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疑派古琴家杨葆元先生

2017-02-24欧阳平彪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琴

欧阳平彪



九疑派古琴家杨葆元先生

欧阳平彪

(宁远县实验中学,湖南 宁远 425600)

杨葆元先生幼承家学,是近现代著名古琴家。论文从杨葆元生平、学琴、校字琴书、教琴、琴学活动等方面,介绍其琴学生涯。杨葆元先生是九疑派古琴重要的传承人,他全面继承其父杨宗稷的琴学技艺,为古琴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杨葆元;九疑派古琴;琴学生涯

杨葆元(1899-1961),原姓欧阳,字乾斋,是近现代著名的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杨葆元的父亲杨宗稷创办“九疑琴社”,著《琴学丛书》,世称“九疑派古琴”,杨葆元先生为九疑派古琴第二代传承人,九疑琴社第二任社长,并且留下了珍贵的九疑派古琴音响资料及琴谱等。

耕读传家,随父入京

1899年,杨葆元出生于湖南宁远平田,原姓欧阳,平田村全部姓欧阳,聚族而居。

据欧阳振遂《平田村志》:“元末,种族压迫更烈,南人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族中有忠义者,奋勇投徐寿辉部,于至正十一年八月,在湖北蕲水起义。翌年,徐寿辉称帝,为北越王,封其为右仆射理平章事。即人称欧阳平章者也。元亡明立,洪武即扫荡群雄。北越军久与明抗旅,终不敌。平章潜回舂陵,侍机再起,不幸事泄,被明军追杀于红坝,葬于荒塘。洪武十四年,天下既定,视平章为叛民,别我族于黄册中。我五世祖中立公,遂领其孙恺述等举家远徙桂阳之大冲,易姓杨,以杨氏立户报册。建文元年,明惠帝接位,大赦天下,我七世祖恺述方携弟恺善、恺贤,返归舂陵,弃早禾田旧地而居平田,是为平田杨家也。”“自明至清嘉庆年间,则俨为宁邑之望族也。然四百余年,无敢议复姓者。嘉庆二十一年,上授公以优贡成均,又四年,与从弟上容始以复姓请于礼部。翌年,上容举顺天府进士,上授亦循例为兵部侍郎,询复姓事,选司以岁远而无可考信议驳。迨上授孙宗佶公为户部员外郎时,再请复姓,始得恩准。”

庆崇公为平田龙溪派始祖。平田辈份排行:庆伯龙起中,文恺仕思志,普万永明光,奇逢登上世,宗纪振维昌。杨宗稷老先生为“宗”字辈,杨葆元先生为“纪”字辈。村中现人口7千人左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耕读传家,为湘南望族。

杨葆元先生为杨宗稷的长子,祖上事迹,宁远县志均有记载。民国《宁远县志》第十卷记载:

“杨世任:字子重,平田人。祖登霖,恩贡生。父上珍,增贡生。世任亦增贡生,弃举业,走粤西,入蒋益澧军中,战于平原,复平乐城,旋克贵县。巡抚刘长佑檄署贵县,未上官,降寇王某,以其兄伏法在叛,益澧急檄世任,相机理之,因单骑入贼营,喻利害,皆俯首听命。到官,流离载道,急发仓储振之。调知永福县,积牍盈数尺,并悉心推鞫成信谳。知新宁州,用法绝胥役婪索,民以大欢。未久,流贼攻城,世任团兵数百人与搏战,贼众瓦解。时乡村犹苦盗警,世任一以威信镇抚之,皆慑伏得无事。以克复永淳山泽股匪,功晋同知,赏戴蓝翎。署义宁县,摘奸发伏,如在永福时。任满将去,义宁民乞留一载。去之日,民持酒食,饯送塞途。”[1]

“杨世倬:世任弟也,同治中,亦宦广西,署河池州。州多剧盗,始至,以计禽其渠,遂无敢为剽掠者。兼理南丹州事……受代过庆杨,时黔苗叛,逼郡城,知府知世倬能,固留办贼……虽瓶无储粟不恤。”[1]

杨宗稷(1864—1931),原姓欧阳,字时百,1864年4月13日出生于湖南宁远平田村,清末贡生,曾担任礼制馆编纂、山西省署参议、湖南南华厘金局长、南县县知事、前交通部检事科长、前清邮传部主事、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襄办等。创办“九疑琴社”,著《琴学丛书》,世称“九疑派古琴”,为中国琴坛一代琴学宗师。[2]“非独于律吕洞达精微,兼造作之蕴。得坏琴,督家僮治之,音响回异,国中语琴学者翕然推宗稷,无异词。于北平举九疑琴社。”[1]

