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琼学:海南历史文化在海南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2017-02-24黄守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南历史传统

黄守红



琼学:海南历史文化在海南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黄守红

(三亚学院 琼学研究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

当前国内各省都非常重视本地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随着美丽海南的全面发展,对海南传统文化的学术思想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将海南传统文化研究提升到学理性研究的层次和阶段——琼学研究。唯有不断传承与创新这种学术观念形态的琼学,才能够深刻认识海南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为海南传统文化确立一种精神和灵魂。

海南;琼学;传承;创新

一 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高校的新使命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创造的伟大成果,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历来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习近平就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总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3]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又具有不可懈怠的紧迫性。

高校作为文化教育机构,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既具有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又具备担当使命的能力与素质。正如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所指出的:“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4]高校以其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汇聚的重要优势,在整个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为中国高校在这一学科的发展上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当前社会对中国高校的新要求、新期待。而《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在国内高校开设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课、专业课,在相关课程中也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相关学科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来保护与发展这些冷门科学。

事实上,中国高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一直有所探求,有所领悟,只是从未像今天这样目标明确、行动坚决、规模庞大。从京师大学堂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到蔡元培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主张;从新文化运动时期高校知识分子们追求的“民主”、“科学”,到五四运动时期寻找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从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文关怀的人才成长计划,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机械宣读教条主义,到不断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相结合,高校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可以说,中国高校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升华为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自觉责任。

二 地域文化研究:当前高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新方向

就当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言,地域性传统文化研究已经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一个特色研究方向。

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其中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不同的时空向度,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就是将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与不同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与历史际遇相结合,突出了中华文化中某些方面的特质。[5]“地域文化”作为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其“地域”的内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更指代具有历史时空向度意义上的人文属性,因而,不仅可以理解为自然地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将其理解为政治地域、经济地域、族群地域、语言地域、民俗地域及其历史变迁等等。而“文化”作为人类超越自然的体现方式,在狭义上专指人类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所创造的精神财富。[6]简言之,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当前国内各省高校都非常重视本地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例如山东师范大学成立的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成为著名的地域文化研究基地,产出了《齐鲁历史文化丛书》、《山东区域文化通览》等具有影响的成果;又如福建成立了闽学研究会,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各高校及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并创办了研究专刊《闽学研究》,出版了系列丛书《闽学研究丛书》;湖南省编纂系列丛书《湖湘文库》700册,湖南湘潭大学申报了该省重点研究基地“湘学研究基地”,创办了研究专刊《湘学》;江西省南昌大学成立了“赣学研究院”,并创办了研究刊物《赣学》;安徽大学成立了“徽学研究中心”,还创办大型学术丛刊《徽学》;四川西华大学建立了“蜀学研究中心”,创办大型学术丛刊《蜀学》;山西省成立了“晋学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晋学研究丛谈》;云南省也由云南大学成立了“滇学研究中心”;广西也以高等院校、社科联、社科院、民族研究院等机构为主体,成立了“广西桂学研究会”。其他如“吴学”、“浙学”、“婺学”、“关学”、“洛学”、“朔学”、“楚学”、“唐学”、“江右学”等亦有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专业研究。

上述地域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除了对本地域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之外,还着重对于历史文献尤其是对于先贤学者的著作和思想进行文本解读,挖掘统典籍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优秀资源,从中阐发义理,理解该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助力于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补益于地方和谐社会创建。

海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被统治者视为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海南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也湮没在历史的嘈杂中。当前海南作为新兴的旅游大省,在很多人的眼里,似乎只有旖旎风光与民俗风情,而对于作为中华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学在海岛的流播和影响却知之甚少,有人甚至用“文化沙漠”来形容海南岛,似乎海南一直都是未经儒学开化的蛮荒之地,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事实上,海南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有着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但是由于相关研究的相对匮乏,这些文化思想未能散发其独特的魅力与应有的光芒。自唐宋至明清,海南学者士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著述,这些著述迄今为止,虽然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鲜有人对其做专业的、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这是历史的遗憾。随着美丽海南的全面发展,对海南传统文化的学术思想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也是海南高校对海南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5]

三 琼学研究:当前海南高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新领域

海南高校也出现了不少对海南传统文化研究的机构和成果,呈现出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势头。由海南省社科联与海南大学共同成立的“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就是其中的重要研究机构,海南师范大学也成立了“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此外还有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等各种专业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出版了诸如《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海南先贤诗文丛刊》、《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等重要的系列丛书,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概括地说,当前的海南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海南文化史研究,此类研究在历史文化人物活动考察、历史文化典籍整理与文献资料收集、海南地区人文地理的历史变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是海南物质文化研究,不少学者对海南民俗文化、海南建筑文化、海南服饰文化、海南语言文化等,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三是民族文化研究,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有黎族、苗族、回族等各族同胞,相关文化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此外,海南疍家研究也是重要领域。此类研究比较能够突出海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

上述关于海南传统文化的研究,规模不可谓不大,时间不可谓不长,学者们不可谓不用心,但依然难以打消人们对海南缺少文化底蕴的疑虑,这是为什么?

