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进校园

2017-02-19董鲁皖龙,刘博智

少先队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功利性进校园古诗词

文摘荟萃

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进校园

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往往是最重要的渠道。然而,八一中学语文教师徐德琳在教学中发现,不仅自身文化底蕴不足,“传统文化课与语文课之间究竟有什么异同?传统文化教育到底是以知识性、文化性为主,还是以培养思辨性、思维性为主?”

怎么考核也是难题。“古诗词教育中也曾出现过教师逼孩子背诵的情况,学生一度比较反感。”翠微小学校长周金萍反映,后来学校调整方式,不再考评学生,只要有一半的学生有兴趣、愿意学就可以了。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十分丰富的,但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敬德书院院长吴颖慧说。

在她看来,无论是语文教育中的经典文选、诗教,还是历史课中的典故等,都富有传统文化内涵。但目前中国教育功利性太强,而传统文化中的孝悌、高山流水等潜移默化的东西很难用功利标准评价,因而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始终无法成为主流。

袁济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当前中国分科教育体系的必要补充。“相较于西方的分科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完善人格,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君子为终极目标,在民族精神、崇高品格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古诗词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知识性和趣味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兴趣与考评、语文与传统文化,都是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彭永捷认为。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17日 董鲁皖龙刘博智/文)

猜你喜欢

功利性进校园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