“杨宗彩:字松年,宗稷弟也。游学日本,卒业法政大学,归知福建闽清县事,平恕清严,民交口称颂。连任至九年,入为司法部佥事署司长,复出之寿宁将乐县事,在官兴学校,理教化,盗贼肃清。”[1]

从杨葆元的祖辈列传看,都是书香门第,文臣武将,勤政爱民,百姓爱戴。

杨宗稷于1882年在家乡结婚,不久便去长沙求学,在长沙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长沙张文达、衡阳刘异等。1901年,张文达特聘请杨宗稷去京任职共事。[3]53

1901年,不满三岁的杨葆元随父母亲来到了北平。1901-1904年,杨宗稷担任过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襄办等。1904年,杨宗稷在宣武门外丞相胡同43号大院购买房子,据杨葆元的堂弟杨宝禄回忆录《古琴家杨时百伯父生活札记》描述:“四十三号院不是四合院,是东西长形,也分外中内三院。外院有房五间半,临街房中有一棵巨大老槐从屋顶而出而占半间房。走进四扇门隔断为中院也是主院,北房三间进深两间故为六间,房高大中屋开门,右偏房为时百居住。三间中隔板为木制。桐油漆其上全是琴钩。如挂四十张琴均有余。他著书教琴均在中屋。中屋后部隔开为佛堂及书库。存书及其琴书木版均存其中。堂屋正中是一张双人琴桌,他经常坐右位弹琴。左侧为客位友人或学琴者弹琴。中间可放两本琴谱。堂屋内另有一张双人桌,可四人同时弹奏。主桌后为一条案,上摆有瓷花瓶,墙中央挂山水中堂一幅。另配对联一双。条案两侧后方还有书阁可放些常用书籍。”[4]50

其后九疑琴社的社牌即挂在这里,九疑琴派的琴学活动多在这里开展,杨葆元也在这里幼承家学。

杨葆元六岁左右,母亲因病逝世。而杨葆元从小聪明懂事,父亲疼爱有加,从小便跟随父亲学琴,刻苦用功,为琴学之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葆元儿时,一起跟随父亲学琴的有堂妹杨宝卿等。杨宝卿学琴半年,便学得四首琴曲,不久随母亲回到平田。

家传琴学,校字琴书

杨宗稷老先生与众多好友及琴学弟子创办“九疑琴社”,挂牌授琴。杨宗稷琴艺己誉满京都,一时来学琴的人很多。“时百一周教琴五个上午,下午午睡休息,晚间接待来客,葆元只作为其助手接待客人。”[4]50

1917年,杨葆元与一户大家闺秀结婚,并于1922年生一子,名燕曾。

由于杨葆元学琴刻苦用功,父亲严格关教,深得九疑琴学的精髓,常参加其父杨宗稷举行的岳云别业雅集活动。

从1920年到1925年间,前后共办了六次岳云别业雅集。《北京琴会岳云别业第四集纪事》记载:“庚申之春,余会至岳云别业听琴。莅会者五六十人……即岳云别业第一集也……今夏四月二十六日,杨君时百,虞君和钦,周君季英,常君毅箴,明净和尚逸梅,李君伯仁,杨君乾斋,张君友鹤,张君荫农,廖君允端,金君致淇,葛君竹书,刘君松生等。复有琴会第四集之举……至则男女宾主已集六七十人,且有至自津门者。案上横琴三十余床,皆唐宋元明时佳品……调弦起挥,时百、允端、季英、逸梅、毅箴、乾斋六人合奏《渔樵问答》,曲度既均,节奏同检,合琴而臻此境,至为难能可贵……次伯仁、乾斋合奏《秋鸿》,淋漓悲壮,一气呵成。盖《秋鸿》为五大曲之一,合弹殊不易易也……次时百弹《渔歌》,会精聚神,天衣无缝。五知斋所谓声声抑扬,飘飘欲仙,直欲驾黄勉之而上之。某君谓听琴七省,未尝聆此妙音,非虚语也……次时百、伯仁、季英、逸梅、乾斋、致淇六人合奏《平沙》,最后乾斋弹《潇湘水云》。”[5]13-14

雅集盛况空前,汇聚了不少名人名流。从六人合奏《渔樵问答》开始,中间两人弹《秋鸿》大曲,最后杨葆元独奏大曲《潇湘水云》。从杨葆元演奏的曲目看,已全面传承其父的琴学,可谓九疑琴派有传人也。

