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中自行车意象的内涵探析

2017-02-14王金秀

齐鲁艺苑 2017年1期
关键词:车子意象青春

孙 鹏,王金秀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电影中自行车意象的内涵探析

孙 鹏,王金秀

(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自行车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电影中常见的道具和意象。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中,自行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表达着不同的内涵意蕴。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中,它是艰辛生活的象征;在爱情(友情)类作品中,它代表了浪漫与纯真;在成长主题下,它是残酷青春的表征符号;在励志类电影中,它是主人公理想与信念的外化。

自行车;意象;内涵

自行车之所以能够在电影中作为一种主要道具时常出现,是因为其自身属性上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相比汽车,自行车是较为廉价的交通工具,它是现实乃至艰辛生活的表征;自行车车身轻巧灵活,让人联想到青春、活力、浪漫以及一份不加修饰的纯真;自行车是青春的象征,与之相伴的是成长的阵痛和残酷;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自行车还能表现主人公坚忍不拔、勇于追寻理想与信念的执着。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种内涵表达:现实与艰辛、浪漫与纯真、青春与残酷、理想与励志。

一、现实与艰辛

在汽车普及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自行车都是普通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甚至一辆自行车可以承载一家人的生活和希望,自行车映照了现实生活的艰辛和底层平民的心酸与无奈。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里程碑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中,主人公里奇要想得到一份贴广告工作的前提是要有一辆自行车,为此妻子典当了一些床单赎回了车子,这时的自行车是一家人生存下去的希望。里奇在去办公室报到时扛着自行车这一动作虽显夸张,但足以表现他为拥有一辆自行车的骄傲和对自行车的重视。儿子布鲁诺在擦拭自行车时对当铺没有好好照料车子的不满,妻子在得知自行车丢失之后着急地啜泣等细节,都表现了自行车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正如里奇在找自行车时说的:“如果我有自行车,我可以挣多少,我们可以好好生活了。”

在里奇找寻自行车的一路上,导演把镜头对准战后意大利贫困萧条的现实社会,纪实地展现像里奇一样的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表现了影片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和人文主义情怀。最后里奇在没有找回自行车的绝望和生活压力的逼迫之下,舍弃了道德,在儿子的注视下偷了一辆自行车来解救困境,但是观众看后并没有对里奇的行为愤恨和谴责,更多的是充满了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自行车保有量全球第一的国家,自行车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七岁的单车》里的自行车对主人公小贵来说,也是他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希望。从农村初到城市的小贵呆板漠然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心里的无助,在拿到那辆送快递的山地车,飞快地在大街小巷穿梭时,小贵脸上才有了发自心底的微笑。有了山地车他才能够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车子是他能够被大城市所接受的工具,寄托了小贵所有的希望。当车子丢失时,小贵白天黑夜不停地寻找。当好不容易找回的车子被小坚骑走时,他趴在地上抽泣挣扎却无法反抗。当再一次找回的车子又要被小坚抢走时,面对众人的围攻,小贵用尽全力护住车子撕心裂肺地呐喊,声音中透露着无助、拼命和无奈。持续的呐喊声最终让小坚和同伴们妥协,也激起了观众心底深深的同情。对生活在城市里的经理来说,一辆自行车就像一件衣服一样不算什么,对小贵来说却是在城市中所拥有的全部。

同样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底层平民“老二”为了能找回自尊和生活的希望,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走,以期救回卡拉(影片《卡拉是条狗》)。

自行车在上述电影中代表的是一种现实与底层的生存状态,导演通过自行车意象表达对现实和弱势群体的关切。

二、浪漫与纯真

在人们对于美好场景的描述中,有一种是骑着单车去看海、看夕阳。自行车是一种非封闭的交通工具,它能使骑行者与自然、微风、空气、阳光亲密接触,置身自然的主人公们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审美体验,围绕自行车营造浪漫的氛围,传递纯真的情感。

