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思考

2017-02-22李孟浩

商业会计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李孟浩

摘要:文章以非會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为核心,从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环节分析、侧重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思考,以指导课程教学为目标,精心设计课程,并结合信息化时代和不断进步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索,提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基础会计 课程设计 非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是一门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课程,诸多专业都与基础会计息息相关。对于金融、贸易、管理及经济学等专业,基础会计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些专业需要运用会计的基础知识与数据打交道,这些数据多来源于资金的运动,并从会计信息中获取。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对基础会计的不同需要,转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引导学生对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感兴趣,较好地掌握基础会计知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

要想掌握基础会计知识,首先要把握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无愧于“基础”二字,它是会计、财务管理、管理类课程基础中的基础。冠以“基础”二字的课程都具有以下特点:(1)有大量的具有独立特色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2)知识相对比较繁杂,内容较多;(3)往往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和信息充斥其中;(4)有独特的思路和想法等。

基础会计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要素概念,需运用与正常思考方式截然不同的双向思考方法。在《基础会计》教材中基础会计的概念有:会计假设、会计六要素、会计质量特征和复式记账法等,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明细账到总分类账,最后得到会计报表,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无不说明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并不轻松,学生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学好,都会导致不容易接受后面的内容,因此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笔者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最基本的教学思路构建,即不论是否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都应该明确学生接受会计知识要符合逻辑及遵循严谨的推理过程,知识点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反复强调回溯,并辅以多次的练习,帮助初学者在一开始就形成一套专属于会计的思考方式,建立独特的思维体系,这对学生未来接触相关的延伸课程,或者从事会计相关工作,都有好处。所以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逻辑在于结合理论衔接和逻辑性的同时,让初学者有一个反复接触和接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比较清晰的教学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基础会计课程中有一些内容应该明确强调,而有一些内容则应当适度弱化,毕竟对于大多数接触会计的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进行足够的了解和认知,而在这之后才能更进一步地明确会计各个环节的内容,更进一步地知道会计的具体细则和信息。根据学生对会计的需要与了解,可以将会计的重点知识大致划分为四个类别:(1)需要具体掌握的,了解其基本规则和内容;(2)相对次要的,要明确理解其含义,必要时可以翻查书籍并作答;(3)需要有一定了解的,能够有大致的印象和记忆;(4)需要有一定认知的,要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对重要的内容反复强调和提及;对于相对次要的内容重点讲解和练习;对于适度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与说明;对于需要认知的,要进行概括性讲解,穿插在教育教学环节当中。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环节分析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大致可以分为:背景介绍和理论框架部分、实践教学部分、成果形成部分、会计整体概括部分。背景和理论框架部分应当包含诸如会计的定义、职能、目标、会计的要素和等式、会计的质量特征、计量体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等内容。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包括诸如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填制与审核等与未来从事会计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会计的成果形成依托于会计的报表制作和会计的核算验算过程。而会计的整体概括则应当用会计的核算组织程序概括整个会计体系。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对会计理论部分的内容都应该反复引导,使之加深记忆和理解。而对于实践教学部分、成果形成部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其他的专业课或者实验课去加深记忆和理解,不需要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更大的篇幅来侧重讲解。事实上,很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未来也很难接触到实务,大致上有所了解和认知就足够他们对会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了。

会计理论不随着时间或者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大的改变,这是会计学的立论之基。虽然基础会计的很多细节会随着会计体系的变更与发展,不断进行微调或者变动,但是复式记账法这一核心不会轻易改变。在复式记账原则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掌握这一部分知识就等于掌握了会计的精髓所在,如果能对此部分有较为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学生就不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自我完善和建立自己的会计体系。

在会计理论框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会计恒等式。这个公式非常简单,《基础会计》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字数和篇幅都非常少,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却贯彻于整个会计学始终,即会计是在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简单地通过诸如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等就对整个会计体系有直观的认知和了解,更不用说需要死记硬背的定义了,而会计恒等式无疑要“亲和”的多。而且,基础会计的许多理论都可以从会计恒等式中引伸出来。所以,一方面,要强调会计恒等式本身,另一方面要在未来的教学环节中,明确整个教学次序,让学生通过一步步深入、一步步学习来加深理解,使本来生涩的定义和要素因为结合实例而变得丰富生动。

三、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侧重点分析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程,因课时、教学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往往会有较大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讲,会计理论框架部分是最重要的核心所在。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侧重一部分知识的讲解和进行专项练习。

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当引入财务管理的简单指标,并重点讲述指标代表的含义,为何选取样本数据等,让学生对后续的课程有比较直观的印象,学习起来更加主动。还可以将管理学的一些常见的理论与会计知识相结合,比如管理学中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常用到计分卡制度给员工打分或者考核员工工作量,以及工资管理的层级设置,此部分如果运用会计知识处理,就可以基于基层数据,通过对比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找到异常的工作状态,进而把握个人的情况;又或者通过会计的量化考核,进行相对简单的数据收集。不论是什么管理制度,基础数据都是管理的基础所在。

对于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不妨增加会计报表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讲解(4课时左右),让学生对会计报表有最直观的认识,也让学生对金融专业后续课程的报表原理和报表数据来源等有一个直观的体会。这对学生未来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决定性的帮助。通过对财务报表的讲解,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轻易地把握基本面分析法和对比法的一些非常专业的金融知识,而经济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深刻认识所学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来源,可以更好地理論联系实际。

对于财务会计的学习者,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软件类课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未来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利用会计高效地采集和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拆分与汇总,这无疑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此外,许多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大量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某种程度上说明会计的适用性远远超过学科的限制,而学好会计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意味着可以对研究、对行业有一个全局的认知,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立足点。

同时,会计本质上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的许多环节都与会计相关。不论是凭证(尤其是原始凭证)、账簿,又或是报表等,都应当结合实际的物品,让学生尝试触摸、认知、了解,并通过教学结合到知识体系中,这样才能使会计不脱钩于实践,在教学中联系实践,也让很多偏重于理论的学科可以结合会计回归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四、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展望

会计不同于大多数学科的最关键一点是,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理论体系。会计本身是一种双线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贯穿于会计的始终。会计本身自有一套理论框架,结合会计恒等式,以货币为尺度,较为客观地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通过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设计,笔者认为可以将基础会计理论框架提炼出来形成简单的模版,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这个模版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大部分知识融为一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也是笔者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当然,由于笔者对非会计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不能把握到其他学科的全部特点,希望能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研究与配合,针对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制作不同的简单会计模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会计知识,以便与其专业知识更好的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相信必然会更加出色,更加全面,更具有发散思维能力和联想力,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吴顺祥.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

[2]初国清.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1).

[3]张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调研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2,(21).

[4]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0).

猜你喜欢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探究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