杨宗稷老先生的琴道、教学成果及九疑琴派独有的五行琴谱等,都是独特的。几人合弹大曲,节奏、指法、吟猱等都能合上,可見九疑琴派的琴学琴风已独具一格,形成了九疑琴派独有的琴学特色。

杨宗稷老先生自己在学琴时,已是琴学名家,而且已经在打谱《碣石调幽兰》文字谱,还坚持学习,这一点也可从杨宗稷跟随黄勉之学《渔歌》中考见:“《渔歌》一曲,余自癸丑九月迄丙辰八月,与琴师月课十八次,合弹两遍,风雨寒暑不辍,连闰计一千三百遍。求学之难,可胜慨叹。”[3]238

杨宗稷对弟子严格教学,为后辈琴人学习树立了典范。不然几人合弹大曲,怎么传妙音。笔者在跟随恩师李天桓先生学琴时,恩师就讲过:“两个弹琴人从不认识,每人看着《琴学丛书》上的谱子练习,过一段时间,两人弹琴能合上。”笔者在学古琴曲时,恩师教唱弦,两人对弹教学,再合奏,合不上,再练,直到一样。九疑派古琴艺术一直这样传承下来,琴风依旧没变。琴谱就像镜子一样,弹奏的实际效果跟照镜子一样。

到1928年,随着杨老先生刻书打谱,在加上超负荷的教学工作等,从杨老先生在德国医院病床写的《题琬玉女士遗墨》落款“病叟杨宗稷题于旧都德国医院”来看,身体已不向从前。[6]

这时期杨葆元已在九疑琴社教琴,据门人吴冠周的《琴话》记录:“余负笈北平,入陆军大学……得悉湖南杨时百先生为当代琴家,其品性高介,不交凡俗……伸向学之意,其时杨公养疴津门,得函奬借备至,乃命其嗣君乾斋接待。每日课余,必偕同学黎君伯豪、温君岂凡、余君述虞、李君廷铨,忍饥至宣外丞相胡同龙疑琴社,就学于乾斋世兄。”[5]319

杨葆元琴艺,琴学已能独挡一面,不管是独奏,还是古琴教学,都能胜任。为拓宽爱子的琴学思维,开阔眼界等,1920年9月,杨宗稷携杨葆元、杨宝书去上海参加周庆云组织的晨风庐琴会,杨葆元演奏了《潇湘水云》。[7]

杨宗稷所著《琴学丛书》,从1911年8月至1931年3月,前后经历21年,共两函四十三卷十四册。刻印以后,很受大家喜欢。据周季英《琴学家九疑山人小传》记录:“书出,海内外争购之,钟祥李子受之时留美,以数部往,彼都人士欢为得。”[8]

杨葆元是《琴学丛书》的校字者之一。校字的目录卷数如下:校字《琴学丛书·总编目》、1919年7月校字《琴学随笔》卷一、1919年7月校字《琴学随笔》卷二、1919年6月校字《琴余漫录》卷一、1918年校字《琴镜卷首·例言》、1918年校字《琴镜卷首·指法说明》、1922年校字《琴镜补目录》、1922年冬校字《琴镜補》卷一、1923年6月校字《琴瑟合谱·目录》、1923年6月校字《琴瑟合谱》卷一、1923年腊月校字《琴学问答》卷一、1923年6月校字《藏琴录》卷一、1931年《琴镜续卷四·短清》李静校字杨葆元定板。[3]

1931年,杨葆元的夫人因病去世,稍晚,一代琴学大师杨宗稷因病去世。同一年失去两位亲人,葆元的心情无比的悲伤。杨宗稷逝世后,杨葆元即为九疑琴社第二任社长,全面负责九疑琴学工作。杨葆元先生1932年续配,与胡云秋结婚,1935年2月,生一女,名燕淑。[4]

由于时局的变化,杨葆元于1935年2月离开北京。先去南京,与李伯仁,夏一峰、徐元白等参加青溪琴社雅集,并拜访同门师兄李伯仁。李伯仁在《万壑松风跋》中叙述:“戊辰除夕,舍得之长沙……于己巳镌吾师九疑先生题识时磨去。其明年,遇先生津门,谓余曰:‘赵氏琴但岳山低耳,若增一分,当发奇响。’又明年而先生没。后四年,其哲嗣乾斋兄渡江南来。始为如法重修,形彩暎发,音弥清越。风气遂髣髴鸣凤矣。爰志因缘,并以自庆。乙丑佛生日桂阳李静伯仁跋于石城宁卢。”[5]322

