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工艺精神的家园

2017-02-14杨永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00

关键词:宜兴紫砂技艺

杨永善(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00)

紫砂工艺精神的家园

杨永善(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00)

宜兴作陶制瓷的历史悠久,在紫砂工艺发展过程中,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1955年10月,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建立,为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紫砂工艺恢复、继承和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宜兴;紫砂工艺厂;人才

宜兴紫砂工艺源远流长,技艺精湛,意蕴深厚。

在中国陶瓷领域中,宜兴作陶制瓷的历史悠久,而且是多品类的陶瓷产区,陶与瓷兼而有之。在新石器时代这里曾经是原始陶器产地,商、周时期也曾烧造过几何印纹硬质陶和原始瓷,汉代末年到宋代,还是青釉瓷器的重要产地。由于长期以烧造陶器为主,又因以紫砂陶器风格独特、成就卓著闻名,因而被称为“陶都”。

宜兴作陶制瓷的技艺传统,为紫砂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从宋代开始,紫砂工艺在技艺转化中萌芽,逐步形成独特的工艺形态,直到明代中期异军突起,以其蕴涵深厚的工艺品格和文质彬彬的形式语言问世,标志着宜兴紫砂工艺的成熟。宜兴早期作陶制瓷的文化潜质,成为紫砂工艺发展的风骨底蕴,发展中积微成著,在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紫砂工艺名家。

宜兴紫砂工艺从产生到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繁荣时期,在现代又经受了挫折和磨难。抗日战争爆发,宜兴制陶业遭到连年战争的破坏和冲击,处于衰落凋敝状态。直到年新中国成立,紫砂工艺的窑厂遭到损毁,艺人流散,弃艺谋生,剩下的从业者为数寥寥。在此之前,宜兴紫砂从业者曾经一度发展到有六、七百人,但到1950年之前,也只剩下了二、三十人。招收徒工学艺也中断多年,几乎陷于技艺失传,后继无人的境地。新中国建立之后,宜兴陶瓷生产走上恢复时期,紫砂工艺开始趋步复苏。也正是这一时期,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在最初组建的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于1955年10月,宜兴紫砂工艺厂正式建立,紫砂陶业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当我们回顾现代中国陶瓷发展历程,审视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建立,确实感到意义深远。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建立,为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紫砂工艺恢复、继承和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当代紫砂工艺的创新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建立,顺应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紫砂工艺发展的需要,为紫砂陶业的工匠和艺人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劳动场所,使紫砂工艺生产得以恢复。地方政府和厂方领导请回和安置失散的著名艺人,使其生活得到保障,并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在潜心作陶的同时,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紫砂学徒工的任务。

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组建,为现代紫砂工艺发展开辟了基地,为广大艺人构筑了紫砂工艺的精神家园。稳定的陶业生态环境 不同工艺流派汇聚一堂,在技艺领域里相辅相成,开始了新时期在继承、发展和创新道路上的跋涉。

回顾宜兴陶瓷历史,在紫砂工艺发展过程中,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一、守望传统工艺精神

宜兴紫砂工艺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就卓著。作为手工技艺精湛、创意匠心独运、融技术与艺术为和谐的整体、风格特点鲜明的传统无釉陶器,技术思想是完整、缜密和自成体系的。

由于紫砂工艺形式和内涵的制衡,技术含量很高,因而掌握这门技艺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经过比较长时间严格的手艺训练,理解紫砂的传统制作技法,掌握独特的手工制陶的基本功。师傅的口授心传,学徒的刻苦历练,是紫砂传统技艺授业过程中恪守不渝的理念。学会这门手工技艺,师傅的训练方法和思维取向,言传身教的方式,以及阐释技艺要点和施艺的示范,是最需要融会贯通的。

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之初,陆续请回技艺出众的紫砂艺人,也就是为后人称道的“一代宗师”,其中有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著名老艺人。当年他们正值年富力强、技艺日臻成熟的时期,对紫砂工艺认识的深度和技艺修养,是培养学徒工的保证。他们致力于总结和传承各自最熟悉和最精到的不同工艺流派的技艺。不同工艺流派之间通过切磋与交流,使各自的技术特点更加明确,各有所长,尽其所能,相互促进,和而不同,在紫砂工艺发展中起到了薪火传递的作用。

紫砂工艺厂建立之后,选拔招收了一批学徒工,通过学习制作普通产品,使其掌握基本技术。三年之后,选拔优秀者进入“艺徒”的学习阶段,在巩固提高技艺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类型的工艺制作,在已打下的坚实技艺基础上,提高对不同产品的适应能力和工艺技术的应变能力,以及对作品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逐步开始创新设计制作的尝试。

