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唐四杰”乐府诗研究

2017-02-23程曙光程美娟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乐府诗乐府王勃

程曙光,程美娟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初唐四杰”乐府诗研究

程曙光,程美娟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初唐四杰”是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乐府诗是其诗歌创作体式之一,也是诗歌创作成就的主要体现。“四杰”乐府诗创作受到战争、文学观念、儒家思想、乐府诗律化及对风骚的继承等多方面的影响。四人的乐府诗创作在引领唐诗的初盛转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唐四杰”;乐府诗;战争;文学观念;儒家思想

“初唐四杰”被关注大多受其文章影响,但后来人们逐渐在诗歌方面发现了他们的价值。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革新齐梁时期的艳情诗,将自己的政治立场、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个性融入诗歌,对抗在宫廷之上的“上官体”风气,虽然王勃诗歌有较多绮靡风气,但在内容上有所革新,也可以看出其诗风的新意。“四杰”更多地把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形式上,对五言律诗、七言古诗的歌行体都有所发展,并尝试五、七绝句,为唐诗体裁开创了新路径。就“四杰”的乐府诗而言,也有其转变的痕迹。

一、战争与“四杰”的乐府诗创作

诗歌能反映时代风貌和价值取向。就“四杰”的乐府诗而言,大多采用旧题乐府,而沿袭内容又多与战争有关,如王勃的《江南弄》《秋夜长》《采莲曲》《梅花落》《有所思》;卢照邻的《上之回》《陇头水》《梅花落》《行路难》《战城南》《关山月》《紫骝马》;杨炯的《从军行》《骢马》《刘生》《有所思》《战城南》《折杨柳》《紫骝马》《出塞》;骆宾王的《从军行》《王昭君》等,都有战争痕迹。可见“四杰”在乐府诗创作中,加入了以写实为主的因素。虽然他们的创作沿用乐府旧题,所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在反应现实创作的道路上相同,这也拉近了四人对乐府创作取向的距离。在以写实为笔法基础上,反映了个人的情怀和热心政治的思想,同时在表现战争中征夫思妇、离别、从军之苦的哀怨里侧面流露对朝廷征战不断的不满。

王勃《秋夜长》:“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1](P72)以闺怨的题材,反应战争征戍兵役对亲人造成的困苦。卢照邻《折杨柳》:“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2](P24)以送别良人的旧题乐府来抒写对征夫的不舍。杨炯《战城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2](P25)既描绘大漠黄沙漫天狂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的现状。“冻水”“悲风”突出边地之寒冷,边塞之艰苦,形象表现征战惨烈和边塞之苦。从社会大环境看,虽然初唐的朝代更替已经结束,但在应对边塞侵略、扫除残余、镇压内乱和开疆拓土上,战争仍旧频繁。王勃对征战有着独特鲜明的态度。他在《上刘右相书》中说:“虽至人无外,甲兵曜天子之威;王事有征,金鼓发将军之气。而长城在界,秦汉所以失全昌;巨海横流,天地所以限殊俗。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1](P147)对于战争王勃持坚定的反对态度,并认为战争使得“中国鲜终年之乐”,这在他的乐府诗中有明显的体现。

战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诗人的创作都产生极大影响。“四杰”以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战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情况: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苦难,作者想要建功立业,抒发爱国情怀,表现政治上的取向和态度。战争的取材和写实的风格,给“四杰”乐府诗的创作提供了一片天地。

二、文学观念与“四杰”的乐府诗创作

关于“四杰”的文学观念,卢照邻在他的《乐府杂诗序》有明确指称:“落梅芳树,共体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2](P73)他认为乐府诗的创作主题单一,并没有突破前人传统,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对于从事乐府创作的诗人“潘陆颜谢,蹈迷津而不归;任沈江刘,来乱辙而弥远”。[2](P73)对后人的模仿而不创新,循规蹈矩,没有创新和突破意识表示不满和同情。在他看来,乐府创作虽然多为旧题,但应该“其有发挥新体,孤飞百代之前;开凿古人,独步九流之上”。[2](P73)在创作上应该有新的发展和体式,使创作变得有新意,超越前人,最后他又强调“俾夫舞雩周道,知小雅之欢娱。击壤尧年,识太平之歌咏云尔”。[2](P73)认为乐府能够效仿周道,回归淳朴,教化社会,愉悦百姓,也可以看出其儒家观念。

这种文学观念对其后的乐府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元结、杜甫等人的乐府诗,就皆属于以“古体写新题”的典范之作。虽然,元结在其《系乐府十二首并序》《补乐歌十首并序》中,曾明言其之所作,乃是“引其义以名之”“探其名义以补之”。即注重的是乐府诗的“古义”而非“新题”,但从其《系乐府十二首》《补乐歌十首》的诗体与诗题言,其无疑是属于以“古体写新题”的。而被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所称美的杜甫《悲陈陶》《哀江头》等“凡所歌行”之作以及元稹、白居易的一系列新乐府之作,亦皆如是。这表明以“古体写新题”的创作主张即成为卢照邻乐府观中最为核心的意旨之所在。[3]

