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导师,不是老板

2017-02-22张爱凤

大学生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潘小杜陌生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生开始把自己的导师称作“老板”,有的导师确实也很乐意学生这样称呼。所以在每年与新生的第一次见面会上,我都会认真地说:“我是你们的导师,我不是老板。你们不是来为我打工的,你们是来这里学习、发展自己的。”这句话听上去庄重严肃,像是辩论赛中一辩表明立场的开篇陈词。

然而,“导师”这个词在当下也被滥用了。网上有一条关于“研究生和导师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下面有很多网友的匿名回答。有网友竟然说 “感觉已经要变成仇人关系了,不是不共戴天的那种大仇,而是期望毕业以后再也不要有任何交集那种。”看完这些回答,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有要求,也多鼓励

“正德以修身,博学以致长。”我的理想是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共同提升、探寻真理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本科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多满足于考试时读读背背,得个不错的分数,在理论素养和学术训练方面是很欠缺的。有的学生做的是毕业设计,直到本科毕业也没有写过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进入研究生阶段,每次谈到选题、框架、逻辑、观点,都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所以每年9月新生进校后,我都会组织所有的研究生在一起开会,明确研究生阶段在人生和治学方面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相应的学习研究计划。以后,每两周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听取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的意见。

小杜从外省的一所传媒学院考过来,是个勤奋上进的学生。在得知自己入围研究生复试时,她就在微博上找到我,向我请教各种问题,还给我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表达了想跟随我学习的愿望。“积极主动,热情向上”,这是小杜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入学之后,研究生和导师们见面进行双选时,我便优先选择了小杜。“主动人生成大器”,我喜欢对待学习和人生都有积极主动态度的人。

小杜原来的专业是电视编导,属于艺术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她第一次写论文,从题目到框架甚至主要观点都被我推翻了。每次,她拿着修改过的论文小心翼翼地走进我的办公室,看着我用红笔在论文上写满批注,指出论文这里或那里的问题时,她都会站在我身边,努力克制着自己沮丧的情绪。有一次,她流泪了,委屈地说:“老师,我真的尽力了,但我总写不好,很着急,辜负了您的期望。”我突然意识到,虽说导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对于一个刚入研究生门的学生来说,从无到有要写好一篇论文,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导师不仅要提要求,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于是我柔声说道:“姑娘,你的论文每修改一次,都有很大的进步。老师之所以提出修改意见,是希望你能写得更好。通过不断修改论文这个过程,你才能慢慢掌握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老师也对你有信心。”听了我这番话,小杜的神情明显放松了。她的这篇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稿,到最后定稿时,相比初稿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了。后来这篇论文投给一个学报,编辑很欣赏这篇文章,把它安排在了那一期的第一篇。从这以后,小杜在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信心,再写文章时,就顺畅了很多。

我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做任何事都要精益求精,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工作,这是一种敬业精神。学生们交给老师的作品或论文,从形式到内容、从语句到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尽量不出差错。“你提交的每一个作品都代表着你的形象,需要用心维护。”在指导学生治学的同时,我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优秀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依赖于师生之间真诚无私的情感交流和导师言传身教的感染。

读书行路,苦乐同当

我在读研究生时,导师经常会带着我们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到南大、复旦、山大等高校去游学。在这个既读书又行路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学术界很多前辈的指导,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对于学术的兴趣。我自己做了导师后,也继承了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行路”的优良传统。我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带他们到南京、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学术会议、观摩文艺演出,鼓励他们在专业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我所在的新闻与传媒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暑假,我都会策划一个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南闯北,采访各地的风土人情。2014年暑假,我策划了“沿着范长江的足迹——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采访实践活动。7月12日,我的本科生硕士生一行12人,从扬州出发到西安,再转车到甘肃平凉。从扬州到西安只有普快,全程近20個小时。为了节省一半的车费,我和学生一样,买的都是硬座票。刚上车,学生们新奇劲儿十足,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美食。新鲜感过去后,学生们进入疲累状态,要么在睡觉,要么玩手机、听音乐、看电影。

“大家注意了,布置一个小作业。请仔细观察车厢里的人,看看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另外,主动和1个陌生人交谈,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我临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观察采访作业。团队不少成员开始兴奋起来,迅速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热烈地交谈起来。小潘性格内向,平时不善言辞。这个看似简单的采访任务,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小潘看着车厢里的人,眼光扫过来扫过去,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

“不好意思开口?”我问。

“不知道说什么。”小潘有点不好意思。

“主动问好,真诚微笑地看着对方,注意观察细节,寻找共同的兴趣点。”我鼓励他。

在我的鼓励下,小潘终于打破了僵局,主动地和陌生人交流起来。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总认为自己只适合动手而不适合说话。其实和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有很好的交流。我们往往都在等待别人先开口,为何不能自己积极主动些?”这次小采访,对小潘来说是个小突破。

有了这次历练,在接下来的采访活动中,小潘表现出极高的采访热情。在甘肃平凉,我们遇到了真诚热情的乡村教师马老师,小潘很快和马老师10岁的儿子打成一片。一天,我们要到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关梁小学姚树湾教学点采访,小潘事先细心地做了准备,到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和零食。姚树湾教学点地理位置很偏僻,要走很长的山路。教学点只有1个老师,7个孩子。孩子们都是留守儿童,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很少接触陌生人。一下子看到这么多陌生人,孩子们显得很拘谨,只是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大家,对于任何问题,一概抿嘴、摇头。

“来来来,吃点东西吧!”小潘热情地拿出零食给孩子们。

“不!”

“会唱歌不?”小潘继续寻找话题。

“不!”

“要不,我们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吧?”

“嗯!”听到游戏,孩子们的眼神里放出了光芒!

小潘跑前跑后,当起老鹰和孩子们游戏起来。同学们的镜头中记录下一张张小潘和孩子们奔跑、快乐的身影。

“重走西北角”采访活动结束后,小潘写了一系列稿子。他写道:“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们来到这里,只带给他们一些学习用品是不够的,必须要给他们真诚持久的关爱。”“他们正学着成长,如何做自己的英雄,而我们,不应报以怜悯,而是应该给予鼓励,温柔地对待他们,让英雄的信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如果可以,尽绵薄之力助他们前行。”

当下,科技不断推陈出新,从技术层面来看,传媒之“术”可以很快习得,但传媒之“道”,却需要引导和培育。

责任编辑:曹晓晨

张爱凤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

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

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小潘小杜陌生人
有难同当
有难同当
谁都不喜欢我
小宅男变形记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
小杜先生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