紫砂工艺厂培育新人的实践,证实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这几位老艺人在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受到尊重,为了更好地传授技艺,在指导培训过程中,着重巩固和整合已掌握的工艺技术,并精心复制经典作品作为示范,引导艺徒理解紫砂工艺技术的真谛,逐步树立起完整的专业理念。

艺徒阶段的训练,思路更加清晰,通过中规中矩的基本技术操作,优秀作品耳濡目染的熏陶,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紫砂技艺逐步精深,进一步领悟紫砂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老一辈匠师们为人为艺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后学者敬业思想的形成。师傅们对传统紫砂技艺的敬畏心理,严肃认真地对作品负责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艺徒们,使他们在深层的意识中,不仅重视技术质量,同时以朴素的审美观念,审视着自己作品的艺术表现,这也正是紫砂技术训练中的早期审美文化教育,其作用是深远的。

七位老艺人肩负恢复紫砂工艺的重任,通过培养学徒工和艺徒的工作,在当代紫砂工艺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紫砂工艺厂的宗师,也是陶瓷大国的一代名匠。

宜兴紫砂传统手工艺制陶当代发展,是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从前人启智明理的创造活动中,进一步寻求创新发展的途径。紫砂工艺水平的整体提升,如果没有优秀传统的继承,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可能源远流长,更谈不上有高水平的发展。有继承才会有发展,真正的继承绝不是亦步亦趋,而是领悟其精神实质,寻求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是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中,把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优秀技艺保护和传承下来,传统技艺不仅没有中断,而且经过梳理和总结,更加规范和严谨,构成完整而独特的手工艺制陶技艺系统。六十年来,在发展紫砂生产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紫砂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传承技艺育人成材

紫砂工艺厂作为以传统手工艺制陶的实体,人才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人才的成长决定着长远的发展。从建厂以来,遵循紫砂工艺的特殊性,形成人才培养的合理机制,结构合理,行之有效;为实现此目标,制订了具体和较为完备的措施;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人才成长;在人才配置和发挥作用的统筹中,努力做到了人尽其才。

紫砂工艺厂培养人才是循序渐进的。首先是培养批量合格的学徒工,三年学徒之后从事普通产品的生产制作。经过学习和实践中的表现,在学成的徒工中,选拔优秀者作为“艺徒”,在名师指导下接受进一步的培养。宜兴紫砂工艺人才基本都是循着这一途径起步的。从学徒工开始进入职业状态,之后经过不懈地努力深造,脱颖而出,其中不乏杰出者,可见这里的学徒工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技能要求是成功的。

艺徒是术有专攻的,以师傅的工艺技术专长为主,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口授心传,从技术操作到风格特点的呈现,更加臻于深入和细化。艺徒不仅是学技艺,而且要在分析认识传统紫砂工艺特点方面下工夫,使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化。

学徒工培养和管理的制度和理念,传授知识和技艺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厂内的风气和环境,对学徒工的为人为艺优良品质形成,都是重要的保证。这些经验是宝贵的,有利于一代新艺人的成长。

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人才分工是明确的,其中包括从事普通产品生产的手艺人,以及承担髙级产品创新设计制作的工艺美术师,二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处于紫砂生产第一线的手艺人,是最为基础的人才群体,他们的职业素养在国内同类陶瓷厂中是高水平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精心制作,使紫砂产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质量,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紫砂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培养长期从事普通产品生产的艺人,而且还要培养能够承担新产品开发、创新设计的人才。人才培养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长久延续。紫砂工艺所形成的合理的育人机制,为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学习条件和生态环境,从而在传承技艺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

为培养人才广开思路,寻求多种方式和渠道,构建适宜的机制,是宜兴紫砂工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立足于厂内培养学徒工的同时,还曾开办过紫砂中学的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的新的紫砂艺人,这在当时国内陶瓷产区是难得的举措。紫砂工艺育人思维的探索和实践是符合专业特点的,在国内陶瓷业界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正因为认识到紫砂工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选送紫砂技艺已有一定基础的优秀艺徒,到有关院校进修深造。为了提高专业素质,多年来请专业院校连续举办培训班和研修班,开设陶瓷艺术设计理论和方法等课程,进行造型与装饰基础训练,提高创新设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其中有心深造者考入本科、研究生,以求得进一步的成长和提高。

几十年来,紫砂工艺厂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培养创新设计专业人才方面,寻求可行的方式和有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紫砂工艺厂从建厂以来培养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有的以从事创新设计为主;也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还有从事紫砂历史和工艺理论研究的,为弘扬紫砂文化著书立说。他们不仅是紫砂创新设计专业人才,而且成为学者型的陶瓷艺术家。此外,有些人曾兼任过厂的领导工作,为厂的管理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些人才都是从徒工起步,经过拜师学艺的基本训练,为之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紫砂工艺厂学习技术的良好风气,学业追求上进,工作中刻苦钻研,在持续不断的创新设计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他们在这温馨的家园中茁壮成长。

