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城区奏响发展“序曲”

2017-02-14

红岩春秋 2017年1期
关键词:朝天门半城序曲

在重庆建市的过程中,重庆市区域范围的划定,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仍随着市政组织的完善渐次确定。

市区勘划历经数月

在重庆市政正式开启之前的警察厅时期,专以重庆城厢为其管辖范围,虽开始与巴县划疆而治,但所辖区域并未正式划定,也没有明确界限,只是以设置警察岗巡为准。如重庆南岸于1915年至1916年间曾设警察署,南岸遂成为警察厅的管辖范围。

1921年杨森任重庆商埠督办时,仍未划定其管辖区域,仅以江北及巴县城区一带为管辖区域。嗣后,重庆虽经历了邓锡侯、陈国栋、朱宗悫、唐式遵等督办,但均因他们任职时间太短,其他需要办理的事项太多,无暇也无力顾及于此。

1926年7月,潘文华就任重庆商埠督办后,曾一度暂定重庆(今渝中半岛)上、下游南北两岸各15公里为市政区域。

1927年11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重庆市政厅后,经市政会议讨论,市区范围仍依照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时期,只是南北两岸的范围略有缩小。

1929年2月,重庆市政府成立之初,“其权限不出城门,对于市区亦无明显之规定”,只是笼统的规定“本市暂以前商埠区域为市行政范围,其全部区域另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确定之”。同时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得应时势之需要,由市长呈请政府扩大之”;“已划入本市之地域,不得脱离本市以建立第二独立市”。

1930年2月,刘湘所属21军军部召集有关部门,组织“审定市县权限委员会”,全权办理市县划界工作。与此同时,还由重庆市政府与江北县、巴县两县县政府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市县勘界条例勘测、规划市区范围。勘测规划的结果,决定上自嘉陵江西岸的磁器镇、红庙子起,至黄沙溪、黄葛堡过江而达南岸;又自火烧坟起,横经以涂山最高峰顶为限,沿山脉直达铜锣峡北渡,经江北之大万坪起,至黄葛凼沟,再抵嘉陵江北岸止。计从巴县划入272.5方里(即68.125平方公里,按:1方里等于1平方华里,即0.25平方公里,下同),从江北县划入252.5方里(即63.125平方公里),整个市区面积共为525方里(即131.25平方公里)。且此次市县划界,基本上系利用山脉、河流等天然界限,界限分明整齐,没有犬牙交错现象。

1932年,重庆市政府内设组织机构奉令缩小。重庆市政府又于本年冬奉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部命令,以重庆市的区域范围,已经国民政府内政会议议决,需要重新勘测规划,指定界址起讫地点,并同时颁发勘界办法4条。

奉此命令,重庆市政府即会同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部委员、江巴两县县政府、江巴两县团务委员会、重庆市团务局以及有关各区坊长,对市区范围再次进行勘划,勘划工作历经数月完成。最终,巴县整个划入重庆市区的场镇为:两路场、姚公场、南城坪、海棠溪、弹子石暨县城全部;江北县整个划入重庆市区的场厢为:弋阳、宝盖、金沙、上关、樱花、下石梁、上石梁7厢,溉澜溪、香国寺2个码头以及江北县城。此时的重庆市区,以5场、7厢、2个码头及与其他乡场毗连的界址为市区范围,计从巴县划入市区面积约172方里(即43平方公里),从江北划入市区面积约15方里(即3.75平方公里),全市总面积为187方里(即46.75平方公里),较1930年缩小了近三分之二。

虽然市区面积如此狭小,但市区范围除了作为核心的渝中半岛外,也跨江涉及到了嘉陵江之北、长江之南的部分地区,从而奠定了重庆市区横跨两江、三足鼎立的局面。

四大片区界限分明

建市初期的重庆,核心区域位于长江、嘉陵江之间,北、东、南三面环水,只有西面通往陆地。加之市区范围已延伸至长江南岸的南坪场等地,以及嘉陵江北岸的江北城,故整个市区可分为城区、新市区、江北、南岸4个部分。