从同门李伯仁的记叙,事件、时间很清晰。杨老先生逝世后四年,1935年,杨葆元来相聚,并修琴,经过他的手修理,琴的音色得到更好发挥。一张名琴,让杨葆元来修,可知杨葆元也精于修琴、斫琴。落款处“乙丑”(1925年)可能刊印错误,应为“乙亥”(1935年)。

不多久,杨葆元便辗转到重庆,在重庆广播电台工作。由于杨葆元先生以前在广播电台工作过,据《今虞琴刊》所载《琴人题名录》住址及通讯处一栏杨葆元填写的是:“南京中央党部广播电台”;《琴谱介绍·琴学丛书》购书联系地址写的是:“首都中央党部广播电台杨乾斋君。”[5]301广播电台时常播放杨葆元弹的古琴琴曲。

1942年,古琴家刘含章在贵阳组织“贵州琴社”,成员有著名琴家桂百铸(诗成)、杨葆元、于世明。[9]348

大约1942年前后,胡云秋将丞相胡同老宅卖给了胡同囗绸布店老板,并在东城甘雨胡同三十三号买下十间半独院房一所。抗战胜利后,杨葆元与国民党要员来北平接管北平广播电台,并担任传音科长,与妻儿一起住到麻花胡同电台宿舍,生活过得平谈而有趣。[4]54琴学活动也开始展开。1947年,在王世襄家里芳嘉园举行古琴雅集活动,参加人员有溥雪斋、汪孟舒、张伯驹、杨葆元、沈幼、关仲航、王迪、郑珉中、白祥华等二十余人。[10]

1951年,杨葆元之子燕曾染上肺结核,不幸因病去世,年仅29岁。想起儿子燕曾与父亲快乐的时光,不禁黯然泪下。

大学授琴 共创琴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琴学家们也看到了新希望,积极投入到古琴艺术的研究中来。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筹建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前身),为老一辈琴家和青年古琴爱好者搭建了一个琴学研究、学习平台。1953年,杨葆元被聘到中央音乐学院器乐系教授古琴,达4年之久。又被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聘为特约演奏员。他也是区政协委员。[4]54

1954年后,杨葆元将《琴学丛书》木版赠给民族音乐研究所,最后民族音乐研究所把木版转给中国书店。

1954年10月,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会长为溥雪斋,管平湖、王迪、杨葆元、许健等为核心成员。其前身为北平琴学社,1947年由溥雪斋、张伯驹、管平湖、杨葆元、汪孟舒等琴家发起成立,定期举行雅集,地点就在张伯驹家里。[10]

大家积极投入到琴会的活动中来。1957年7月,张子谦、吴景略来民族音乐研究所访问,北京古琴研究会特组织古琴雅集活动,参加人员有溥雪斋、查阜西、杨葆元、管平湖、顾梅羹、王迪、许健、郑珉中、谢孝萍、陈长林等五十多人,大师云集,其乐融融。[10]

北京古琴研究会不仅进行琴学学术研究,还培养年青古琴人才,向社会发布招生古琴信息。学生经过考试,选录等,由琴会中老琴家培养。分配到杨葆元先生门下学琴的学生有李素瑾、王行虎等;[11]16分配到同门师弟管平湖先生门下的有陈熙程等。

琴学争鸣 琴音长存

由于音乐研究所及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成立,为老一辈琴家及古琴爱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一系列琴学研讨及演出活动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音乐研究所特别组织琴家打谱,《幽兰》、《广陵散》、《胡茄十八拍》等古琴曲的学术研究,各路琴家纷纷投稿,积极参与,可谓古琴界又一盛况。全国琴人学术论文被收录油印成册,如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了《幽兰研究实录》,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了《琴论缀新》等。《幽兰》、《广陵散》这两曲最早由杨葆元的父亲杨宗稷打谱出来,刊刻在《琴学丛书》中。在这次古琴曲研究中,杨葆元先生也撰写了《幽兰》古琴曲的论文。在《胡茄十八拍》琴曲研究中,因为以前没发现这个曲子的曲与词的谱子,这一次发现了,杨葆元并发表了对这一次发现《胡笳十八拍》的琴学观点,说道:“近日古琴研究会得明万历辛亥《燕闻四适》内之《琴适》,载有音谱《胡笳》,为所有琴谱中仅见之孤本,极为可贵。惟有词之谱,音节疏淡呆滞,如从前文庙祀孔乐章,一字一声,纵使善歌者循意行腔,善弹者以轻重急徐应托之,恐亦不如无词原谱配以原词,抑扬抗坠、绕梁遏云之能入人情感深处耳。”[12]25