对于其他三人的乐府观念我们知之甚少,但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文学观念中受到一些启示。王勃在《山亭思友人序》中提到:“至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气。”[1](P273)可见他要扫荡文场,崇尚正律的大气魄与大手笔。从他的乐府诗来看,除了遣词的华美外,更有其高阔的视野。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对初唐所弥漫的六朝文风作过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自孔子之后文章不振,对历代的主流文学表现出不满,并对文章不能倡时政与孔教表示愤愤不平。虽然他在乐府诗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华丽绮靡的风气,但其观点却有所开拓。《临高台》中:“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不胜春,叠榭层楹相对起。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1](P74)在华丽的文字下所描写的景物之博、之美尽显眼前,不仅没有局限在离愁别恨、爱情缠绵的小格局中,更有赋的大气磅礴,可见其文学创作的气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他的独特文风。又如《采莲曲》中:“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1](P73)以征人思妇的角度侧面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表现出他儒家思想下的天下情怀,也表现了他的写实风骨。

杨炯的文学思想可见于《王子安集序》。他对龙朔初的诗坛风气表示极为失望,对刻意追求琢磨、没有筋骨的“上官体”进行强烈的批评,可见他对文坛流弊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我们也能够从他的观点中发现其对文学革新的看法。这在他的乐府诗中也有所体现,他大多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边塞征战和自己的报国之志,表现出与“上官体”的宫廷生活所不同的场景和情感,内容更有气势,也更写实。在他的《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P21)不仅写出了边地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气魄,在格调上显得更为雄壮有力。

骆宾王是个有个性的才子,后人对其多有评价,可值得参照。唐李白曰:“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曰:“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4]《从军中行路难》中提到:“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这是真实的边地体会,在当时盛行的奢靡之风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给人新的感觉体验,表现出与其他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三、儒家思想与“四杰”的乐府诗创作

就“四杰”来讲,卢照邻很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旧唐书》本传记载其“博学善属文”,他的儒家思想对乐府诗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乐府杂诗序》。其力求以乐府创作来恢复周道,以诗教化百姓,正符合儒家的复礼主张。显而易见,卢氏的重道宗经思想带有浓重的复古主义色彩,而这也正是初唐人修正藻饰文风的主要理论思路。[5]从他的乐府创作来看,也体现着儒家心怀天下、济世救民的精神。《陇头水》表现了边塞的艰苦,《结客少年行》表现了重义轻生、建功立业的思想,《关山月》通过对征人思念,侧面表现战争对家庭造成的伤害。

据杜晓勤的《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中所讲,王勃的儒家思想基本来源于关陇儒学和河汾之学。其祖王通,秉承关陇儒学“王道仁政”精神,开创河汾之学,更以恢复王道政治为志,力主推行仁政。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王勃也从小立志,以道自任。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王勃本人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也多次提到重仁德,轻名利,深受儒学的影响。在乐府诗上的体现则是以征夫思妇的内容侧面表达战争的害处,如《秋夜长》《采莲曲》《有所思》等,表现出关注黎民百姓和反映平民心声的儒家关怀。

杨炯的儒家精神在乐府诗创作中有三个主题:军旅、相思、游侠。前两个主题均与战争有关,共八首,游侠乐府一首,这九首全部与儒家思想有关。战争主题的乐府不仅反映战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报国之志,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这与王勃是不同的。他的游侠乐府塑造了重诺轻财的游侠形象,也是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体现。

骆宾王的儒家思想在乐府诗中体现为对儒家精神的实践都是以亲身的军旅经历来表达战争的艰苦和“平天下”的壮志。如《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6](P134)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国之志。其他乐府诗也渗透着儒家“平天下”和“怀天下”的精神。

“四杰”的儒家思想在乐府创作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他们虽然大多采用关于战争的乐府旧题,但在战争观念上稍有不同。四个人虽然都曾积极入世求职,热衷政治,但是卢照邻、骆宾王、杨炯都渴望建功立业,并通过战争来入世。而王勃则对战争表现出忧虑甚至反对,这就使其在乐府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四、“四杰”乐府诗的律化

在乐府诗格律化中,“四杰”都跟上了时代发展潮流。从他们的乐府诗来看,王勃有一首五律,卢照邻的旧题乐府都用了五律,骆宾王乐府诗除《军中行路难》外,其他都为五律,杨炯的乐府诗都为五律。由此来看,可对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中把王杨限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的观点做如下补充。在歌行中王勃的《采莲曲》《秋夜长》都为佳作,卢照邻的《折杨柳》《梅花落》也接近五律,所以单一的标准埋没了他们各自的优点,也容易使人混淆其作品。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王杨卢骆,号称‘四杰’,词旨华丽固缘陈隋之迹,偏偏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李商隐《漫成五章》:“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更为直接地证明“四杰”的诗歌律化对后世的影响。

