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的整合研究

2017-02-13王滨韩红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

王滨++韩红蕊

摘要:

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关系是“知”和“行”的关系,从应然上来讲,价值判断指导价值行为,两者应当是一致的,但是从实然上来讲,正确的价值判断却不一定导向正确的行为,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呈现出很大的差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盲目求同到容忍差异的转变、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灌输法”到“沟通法”的创新,能够高效地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尽可能达到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判断;价值行为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01-04

一、当前中国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应然关系与实然状态

所谓价值判断,是指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判断。这一概念最常见的使用场景是法学的语境:价值判断是指当各种具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按照特定的价值取向对相应的利益关系作出妥当的安排,依据理性选择孰先孰后、孰轻孰重。除此之外,价值判断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做出的或好或坏、或是或非的判断。本文对价值判断的讨论,是在哲学语境中进行的,因此,价值判断在此处不是一个法学概念,而是一种伦理规范和道德判断。所谓价值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是人们价值观在行为上的体现。价值判断是人们的所思所想,而价值行为是人们的所作所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知”和“行”的关系。

从应然上来讲,价值判断指导价值行为,价值行为是价值判断在人们生活实践中的反映,两者应当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实然上来讲,人们往往在观念上能够明辨是非,而在行为上却不能分清对错。正如王绍光所说:“在价值判断上,中国似乎并不存在全面的价值迷失、价值崩溃。……但必须承认,在价值判断与行为模式之间确实存在差异。……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行为准则未必会落实在每个人的实际行为中。在任何社会、任何时候,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模式之间一定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由此可见,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的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中,从道德素质方面来讲,大多数被调查者一方面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讲诚信”,另一方面又感到“在现实中要做到讲诚信很难”。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被调查者一方面认为保护环境很重要,另一方面当保护环境需要人们牺牲个人眼前利益时,做起来就困难得多了。从民主法治观上来讲,公众民主、法律意识都很强,与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法治精神相吻合,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的民主、法治、参与意识特别是行动取向就大打折扣了。这一关于价值观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前中国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关系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巨大差距。

但是,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之间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完全隔绝的,事实上,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西季威克说:“在任何理论中,这两类研究——实证的和实践的——都有着密切而全面的相互蕴涵关系。在任何理论中,我们关于应当的观点的具体内容,都必然地来自我们对‘是的理解。”可见,虽然人们的价值行为不一定与价值判断是一致的,但却一定是受其影响的。例如,有人在价值观念上认为应当学习雷锋精神,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他就有学习雷锋精神的可能。也许他在某些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的场合,会选择做一个隔岸观火的旁观者,但是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大多会受到来自心底的道德的谴责;而在另外一些无损于己的场合,他们更倾向于帮助别人。也就是说,价值判断上认为雷锋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人,会倾向于在价值行为上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在任何场合都选择帮助别人。而对于另外一些价值判断就存在问题的人,与此价值判断相对应的价值行为几乎不可能是正确的、合乎情理的和利他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在鉴别是非、判断对错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正是因为价值判断对价值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且当前中国普遍存在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脱节的现象,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之间的关系,缩小两者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价值判断对价值行为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整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弥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效地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尽可能达到统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转变理念、丰富内容、创新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从盲目求同到容忍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无意识地自觉遵从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因材施教等。此处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求同存异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强调“求同”,采用几乎是强迫的方式排斥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秉持相对开放的理念,从盲目求同转变为容忍差异。差异是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反映,多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充满了差异性和多样性。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是实现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着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大部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并可以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通过这种互动,不仅可以使各种意识形态相互吸收、取长补短,而且可以活跃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力。主流意识形态也只有不断地兼容吸收,才能不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避免思想的停滞和观念的僵化,不断获取创新动力,使之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和谐共生中形成思想共识。不同的事物只有共处兼容,才能产生新事物;反之,排斥异己,只允许相同的事物共存,事物就得不到永续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尊重其它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促进自身不断的发展创新。

