞蹈。内地西藏班(校)可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团体活动,教授藏族学生本民族的歌曲和舞蹈,并进行专门训练,通过公开演出的方式将藏族传统文化传播开来。再者,内地西藏班(校)可进行藏族学生体育竞赛、舞蹈竞赛、歌唱比赛等各类传统项目比赛,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等意识,还可将藏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比赛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藏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其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一般是在校园中进行,所以此处的传承环境特指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是自然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完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帮助藏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创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可建设一些具有藏族特色的建筑如藏族体育馆。添置文化设施,运用多种方式美化藏族特色校园,添加藏族唐卡、藏族节日挂画等将教室进行美化,在校内各种标示牌上添加藏族文字说明,营造良好的藏族传统文化氛围。其次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精神面貌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对人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内地西藏班(校)要不遗余力地为藏族学生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师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风气,为藏族学生学习生活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提供有利条件。以课堂为平台,通过“以师带生”的方式,从上至下,形成积极自信的精神面貌。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氛围传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中成长,有助于藏族学生人格的塑造,利于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 传承机制的创新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4]时代在发展,人类的精神和实践活动在不断变化,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也应不断创新。在信息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正不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冲击。“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递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5]可见,内地西藏班(校)仅仅形成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照搬传承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将机制的运行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关键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一)培养创新意识

举办内地西藏班(校)的主要目的是为西藏地区培养人才,提高西藏地区受教育水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因此,目前内地西藏班(校)教育的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而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则次之,只将藏族传统文化零星地穿插在学校教育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和体系。内地西藏班(校)的师生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意识也较模糊。因此,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培养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意识:客观方面要为内地西藏班(校)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完善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备、活跃的学术和学习氛围等;主观方面要充分发挥内地西藏班(校)师生的主体作用,可通过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学习和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案例解析等培养其对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意识,促使其从整个藏族传统文化的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深刻把握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传承意义的基础上,在文化发展观和生态观的理念指引下,构建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并运用文化传承运行的客观规律,整合机制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运用中不断进行机制的创新,以确保内地西藏班(校)中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可持续发展。

(二)运用科技手段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不断的科技创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大学智库的建立,用科技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转化为信息化、现代化、共享化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可通过网络课堂、微信、大学城空间等平台互相交流。内地西藏班(校)的藏族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网络社交平台等工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方法,运用投影仪、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设备,利用网络技术和声、电、光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并结合先进的思想意识,整合机制的内外部因素,推进其自身的不断创新,对社会和时代产生积极意义。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李志鹏.藏族传统文化在西藏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研究[D].西藏大学,2012.

[3]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68.

[4]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校:宫彦军)

2016-05-1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民族教育研究基地专项(项目编号XJK014BJD017)阶段性成果。

吴顺发(1957-),男,土家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邓庆华(1985-),女,湖南郴州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

G03

A

1673-2219(2017)01-0071-03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机制
都是西藏的“错”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