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的表达困惑及视觉语言的解决
——以安徽省校园景观设计为例

2017-02-14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安徽景观设计景观

罗 铭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地域文化的表达困惑及视觉语言的解决
——以安徽省校园景观设计为例

罗 铭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当今的校园景观设计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呈现地域文化及利用地域文化符号的新形态,同时结合体验式设计精神,充分融入了地域文化艺术元素,让新的校园形态变得更加多元。籍由景观本身的文化缩影,达到文化传承、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多重目的。安徽地域文化以其深厚积淀而展现出独特的人文特质。近些年来,安徽省教育界亦将地域文化与地方精神等人文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中,使校园成为文化汇聚的宝库,从而孕育出多元的校园面貌。文章试图探究安徽地域文化的特质如何与校园景观结合,以及如何进行视觉艺术转化而兼具功能、科学和美感的统一,重点透过社会学、符号学的角度对校园景观设计中人与空间、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作一定的理论分析。

地域文化;校园景观;视觉呈现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学校是学生在校活动的场域,同时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更是知识汇聚的宝库。校园置身于所在地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客观性。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不单是在营造物理空间,更是在形塑文化意识环境。地域文化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空间维度内文化行为及其时空特征的组合,是人们在长期生存环境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沉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既强化了特色亦融合了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典型性和地域性。校园景观设计作为文化的具体体现,它利用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对比统一关系,对校园所处的环境、景观的使用功能等要素进行整合设计,密切关注人及活动的区域,以此体现空间的适宜性。在此,若能将校园的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充分融合,则是彰显地方特色、塑造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形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地域文化展现和历史情感表达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甚至是周边居民都有着重要意义。

就安徽校园景观建设而言,根据近些年的相关实践和考察,发现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一是受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及成本因素影响,景观视觉表现缺乏个性魅力和准确表达,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校园景观的视觉表达片面追求新奇;设计单位往往对历史资料的挖掘和理解不够深入,很多校园景观设计满足于“拿来主义”,在寻找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套用常规形式,客观上产生了“千篇一律”,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识别性较差。二是受设计思想与科学思想集合程度低的因素影响,景观设计互动性、参与性不够,图纸化现象严重,某些校园景观局限于供人“观瞻”的单纯要求;实用性功能较弱,较难产生体验感和认同感,视觉文化综合塑造能力较弱。三是受设计者水平及理念的影响,无形的精神元素与有形的视觉元素结合程度不够,地域文化内涵没有在匹配的景观载体中找到依托,景观文化特征丧失,造成“景”与“境”结合程度低,缺乏视觉传达的“精”“气”“神”。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校园建设发展的内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外因。笔者将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相关理论和实践积累,试从以下三方面对上述困惑展开探讨。

一、地域文化表现出多样化与趋同化关系

地域文化的存在和组成主要是基于不同地区、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安徽的地域文化是多样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首先,安徽的地域文化具体到某个地市又是独特的,这些独特性相互影响和交织,共同组合成了多样化。当然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更是文化表现方式的独特性,是对人们长期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鉴于历史文化的长期深厚积淀,安徽地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圈层关系,从北至南可以划分为:地处淮河流域的涡淮文化、长江流域的皖江文化、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区域的差异性使安徽地域内的文化分布状态和空间组合显示出典型的多样性。其次,地域文化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形式也各有特点:从以“三曹”为核心的建安文学到以“桐城三祖”为中心的桐城文派;从流行于当时徽州、池州等地的目连戏到今天安庆一带的黄梅戏;从遍及全省的龙舞到淮河流域的花鼓灯;从芜湖形成的姑苏画派到萧县的龙城画派;从明中都皇故城到黟县明清古民居等。因此,地域文化自身就是个多样性的综合体,每一个文化圈因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和特点。探究在地域文化多样性中如何凸显独特性的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挖掘独特性所包含的意蕴和价值。例如,有些学校为了盲目提升校园形象,兴建了“大同小异”的校园景观。在安徽北部的校园中常常能见到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代表安徽的地域文化。由于“马头墙”作为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不断被设计者借用,自认为解读了安徽的地域文化理念,误植其它元素,这就会割裂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独特性之间的联系,造成很多学生对安徽地域文化的误读和对当地文化的感情淡漠。