紫砂工艺厂建成以来,可谓人才辈出。建厂初期培养的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成长为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家。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徐汉棠、李昌鸿、徐秀棠、髙海庚、潘春芳、谭泉海、吕尧臣、汪寅仙、何道洪、周桂珍、顾绍培、鲍志强、曹亚麟等,还有诸多成就卓著者,在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同样是突出的。如果说七位老艺人的作用是承先启后的话,那么建国以后成长的优秀紫砂陶艺家则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人才群体,当今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现正蓄势待发,开始发挥其新生代的作用。

正因为紫砂工艺厂重视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培养机制,所以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从普通产品的生产,到传统产品的加工,以至名家精品的制作,不同层次的作品都呈现出优良的品质,构成了紫砂工艺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得到人们的肯定。

紫砂工艺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文化创造,厂里许多从事创新设计的匠师,十分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思考,他们撰写紫砂工艺研究的文章,出版文集和专著,并且选编作品图集。这些都属于专业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创新设计心路历程的回顾和再认识,是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促进,也是个人技艺成果的展示。

三、兼容并蓄光大发扬

宜兴紫砂工艺在六百多年的实践中,构建起独特的手工制陶技艺系统,技术思想是完整而成熟的,也是讲究实际效果的。对自身工艺属性与特征的认识、坚持自身的工艺特点,是最为重要的发展前提。因为认识自身的特点,探寻适宜的发展途径需要整体性的深入思考,也是最为重要的。

宜兴紫砂工艺是把自身发展规律和人为努力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既重视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又强调因材施艺、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二者的结合遂形成其技艺特点和前瞻优势。守望紫砂工艺的传统精神,在技术方面有着宽大的胸怀,思想不保守,技术不保密,既没有固步自封,更不会颠覆传统。紫砂工艺的技术系统一直是开放的,从而能不断吸收有益的营养来充实和丰富自身,使之更加完善。这种对具有优秀传统的紫砂工艺是很重要的,既需要对自身技艺的自信,更需要对事业发展的高瞻远瞩。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发展过程中,容纳和支持了传统工艺的多种流派,创造出多种风格的新作品,培养了成批传承人,使各种工艺流派都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另外,对探索性的创新设计,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促其完善和成熟,使陶瓷艺术家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和实现,多种风格工艺流派的形成,存异而不求同,构成为紫砂工艺的百花园。建厂以来,创新设计的大量优秀作品,经受了民众和时间的选择和考验,得到专家的承认、社会的好评。

宜兴紫砂工艺厂善于学习和吸收传统工艺的精华,对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不排斥,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和吸收,丰富了造型和装饰手法。宽容的学术氛围,温馨的工作环境,为创新设计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紫砂工艺厂以开放的态度接待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人员,其中有访问学者,也有考察研究者,还有进修学艺者。他们从不避讳相类同产区的观摩求教,诚恳相待,传授技艺,鼓励兄弟产区发挥当地的特点,创造自己的风格。

多年以来,宜兴紫砂工艺的技术和艺术,通过交流,对相近类型陶器产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开始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在技术思想方面影响更为宽泛,例如创造性的工具意识,对陶瓷产区和艺术设计类院校师生的工具创造和利用都有所启发。

在对外交流和接待工作中,最为繁重的是专业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的工艺制作实习。学生实习人数多,时间比较长,还需要场地、设备和材料,这些给工厂增加负担是比较大的。紫砂工艺厂长期支持了多所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接待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制作,厂校结合,相互促进,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宜兴紫砂工艺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够有所创造,成就卓著,历经磨难之后还能在当代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和优秀匠师们锲而不舍的品质分不开的。他们的工艺实践体现了技以载道的理念,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对自身技艺践行的自律,严谨尽责的敬业精神,维护了紫砂传统工艺的健康发展。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六十周年之际,回顾在1957年的9月,我与紫砂结下的不解之缘。当时我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设计系的新生,系主任梅健鹰教授作入学教育时,介绍国内外优秀陶瓷作品时,特别欣赏紫砂陶器,它们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

1973年的春天,我第一次走进宜兴紫砂工艺厂,之后几乎每年不止一次到厂带学生实习和进行教学活动。多年来,这个厂留给我的印象是平实的,工作稳健而有序,尊重知识,崇尚技艺。教学工作得到厂里的支持,在这里我是教师也是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学到了许多书本和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获益匪浅。

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六十周年了,这是优秀的传统制陶工艺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仅就我个人的认识和感受,写下以上文字,作为学习和体会的感言。

(责任编辑:梁 田)

J527

A

1008-9675(2017)02-0003-04

2017-01-04

杨永善(1938-),男,山东莱州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