城区,其周边筑有城墙,城墙高约3丈,长约12里,共有城门17座,九开八闭。所开的9门为: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千厮门、临江门和通远门。其中朝天门至南纪门在重庆市区靠长江沿岸,自朝天门至临江门在重庆市区靠嘉陵江沿岸,只有通远门与陆地相连。1932年修建的成渝公路,就是以通远门为重庆市的起点,因而也较其他各城门繁盛。城内市街,则因山地高低不平,又以山脊线分为上、下半城。下半城自朝天门起,至南纪门止,倚靠长江边缘,系东西——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长约3.5公里,宽约300—600米。虽区域狭小,但却是早期重庆商业最为繁盛的地区。陕西街商贾云集,商业场、新丰街、鱼市口、一牌坊、白象街、县庙街、道门口等地,亦为下半城的商业繁盛之区;主要的政治中心也集中于此,川东道署、重庆府署、巴县县署、重庆镇署均设在下半城,沿江码头也大多位于这一带。上半城自通远门向东,沿嘉陵江一带直抵朝天门,面积为下半城的3倍,其繁盛的街道主要有关庙街、都邮街、小梁子、大梁子等。上、下半城通过打铜街相连。

新市区位于通远门外,原为官山,过去重庆城区内的居民死亡,大多埋葬于此,形同公共墓地。1928年修筑成渝马路,由大溪沟起修,所以将通远门以外划为新市区,其范围左临嘉陵江,由化龙桥顺流而下,至黄花园的天心桥,与旧城区的孤儿路相接;右濒长江,由黄沙溪鹅公岩坎下起,顺江而下,至南纪门的燕喜洞,与旧城区的南纪门接界;东邻旧城,与通远门的七星岗接界,西倚浮图关,至关外的福建茶亭止,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为一长方形地区。随着重庆城区的拓展,直到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新城区已发展成为不相连的市街,居民以住家为多,住户也由先前的2000余户增加到10000余户。为加强此区域的管理,重庆市政府于1930年1月1日在新市区中一路的观音岩,设立了第10警察署,下面分设3个派出所,其中一所设两路口,二所设大溪沟观音梁街,三所设上南区马路中山街口。整个重庆市区,划为10个警察区,每区设1警察署。到1936年5月,经重庆市公安局的调查,市区共有75040户,325517人。

江北城位于嘉陵江北岸,分新、旧城两部,城筑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周长7.5公里。原有城门4个,分别是:岷江、嘉陵、问津、镇安;后又增筑了6个门,合计为10个门,并改名叫觐阳、保定、嘉陵、永平、正安、汇川、东升、金沙、文星、问津。其中觐阳、保定、金沙3门,滨嘉陵江;永平、嘉陵2门,在江北新城,通陆路;正安门在新、旧城之间;汇川、东升、问津、文星4门,靠长江。旧城自觐阳门起至衙门口止,为全城最为繁华之区,长约0.5公里,余皆为僻街小巷,纯为住宅区。在1936年,下辖有金沙、弋阳、上石梁、下石梁、宝盖、莺花、簸箕石、同正、香园等地,共有11331户,46746人。

南岸位于长江以南,有黄葛、玄坛、龙门、海棠、弹子5个渡口,计自菜园坝对岸的铜元局后方千金岩起,至弹子石下的苦竹林止,长约10公里,房屋鳞次栉比,居民大多经营小手工业如纺织、制革等。到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在铜元局、黄桷渡、南坪场、海棠溪、上龙门浩、下龙门浩、弹子石、玄坛庙等地,共住有10661户,50848人。

基层区划不断扩大

重庆建市后的基层行政区划,在国民党中央势力控制重庆之前,城市内仍沿袭明清两代的厢坊制,全市的基层行政区划共为22坊,其中老城区7坊,新城区3坊,南岸4坊,江北8坊。

1935年1月,国民党中央势力进驻重庆,先前紊乱的四川省政逐渐统一,规定省政府之下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各县归不同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县以下,则分别设区。

当时的重庆,已设立市并遵照国民政府内政部的指令,为隶属于四川省政府管辖的省级市。在市之下的行政区划上,遵照国民政府1930年5月20日颁布实施的《市组织法》第5条的规定,于市政府之下设区,区(10坊以内)之下分别为坊(20闾为1坊)、闾(5邻为1闾)、邻(5户为1邻)。此时,重庆市共划分为5个区,各区设区署,负责所辖区域内的一切事宜。与此同时,重庆市郊则以乡场为单位进行划分,共有市辖乡场6个。

1935年9月,重庆市所属行政区域扩大,划分为6个区,并改坊、厢为联保。当时共置39个联保。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迁徙,重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一个偏处中国内陆的商埠小城,崛起成为中国战时首都。

猜你喜欢

朝天门半城序曲
以死相报
忆家乡
朝天门
性感序曲
时光序曲
走出重庆的那扇门
竹枝词
春节序曲
柳秋白
戏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