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岩井俊二以细腻、唯美、隽永的镜头描绘了一个个清丽感人的纯爱故事,在他的电影中,自行车是最为重要的道具之一。《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只身从遥远的北海道来到大都市东京开始大学新生活。布置好新家之后,卯月开始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东京的大街小巷,寻找书店“武藏野堂”,因为这家小店里承载着她甜蜜的暗恋,也是这份感情带引着她进入心仪的大学。第一次到书店寻而不遇后,卯月买了一本书,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读,身旁放着她的自行车。卯月、旧长椅、绿草地、书以及自行车共同构筑成一幅纯美的画面。在岩井俊二的另一部电影《情书》中,少年藤井树骑着自行车将纸袋套到了少女藤井树的头上,青涩的感情化身恶作剧的捉弄,而当两位藤井树借着自行车灯“学英语、对答案”时,朦胧的爱情开始在自行车营造的浪漫氛围中生长。

除了美好的爱情外,自行车同样可以作为跨越年龄、跨越物种的情感纽带。在《天堂电影院》中,艾费多骑车带着多多悠闲自在地徜徉在风光旖旎的西西里岛乡村小路上,放映员与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因电影和胶片而成就的一段忘年之交在自行车提供的流动空间中显现、绵延。斯皮尔伯格在《E.T.》中描绘了艾略特与外星人E.T.之间纯真感人的友谊。万圣节夜晚,艾略特骑着车子载着E.T.穿过茂密的树林时,E.T.用自己的特异功能让车子在空中飞行前进,深蓝的夜空、飘逸的单车、皎洁硕大的圆月,为童话般的科幻电影涂抹上浪漫与诗意,也让观众为纯真无私的友谊感动。

三、青春与残酷

因为自行车兼具轻巧、灵便、价格低廉,其在文化内涵上与青少年具有亲缘性,而且自行车也是全世界青少年的主要交通工具,因而自行车就成了青春与成长题材的电影中最常见的意象。青春电影所呈现的内容,除了美好的怀旧之外,更多的是青春的残酷和成长的阵痛。成长题材电影中的自行车是青春与残酷的外化映现。

影片《十七岁的单车》中,小贵怀着对大城市生活的美好想象,小坚则对爱情充满着单纯的向往。自行车是小贵成长过程中对美好想象的寄托,自行车一次次地丢掉,小贵一次次地找寻,成长的道路上总是会有困难和坎坷。最终在小贵的不断哀求声中,车子还是被无情地砸破,青春时期美好的梦想总是会受到现实的打击。另一个主人公小坚的成长也围绕自行车展开,他与潇潇的情感关系是以自行车为基础的。自行车在两人关系中是一种纽带,小坚有了自行车之后才收获了爱情。在车子被小贵骑走丢失之后,本来就自卑的小坚刚刚萌发的爱情被扼杀在摇篮里,而潇潇一句“不就一辆车吗?丢了就丢了,你再买一辆不就完了”更是深深刺痛了小坚,最后一丝尊严也因自行车的丢失而被剥夺。

《孔雀》中的姐姐高卫红在得知自己的伞兵梦想破灭后,将自己缝制的降落伞绑在自行车上在长街疯狂骑行,但自行车终究是“现实”之物,不可能实现姐姐高远纯净的蓝天梦想。20岁左右的年纪没有涉世太深的世故,对人生的未来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触碰到了现实就产生了伤痛。《孔雀》中的姐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不甘心于平凡庸碌的职员工作,当她在麦田上骑着自行车看见从天而降的伞兵时,整个画面充满理想浪漫色彩,姐姐也十分向往“不食人间烟火”的伞兵生活。她骑着自行车载着她的梦想穿行在人群中,当自行车后座上的伞子随风鼓起来时,姐姐撒开车子的手把,张开双臂兴奋地大喊,此时她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伞兵沉浸其中,与周围世俗生活的人群格格不入,意外被买菜的母亲看见拖住伞子,自行车和姐姐都摔倒在地上。载着美好梦想的自行车摔倒了,梦想也就破灭在了现实中。