安徽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源远流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安徽地域文化的中心由北向南不断迁移和渗透,从而走向趋同化。安徽地域文化以春秋时代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为中心发源于淮河以北地区,隋唐时代则逐步过渡到皖江地区,南宋到清代时期则过渡到徽州地区。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接触和融合,产生于涡淮文化中的“老庄”道家思想则对徽州文化中的新安理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反之,徽州文化所奉行的儒学经典也慢慢渗透到皖北地区,在这一“迁徙”过程中受到其它地域文化的影响,整合交织,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教育主题文化墙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曾利用安徽芜湖的铁画工艺这一图像符号来表现桐城教育历史题材,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并走访相关人员,考证当地历史典故,用地方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嫁接于地方历史叙事中,“诗书继世”“恭谦礼让”等主题作品跃然墙上、赋予灵魂,虽没有亮丽的色彩,却带来了寓意深厚的传统审美享受,彰显出历史延续和精神寄托,同时借用现实增强技术进行实景论证,取得了较好的视景感受。例如“恭谦礼让”这幅作品的创作,从叙事角度来看:景观叙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故事、叙事者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首先是故事涉及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情节等环境要素,“事件”是邻里两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时间”是清朝康熙年间,“地点”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人物”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以及邻居吴家的家人,“情节”是张英作为朝廷宰辅,在发生争执的情况下并没有以权贵压人,反而劝说自己家人让出三尺,吴家被这一做法而感动,也让出三尺,两家院墙之间则空出了“六尺巷”;其次是三位叙事者,即绘图者、画面里被表现的人物和这段典故的文字记录者;最后是叙事语言,这幅景观作品叙述了铁画这种静止的视觉图像所传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事件的情景再现,对人物的性格塑造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综上而言,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南北区域之间差异和趋同的时空共存。我们既要立足当地的特色文化,又要借鉴其它地区的文化;既要强化地方视觉要素,又要吸收当今设计的潮流和趋势,探索适合安徽校园景观设计的路径和模式。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许多视觉要素,特别是体量大的标志性景观结构不仅要考虑如何适应整体校园风格和吸引注意,更要考虑地方文化要素的准确提炼和艺术表达,以突出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特点。因此,依据西方黑格尔美学思维方式,景观视觉中地域文化的趋同与多样即可理解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二者是辨证互动关系,承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趋同性是必然需要接受的现实。同时,趋同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流行的,多样化也不能单纯理解为独有的,地域文化趋同化与多样化的关系是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校园景观设计中艺术性与实用性关系

景观艺术设计重点在于用形象化的视觉语言反映自然、反映文化,注重对文化要素的提炼,体现设计思想主旨,建立与视觉信息接受者的共同认知。它包括了强调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强调形态、尺寸、色彩、方向、肌理、光线等变量要素,强调节奏、韵律、比例、对称等组织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不断转换与平衡,达到塑造对象的意象性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之目的。从理论上来讲,地域文化概念转化为设计构思,可被理解为将内在情感、文化外化为景观的视觉形式,可依照其明确的整体艺术风格来确定,采用近似、重复、特异等设计手法,扩大联想的广度,增加文化的厚度。按照此标准,不论是教学楼、图书馆、操场或是体育馆,都会因其艺术特性而引人入胜。举例来说,源于古徽州的木雕、石雕、砖雕以其技艺精湛而久负盛名,成为安徽地域文化中雕刻工艺的杰出代表,在校园景观与当地文化特色结合的艺术表现上,利用“徽州三雕”这种特有的视觉元素区分出学校所处地域和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借以体现材料、技法、效果三个视觉形式层次的统一,可达到凝聚师生文化认同和塑造特色校园的目的。

作为实用艺术的景观设计更要考虑实际功能的需要。适宜的景观设计不仅意味着优美的造型,更要有适合的尺寸与材质、正确的体量等实用性构思。现实中一些校园的景观设计多设置为只具备艺术观赏功能的雕塑、水池、花坛等,而校园景观的实用性则强调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因而设计者需要依据预算经费决定材质并考虑可替代材质,依据安全性去考虑景观的安装位置、材料,考虑人流和车流与空间的关系,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去考虑景观的比例与尺度,依据学校的实际面积和地势特点考虑最佳视距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设计的实用性同时意味着设计者不能是片面追求艺术表现的主观行为。设计者在构思景观的视觉表达方式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以最大限度保障观者的需要为目的。校园景观艺术的设计定位除了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一个工作和学习的空间,让使用者觉得舒适,更是结合科学设计理念让师生们置身于景观中能够释放自己的学习、工作压力。例如,有些学校的外墙采用了徽派建筑中的通透式设计手法,使得更多的自然光线穿透与空气流通,同时考虑街道与校内景观的框景设计,便为观者提供了更多内外对话的空间。

校园景观艺术性与实用性联系密切,两者互相制约和依存。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前提条件,艺术性反过来可使实用性得到提升和保障。成熟的校园景观设计应该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共同体现,是为了满足观者的最佳体验状态而准备的。换言之,若要考虑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就必须关注景观设计作品的结构是否完整和严密等问题。将地域历史文化演绎为景观的视觉呈现,不仅在于空间、环境和景物的表现,更在于观者的体验,校园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决定了景观设计是否科学,需要充分贯穿人本理念。籍由这样的评估标准,一项好的校园景观设计并不是单纯考虑是否符合审美规律,更要考虑是否满足功能性需要和观者的接受程度。