我们对于海南传统文化的研究,其实应该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传统文化的事实研究,二是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二者缺一不可。这两个阶段的关系,类似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事实研究是对海南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能够认识海南传统文化的外在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外在文化;而学理研究是对海南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要求认识海南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其实质是一种内在文化。在事实研究阶段,学者们大量收集和整理海南历史文化资料,厘清海南文化发展过程,描述海南文化历史状况与当前的现状;而学理研究阶段,就要求学者们能够从繁杂的文化现象中,概括出海南传统文化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提炼出能够体现海南历史本质的核心文化精神,总结出海南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必由之路。换言之,海南传统文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其必然性和发展的规律性是什么?海南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启迪与激励海南士人经邦济世的?它对海南历史的发展甚至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它在现代性转化过程中有着怎样的规律?对当代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会有怎样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我们只有从学理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有可能打消人们对于海南传统文化的疑虑。

可以说,当前海南高校对海南传统文化的研究,多处于事实研究阶段,其贡献在于为海南历史文化研究收集和整理了丰富而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之所不可无,没有这些典籍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任何学理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缺陷在于对海南历史文化尚未上升到学理层面研究:收集史料却没有整体归纳其中的客观规律,整理典籍却没有系统阐发其中的文化精神,描述现象却没有精细提炼其中的内在本质,这与海南高校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还有一些差距。例如,学者们都比较清楚海南历史文化进程中的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和具体表现,甚至海南文化在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再对这些史料进行综合考察,并将它上升到与整个中华文化的整体联系中去思考,就不难发现,海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并实现海南化的历史,它可以划分为零星阶段、自发阶段和自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历史时间和历史特点。海南文化又可以分为形成、交融与发展三个层次,其形成主要包括早期的黎族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进入海南、成为海南主流文化的历史进程;其交融主要表现为儒家文化、黎族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妈祖文化、南洋文化、华侨文化、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与交流;其发展则除了历史的发展外,还表现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海南文化的建设与推进。这样的思考,使我们既看到了海南文化中原化的全貌,又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历史性。因此,我们必须将海南传统文化研究提升到学理性研究的层次和阶段——琼学研究。

从上面论述可知,“琼学”既不是具体指代某一个狭窄的学术学派,也不是无所不包广泛的“海南文化”,它是指在海南历史中产生和传承并对本地区发生了影响的以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它与“海南文化”有密切关联。“海南文化”不仅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文化的内容,而且包括民俗文化、饮

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历史遗存等物质文化的内容。

应该说,琼学是海南文化的核心,是其精神内核。作为一门思想性、学理性较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明确,学术内容丰富。人们唯有理解了这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唯有传承了这种学术观念形态的琼学,才能够深刻认识海南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为海南传统文化确立一种精神和灵魂。

琼学研究在进行整体性思考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传统典籍的义理研究,注重对个案文本的考证和解读,注重典籍与文本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优秀资源的挖掘。例如,我们都知道丘濬是“理学经济名家”,但作为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丘濬是怎样究天人之际、倡体用之合、明修身之道、崇义利之辨、尊华夷之别、求天下为公的?我们只有通过对其经典原著的不断解读,总结和提炼出其字里行间的义理精神,才能得出明确而中肯的答案,而这种义理精神一旦被提炼出来,则对于传承和弘扬发展海南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海南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才有据可依。

综而言之,琼学研究是在海南历史文化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学理性研究。是关于传承和创新海南文化的一种新思路、一个新领域。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2009-05-13.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2013-03-01.

[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01-25.

[4]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R].2011-04-24.

[5]陆丹,黄守红.科学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N].人民日报,2013-04-25.

[6]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责任编校:周欣)

G02

A

1673-2219(2017)04-0048-03

2017-02-15

海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琼学——海南高校传承历史文化的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KY2014-73)成果。

黄守红(1970-),男,湖南郴州人,哲学博士,三亚学院琼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海南历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老传统当传承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