四、理想与励志

与机动车相比,自行车的另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需要人力的驱动,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骑行到“终点”。使用自行车作为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是一种坚韧、毅力的选择。因此,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还承载着主人公对信念的坚持和理想的追寻这一主题表达,自行车是励志故事的良好搭档。

影片《转山》讲述了主人公张书豪为完成哥哥的遗愿,骑着脚踏车历尽曲折,凭靠着顽强的信念,最终完成滇藏骑行到达拉萨的励志故事。脚踏车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部影片当中,也伴随了张书豪转山的全部过程。影片开始,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像出发前的张书豪一样,代表着全新的惊奇和未知。在川哥中途发生意外离开后,张书豪的车子也开始不断地发生故障——车闸失灵、脚蹬丢掉、车轮扎胎……脚踏车一路上经历了千疮百孔的考验,如同张书豪在去拉萨这条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也经受了身体和心灵上的磨练。当张书豪再也无法忍受心里压抑的情绪,把车子摔倒在地上朝其发泄时,车与张书豪已经融为一体,对车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己还能不能坚持的怀疑。车子没有散架,书豪也没有倒下,他带着坚持和信念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川藏线的最高点。

张书豪完成了实现哥哥遗愿的梦想,通过转山的过程也完成了心灵上的一次洗礼,从伤痛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影片最后,张书豪仔细擦拭着伴随他25天骑行已经变得破旧不堪的脚踏车,它是主人公一路上靠着毅力和信念勇敢地追寻梦想的见证,展示着追求的勇气和积极的力量。

《练习曲》中的环岛旅行对比川藏之行来说要容易很多,但同样也是主人公骑着脚踏车追寻梦想的过程。在明相骑行的途中,他的自行车遭受到过质疑和嘲笑,路人认为他要骑车环岛旅行应该换一辆好的,对自行车的否定可以被认为是在否定着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障碍的明相。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明相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仍然坚持骑行。不同于《转山》的悲伤与压抑,《练习曲》中明相的骑行给观众轻松愉悦的享受。经过了七天的旅程,明相顺利回到了高雄,而自行车也完好地回归到车位。明相转身朝着车子作出了胜利的手势,自行车相当于明相最可靠的朋友,陪伴了他整个旅程,见证了他对梦想的追求和实现。

此外,以自行车比赛和自行车手为题材的电影也多与理想、励志相关,如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冲线》、以环法大赛为背景的《人生回环赛》、围绕兴奋剂丑闻展开故事的《疾速王后》 以及展现团队配合的《破风》等。

自行车作为电影中的常见意象在银幕上显现出与底层和青春相联系的别样魅力。当然,一部电影中出现的自行车,其意蕴内涵并不仅限于以上单一的一种,很多情况下可能兼具两种,甚至三种以上的表达。如前文所说,《十七岁的单车》既包含底层现实生活的艰辛,又与青春成长的残酷与伤痛紧密相连。另外,近年来随着低碳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健康骑行成为新的时尚生活方式,电影中的自行车意象又增添了环保的主题。如宫崎骏电影《龙猫》中,爸爸用自行车驮着两个女儿在田间小路上骑行,家庭的温馨、孩子的童真和影片尊重、崇尚自然的主题都熔铸其中。《小森林夏秋篇》开场即是女主人公市子在林间小路中一段畅快淋漓的骑行,在摆脱大都市的喧嚣与奔忙,倡导回归田园的慢生活的过程中,自行车是最好的注解。

[1]潘秀通,潘源.“意象”美学: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再认识[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2]孙鹏. “意象”作为中国自主电影理论的可能[J].电影文学,2011,(8).

[3]黄宝富.《小城之春》电影意象探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1).

(责任编辑:景虹梅)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1.021

2016-11-18

孙鹏,男,博士,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

项目来源:本文系鲁东大学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电影意象范畴研究”(项目编号:WY2013004)阶段性成果。

J913.2

A

1002-2236(2017)01-0099-03

王金秀,女,鲁东大学文学院助理编辑。

猜你喜欢

车子意象青春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车子睡觉的一天
好玩的车轮
请注意,奇形怪状的车出没
意象、形神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早上离家晚上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