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令民族文化重焕活力

2017-02-20王晓晓卿志军

人民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数据库大数据

王晓晓 卿志军

【摘要】大数据思维在提升民众对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认知水平、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共享、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不断加强数据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多元异构数据库建设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形成维护数据库平台的长效机制,将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 民族文化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大数据思维已经在图书馆文献数字化建设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逐步显示出广泛的应用性。计算机大数据技术逐步优化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文化的传承方式。未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必将不断引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引入大数据技术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将会使民族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首先,资源数据库能够有效提升民众对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认知水平。文化资源既是体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民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当前,我们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对国家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认识到,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资源数据库,不仅能让我们對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有更加系统、充分的认知,同时,对有效数据的充分运用,也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良好作用。

其次,资源数据库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共享,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接收以及传播信息,这无疑更便于展现民族文化的成果。互联网提升了民族文化的知名度,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内涵。

再次,资源数据库能够有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充分运用,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保存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对于那些濒危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虚拟的数字化重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古文献和古画作进行鉴别和修复,对历史文物进行细致研究,这都将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最后,资源数据库能够拓宽研究思路、提升研究价值。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分析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基因”辨识度、制定民族文化特色的有效传播策略、明确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数据库建设在初级阶段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引起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当前,各级、各区域的政府、文化部门,对于建设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意义已经有了明晰的认识,并且也一直致力于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此外,数据库的信息储存方式日趋多样化,计算机互联网的工作环境非常广阔。当今的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不仅能够储存文献、图片、声音、高清影像等类型的文件,也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查找、筛选、下载和转发各类资料。数据库在降低信息储存成本的同时,也能快速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处理,提高了存储和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与此同时,由于数据库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数据库的构建还未实现规范、统一、系统和共享。虽然很多民族文化博物馆正在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但因为当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各部门信息管理方式不统一,使得民族文化数据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这种数据信息的汇聚,仅仅是数据库中海量数据的构成因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不易实现有效整合。

数据库的采集还缺乏对特色文化传承历史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借助新媒体,对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语言、歌曲进行信息采集,从技术层面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如果仅停留在信息采集层面,这些特色文化很快就会失传。这就需要研究者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对民族语言艺术文化的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发展方案。

数据库的价值运用没有实现最大化。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数据采集过程存在采集单一的缺陷,且采集思路不完整,数据库建设体系缺乏规范的顶层设计,导致信息采集、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的链条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

文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仍然突出。信息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文化的安全。因此,数据库平台的建设,需要在数据的安全维护、知识产权的保护、部门利益分配等方面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政策法律上的保障。

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关乎民族文化的安全和国家软实力水平的提升

加强数据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多元异构数据库的建设水平。在采集思路和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应注重数据采集的多样化,提高数据信息的采集质量和多元异构数据库的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数据的运用价值,实现民族特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其他行业的数据价值,实现行业间的数据大融合。

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顶层设计薄弱,将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机共享;重复资源较多,会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因此,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在组织管理模式、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上都要有所创新。一是需加强对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的整理和归类,进而对文化数字资源管理进行系统规划,提出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利用价值的模式与标准。二是需要吸纳各行各业的资源,使之共同参与完成并逐步完善数据库建设。文化企业、文化研究学者可以根据大数据所捕捉的数据,对其进行深加工,提升数据信息的有效价值。

着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防护力度。新媒体、大数据可以有效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但与此同时,新媒体背景、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也是值得关注的。增强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另外,数据库建设也面临信息安全的问题,信息安全立法迫在眉睫。真正的大数据时代,需要有强大的安全保障作为前提。

提高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度,不断形成维护数据库平台的长效机制。政府在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发挥管理和协调的角色。借助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不断推进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汇总各类数据资源,构建数据平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库的优势,拓宽研究视角,共享研究成果。

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部门、社会团体的配合与支持,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立、维护,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协同运营。民族特色文化唯有不断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代代相传。通过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将民族文化中传统的手工艺品与现代创意设计团队结合起来,使其更容易走向市场。此外,还需提升民族文化的产品转化能力。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关注方向、情感体验、消费能力;可以关注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特征,明确目标受众的消费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创造文化产品,有效降低产品的运营风险。

(作者分别为海南师范大学讲师;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与海南黎族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HNSK14-13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红:《海南黎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立项及构建的可行性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第7期。

②赵世环:《大数据时代民族文化传播创新探索》,《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5期。

③周子渊:《大数据时代的传播特征》,《青年记者》,2014年第5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数据库大数据
数据库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