三、视觉表达过程中历史性与虚构性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地域文化是不同时期历史的积淀,它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被继承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成果,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和历史脉络。景观艺术的视觉表现自然要尊重历史事实和文化积淀,设计者通过“意会”,借助可视化手段,让历史中的人或事再现于景观之中,在此不妨借用符号学理论来看待历史的视觉表现问题。例如在安徽蒙城(庄子故里)的校园中设置庄子铜像雕塑,景观中的庄子雕塑成为了一个视觉符号,这个符号相当于索绪尔二元论中的“能指”,同时也相当于皮尔斯三元论中的符号“再现体”,虽然雕塑家所刻画的是单个人物形象,但我们通常就会认为这就是人物真实原貌,这种惟一性特征使得在校园学习的学生或来访者皆能通过塑像下的文字说明来获得“庄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的指令或信息。同时由于铜像所具有的形体、颜色、材质、文字等特征,雕塑就不再是单一符号,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综合符号,其指向性就非常明确。除了符号本身,历史的视觉表达语境也非常重要,这就是雕塑的设置地点和朝向。我们可将这种标志性的视觉景观置于开阔广场中的花坛或水池中央,用来强化纪念效果,塑造视觉符号的语境。若没有这样的思考过程,地域文化的历史性视觉表达终究是“形而下”的结果。

景观设计倘若仅为历史真实的再现而局限于枯燥无味的视觉表现,那么这种历史性也只能被利用于专业历史研究者,面对大多数观者的审美取向做出的简单回应,犹如戴上了“镣铐”创作。因此必须对历史进行相应的艺术改造和提升,呈现生动形象和真实情感。受安徽地域历史、文化、哲学等因素的影响,设计者可借鉴后现代主义“解构”和“重构”原理,以相应的艺术手法,表达对地域文化中所涉及的人、事、物、文的看法,既有吸收又有摒弃,既在解构又在重构,历史真实也就成了艺术的事实。地域文化的视觉艺术化表现要坚持历史客观与现实需要的结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了解和走进历史的平台与路径,更能为学生带来艺术享受与愉悦体验。例如,为了传达学校特有的地方文化气息,带给人独特的校园情怀,一些学校的校园道路中设置了具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在苦读诗书的等比例雕塑小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渲染和刺激之中,学生对这些景观视觉语言经历了完整的心理认知过程,逐渐被学生所接受。在创作时依据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均融入了设计者对那个时代诸如服饰、发型等视觉要素的解读,并加以艺术化的表现,通过细微之处表达历史气息,做到有神、有忆、有味、有情。

校园景观设计是对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关系相统一的不断探索。一方面历史题材的校园景观作品必须遵循叙事表现的真实性原则,做到叙述的事实是符合实际的,而不是凭空虚构的。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文化历史题材的景观设计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艺术唯美主义的统一。设计者必须对互动关系做出积极的设想与安排,甚至需要花上数个星期的时间,认真探索历史轨迹,以便熟悉所有历史资料,并妥善筛选这些资料,去粗取精,挖掘其真实内涵,强化其艺术特征。

总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这一物质化的显性存在具备了精神化的隐性特征,成为历史承载和情感寄托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丰富了景观的创作,为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景观设计从此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效果,更是体现历史文化、思想境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

将地域文化透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使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发展,需要深入探究在地域文化和校园景观设计的融入结合问题,丰富校园文化层次。借用安徽地方文化具体的视觉图像去准确表达设计思想,需要在兼顾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设计研究观点来分析校园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视觉呈现,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方面达到平衡,塑造校园软、硬环境的艺术特色,并能在校园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过程中表达的独特意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资助--《徽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编号:2010SKO9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传媒与艺术类专业协同创新与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编号:014341362)

[1]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段炼.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The Confu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Solution of Visual Language, Taking Anhui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LUO M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Today's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ha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a new form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use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design spirit fully into the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campus more diverse. By the cultural epitome of the landscape itself, to achieve the multiple purpos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hui regional culture shows its uniqu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its profound accumul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Anhui province has also integrated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spirit into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making the campus become a treasure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and gestate a pluralistic campu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regional culture combines with the campus landscape, and how to transform visual art into a unity of function, science and beauty,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nd people and culture in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through sociology and semiotics perspective

regional culture; campus landscape; visual presentation

J02; TU986

:A

:1008-2832(2017)05-0076-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安徽景观设计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