对于诗歌的律化,“四杰”是走在潮流上的人,他们大胆革新与实践,使乐府诗创作也焕然一新,律入乐府不仅是时代对五言律诗的推崇,更是旧题乐府没落的回光返照。在唐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推崇诗的时候,逐渐把歌淡忘。唐代是诗的时代,乐府只有适应时代才能够继续保存,在把律引入的同时已经宣告了乐府被同化。乐府也跟赋一样,像诗一般的生存,在唐代不仅是赋亡,也是旧题乐府的灭亡。诗的格律化或许只是旧题乐府在延续着灭亡的时间。

五、“四杰”乐府诗对风骚的继承

“四杰”对骚体的继承程度不同,其中受骚体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骆宾王和卢照邻,但在其他二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王勃,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说:

自徽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传,适先兆齐梁之危;徐皮并驰,不能免周陈之祸。

他认为齐梁之奢靡之风是“风骚”的结果。在乐府诗的创作中未见王勃运用的痕迹,不过在他的诗中则表露出他受骚体影响的痕迹,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待骚体的一个转变。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王勃虽然批判骚体和齐梁诗风,但又呈现明显的革新动向,也可以认为这是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脱节。

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仲尼既没,游夏光沫酒之风;屈平自沉,唐宋弘泪罗之述……贾马漪兴,已于稚领;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2](P34)他对风骚的态度是认可的,不过在他的乐府诗中未有体现,而全部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也是他的创新之处。对于杨炯乐府诗的骚体继承,从现有资料无法确定。

卢照邻也曾有过这样的偏见,他在《驸马都尉乔君集序》中说:

昔文王既没,道不在于滋乎;尼父克生,礼尽归于是矣。其后荀卿、孟子,服儒者之衰衣;屈平、宋玉,弄词人之柔翰。礼乐之道,已颠坠于斯文;推硕之风,扰纬柳于季叶。

认为屈宋之作不符合礼乐之道,但后来他在《释疾文·序》中说:

今为《释疾文》三篇,以贻诸好事。盖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侧《书》者其有栖这乎?《国语》之作,非替文之事乎?《骚》文之兴,非怀沙之痛乎?吾非斯人之徒砍,安可蔽而无述。

这几句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有类似感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圣贤用“发愤著书”来抒情,而卢照邻也在后来的坎坷经历中发愤,对屈原态度也有转变,在诗文创作中深受骚体的影响。《狱中学骚体》《释疾文》就是最好的体现。在乐府创作中如《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檬祀家扶桑。武化堰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脓良。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冶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多用“兮”字,文中也留下了楚辞影响的痕迹。如《怀仙引》:

若有人兮山之曲,驾青虬兮乘白鹿,往从之游愿心足。披涧户,访岩轩。……休余马于幽谷,挂余冠于夕阳。曲复曲兮烟庄邃,行复行兮天路长。修途杳其未半,飞雨忽以茫茫。山挟轧,瞪连寨。攀石壁而无据,诉泥溪而不前。向无情之白日,窃有恨于皇天。回行遵故道,通川遍流潦。回首望群峰,白云正溶溶。珠为网兮玉为楼,青云盖兮紫霜裘。天长地久时相忆,千龄万代一来游。

有意模仿楚辞《山鬼》《九章·涉江》句式和章法,可见他的乐府诗受骚体的影响也很明显。

骆宾王对于风骚精神有过大力继承。他在《上兖州崔长史启》中说自己是“少奉过庭之训,长趋克己之方。弋志书林, 咀风骚於七略”。[6](P242)也就是说他在很早时候就接受了风骚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受屈原影响试举三例: 《夏日游目聊作》“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一句仿自屈原《离骚》“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交杂佩而薰兰”仿自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芳杜湘君曲,幽兰楚客词”仿自屈原《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和《离骚》“结幽兰而延伫”。可见他在诗作创作中对风骚的接受是相当明显的。骆宾王与屈原有相似的哀叹和愿望,以屈原为精神向导,可见他不仅仅是在学习风骚的形式,更是在追溯风骚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诉求。

[1]王勃著.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卢照邻,杨炯著.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 杨炯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辉斌.论唐代诗人的乐府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2):1-5.

[4]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52.

[5]高林广.卢照邻诗学思想论略[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1):82-84.

[6]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Study of Yuefu Poems of the Four Famous Poet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CHENG Shu-guang, CHENG Mei-ju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The four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re the key fig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poems. Yuefu poems are one of their poetic creation styles and their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poem creation. Their Yuefu poetry creat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 war, literary ideas, Confucianism, Yue Fu poetic law and the inheritance of Guo Feng and Sao. The creation of the four Yuefu poe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transition of Tang poetry from the early into the peak period.

“the four famous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Yuefu poems; war; literary concept; Confucianism

2016-11-30

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xj2016057)

程曙光(1988-),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I207.226

A

1008-469X(2017)01-0056-04

猜你喜欢

乐府诗乐府王勃
乐府诗中发展出早期叙事诗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乐府诗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品读乐府
蜀中九日
一字千金王勃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