琴歌有“声多字少”、“一字一音”之说,词与曲要想相得易彰,再加上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艺术审美观念不一样,谈何容易?杨宗稷以一人之力创作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与原词相和第一谱本,并刊于《琴学丛书》中。琴家也是认可杨老先生创作的谱本的。

北京古琴研究会和民族音乐研究所不仅开展了琴学研讨、演出活动,还积极采访、调查全国琴人的情况,并于1956年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共同牵头组织,派出民族音乐研究所专业古琴许健、王迪等同志负责“万里寻琴采访”工作。[13]101录音琴家的古琴曲为采访内容之一。到1956年11月,录音琴曲统计来看: 共采录21个地方81人285曲。[13]109

九疑派琴家也录了音,如杨葆元、关仲航、管平湖等。杨葆元录音琴曲如下:《胡笳十八拍》、《水仙操》、《梅花三弄》、《渔樵问答》、《秋鸿》、《桃源春晓》、《鹿鸣》、《平沙落雁》、《伐檀》、《归去来辞》等,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共八张唱片,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卷六中收录了杨葆元先生的四首琴曲:《鹿鸣》、《伐檀》、《归去来辞》、《平沙落雁》。

杨葆元演奏的古琴曲《渔樵问答》,由许健记谱,收录在《古琴曲集》中。[14]98杨葆元弹唱的《归去来辞》,由王迪记谱,收录在王迪整理的《弦歌雅韵》中。[15]202杨葆元演奏的《平沙落雁》等琴曲,则由笔者的恩师李天桓先生记谱整理。

同门师弟关仲航演奏的《渔樵问答》录音,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师弟管平湖演奏录音,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一、卷四,共6首。卷一收录琴曲《碣石调幽兰》、《离骚》、《广陵散》,卷四收录琴曲《流水》、《欸乃》、《胡笳十八拍》。近期出版了《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共收录琴曲38首。

1958年12月18日,杨葆元与王迪、乐瑛、关仲航、顾梅羹等参加了电视广播节目,合奏了《四大景》。[10]

杨葆元先生晚年患有哮喘病,经常坐着睡。笔者拜访杨宝禄先生时,也说过此事。他的回忆录也记录了如下内容:“他有哮喘病,经常坐着睡,只因居住条件不如意,在皮库胡同甲一号,他一人住一间小屋中,屋里冬天再生个火炉,大棉门帘一挂,空气确实不流通,年纪最大的他在这种环境中,于1961年冬的一天早晨,当家中其他人均已起床后,葆元也想起床,刚一坐起来,叫觉得精神恍惚,突然倒在床下,全院所有邻居都来救护,叫邮电医院大夫出诊,就这样未再起来,经急救无效去世,大夫来了只开个死亡通知书走了,年仅62岁。”[4]54-55

由北京古琴研究会代启的《讣闻》中写道:“杨葆元先生(乾斋)于一九六二年一月廿一日晨七时在北京本寓病逝。兹订於元月廿五日(星期四)上午九时,在北京市嘉兴寺殡仪馆举行公祭,同时十时,移榇至八大处祖塋安葬。”北京古琴研究会管平湖、溥雪斋、杳阜西、李元庆、秦鹏、杨大钧、吉联抗、郭乃安等出席葬礼。

杨葆元先生为古琴艺术贡献了自己一生,他的生活中从未离开过古琴。他幼承家学,全面继承了九疑派古琴的演奏风格和技艺,并保存了九疑派古琴音响资料和琴谱,也完善了九疑派琴学艺术。其影响和地位,堪称近现代最著名的古琴大师。

杨葆元先生年谱表

1899年:出生于湖南,祖籍湖南宁远平田。字乾斋,为杨宗稷长子。

1901年:父亲杨宗稷应好友张文达邀请,携妻、子来北平。

1904年:住在宣武门外丞相胡同四十三号,从小在父亲严教下学习古琴,继承了父亲琴艺,成为九疑派古琴重要琴学大师。

1912年:父亲杨宗稷创办九疑琴社,诸多社会名流学琴。儿时,父亲教琴,作为助手接待客人。

1915年:叔叔杨宗彩之女杨宝卿去福建闽清县看望其亲,不幸去世,年方二十岁。

1917年:杨葆元与一家大家闺秀结婚。

1917年-1932年:校订父亲编著的《琴学丛书》。

1922年:生一子,名燕曾。

1931年:杨葆元的夫人因病去世。

1931年:一代琴学大师杨宗稷因病去世。

1932年:杨葆元为九疑琴社第二任社长。

1932年:杨葆元与胡云秋结婚。

1934年:胡云秋生一女,名燕淑。

1935年:杨葆元离京南下,先去南京,再入川,最后在重庆广播电台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南京政府迁都重庆,在中央广播电台工作,并播放他演奏的古琴曲,经常与重庆琴人交流,雅集,并加入国民党。