另一方面,容忍差异理念还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与支配,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凝聚社会共识。非主流意识形态形式多样、内容繁杂、作用各异。从意识形态的性质来说,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思潮,又有阻碍社会发展、造成思想混乱的错误理念。从意识形态的作用来说,非主流意识形态既可以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可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和对立。因此,此处所指的“容忍”,并不是没有底线的纵容,而是客观地认识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使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向着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盲目求同到容忍差异的转变,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前提下,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兼容性,促进多样化思想的和谐共生,在主流价值观与自由思想的良好互动中规范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

社会思想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理所当然地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不懂得顺应潮流,创新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就会造成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困惑与怀疑。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反映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就产生了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差异。当前中国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固步自封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需要坚持创新,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第一,坚持理论的创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每一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进而指导实践。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总能与时俱进,揭示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客观趋势。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才能使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理性与规律性,吸引人们按照理论的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新机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和价值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用过去的意识形态整合的方法来整合社会思想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意识形态整合的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并密切回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掌握网络时代的话语主动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新问题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和言论自由。近年来多次网络事件、网络大战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病毒式信息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某些网络消极信息的提示下,很多人并不是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做出行为,而是首先考虑怎样的行为会让自己得利,这一趋势进一步导致了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的脱节。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互联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减少消极的网络事件和网络信息对人们价值行为的影响。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灌输法与沟通法相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要教育方式,“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 。列宁曾指出:“由于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据此,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形态,不可能在人们的思想中自发产生,也只能从外边灌输进去。实际上,灌输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曾经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受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倾向与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以强行灌输的方式迫使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念或者价值体系的做法,被认为是一种不平等的、不尊重受教育客体的教育方式。由此可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断地被学者提及和论述,“沟通”也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沟通法的平等性、灵活性和互动性,有效地弥补了灌输法在教育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沟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没有否认教育主体的作用,教育主体仍然可以向教育客体描述客观的事实、传授相关知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沟通”的教育方式同样包括了“灌输”所能起到的作用。其次,在教育主体传授知识的同时,受教育的客体同样获得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沟通,有利于各种观点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各种观点都有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另一方面,人们更容易在聆听和辩论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往往能真正的指导其价值行为。再次,“沟通”的方式改善了纯粹的灌输法的教育氛围,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不仅受教育者能够在这种氛围中开阔视野、学到知识,而且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教育主体本身也能够不断接受新的观点,从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以后与其他受教育者沟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灌输法的核心是理论的学习和经验的传授,沟通法的核心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目的,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方面来说,美国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以老师给学生上课为例,他们的课堂是老师引导的,但不是老师主导的。大约45分钟的课程,只有15分钟左右是老师授课,而剩下的时间都是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也许我这样的观点并不新鲜,很多人早就已经知道美国课堂的风格特点。互动式教学的可操作性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提前1-2天布置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阅读内容不宜过多,大概2小时左右;第二,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次上课时先由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课本内容,然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与其他同学分享课外阅读心得,最后其他同学提出疑问,进行讨论;第三,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必要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虽然在现阶段的中国,我们不能做到每门学科的每节课都这样进行,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些尝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大有裨益。

此外,“沟通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包括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摄影展或书法展、红色旅游、各类记录片和历史剧的创作等。通过这类互动式的实践活动,社会成员能够通过自身感受感知到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强大作用,从而加强对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灌输与沟通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说教和经验传授需要教育主体在理论知识方面和人生经验方面对教育客体形成绝对优势,在道德素养与政治素质方面具备过人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魅力。其次,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沟通与互动,需要教育主体将“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地影响和感召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灵活沟通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寓教于乐,将教育信息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载体中去,加强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发挥民族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基本价值准则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依据。中国传统的“诚信”、“和而不同”、“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和“允执厥中”的处事方法,能够为人们的价值判断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权威的参考;而中国历史上大量精忠报国、恪守诚信、廉洁奉公的英雄人物,始终激励着人们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和正确的价值行为。

五、结语

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脱节问题,是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与当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出现和持续存在有其时代必然性。正如前文所说,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模式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差异,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关系,弥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人们可以无形中增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提升民族文化品味,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整合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关系,逐渐消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从而使人们做出符合价值判断的价值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绍光,国家能力的重要一环:濡化能力[M]//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2.

[2][3][4]宣兆凯.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56,50.

[5] [英]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M].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6.

[6]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浅谈刑法学中五个关系的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