1932年:4月26日,参加父亲杨宗稷主持的北京北海公园岳云别业第四次雅集,成员有张友鹤、金致淇、周季英、明净和尚等70人。

1935年:与李伯仁、夏一峰、徐元白、王一韩、刘仲瓚等琴人参加青溪琴社雅集。

1947年:与管平湖、郑珉中、张伯驹、溥雪斋、汪孟舒等琴家创办北平琴学社,地点在张伯驹家。九嶷琴人雅集,人员有杨葆元、郑珉中、张伯驹、溥雪斋、汪孟舒、沈幼、关仲航、王迪、白祥华等二十余人,地点在王世襄家芳嘉园。

1949年:因工作原因,住在女儿杨燕淑单位北京铁路局。

1951年:杨葆元儿子杨燕曾去世,年仅29岁。

1951年:4月,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来京,用钢丝录音记载杨葆元、管平湖、汪孟舒等琴家琴曲。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器乐系教授古琴,长达4年,又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演员。

1954年:将《琴学丛书》木板赠给民族音乐研究所,后赠给中国书店。提交、发表《幽兰》琴曲论文。

1954年:10月10日,参加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大会。

1955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开幕,与管平湖等人合奏演奏了古琴《普安咒》。

1956年:此年前后,杨葆元弹唱琴歌《渔樵问答》,王迪进行了记谱整理。

1956年:全国琴人调查小组录杨葆元四首琴曲,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琴曲分别是《归去来辞》、《平沙落雁》、《伐檀》、《鹿鸣》。

1957年:3月,祝贺管平湖60寿辰。

1957年:秋,张子谦、吴景略来民族音乐研究所访问。北京古琴研究会特组织雅集,人员有管平湖、查阜西、溥雪斋、顾梅羹、王迪、许健、杨乾斋、郑珉中、谢孝萍、陈长林等五十多人。

1958年:在北京古琴研究会教授古琴,学生有王行虎、李素瑾等人。

1958年:12月18日,参加了电视广播节目,与王迪、乐瑛、关仲航、顾梅羹等合奏了《四大景》。

1961年:冬,在北京逝世,在嘉兴寺殡仪馆公祭,葬于西山八达处自家墓地,享年62岁。

[1][民国]宁远县志[M].民国三十一年刊本.

[2]杨宗稷先生讣闻[Z].李天桓先生收藏并提供.

[3]杨宗稷.琴学丛书四十三卷[M].长沙:湖南教肓出版社, 2007.

[4]杨宝禄.古琴家杨时百伯父生活札记[A].风雨人生——杨宝禄自述集[C].北京:北京福利印刷厂,2007.

[5]今虞琴社.今虞琴刊[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6]李伯仁.玄楼弦外录[Z].湖南省图书馆藏稿本.

[7]周庆云.晨风庐琴会记录二卷[M].1922年刻本.

[8]周季英.琴学家九疑山人小传[J].音乐杂志,1920,(1).

[9]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10]张婷.管平湖年谱[J].中国音乐学,2009,(4).

[11]陈熙程.忆古琴家管平湖吴景略先生[A].2006年北京国际古琴音乐文化周暨纪念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

[12]杨葆元.谈《胡笳十八拍》中的词与谱[A].琴论缀新:第1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

[13]林晨.从1956年古琴采访谈起[A].2006年北京国际古琴音乐文化周暨纪念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

[14]许健,王迪.古琴曲集:第二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15]王迪.弦歌雅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6-07-11

欧阳平彪(1983-),男,湖南宁远人,宁远县实验中学音乐教师,中教二级,中国琴会会员,九疑派古琴传人。

J632

A

1673-2219(2017)01-0025-05

猜你喜欢

古琴
“四艺”之首——古琴艺术的魅力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闻声而知“道”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意蕴与现代演绎——徐孟东大提琴曲《远籁》演奏分析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