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艺术院校“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①
——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为例

2017-02-13方梦阳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

方梦阳(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高等艺术院校“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①
——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为例

方梦阳(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全国高校都面临着跨学科与复合式教学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艺术院校对“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正进行着各种的探索和尝试。南京艺术学院“跨学科”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音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现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传媒艺术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三年建设的实践,可以给我们探索“跨学科”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中进行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探索提供借鉴。

“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高校艺术类实验室;模块化

当代艺术发展不断打破传统艺术形态的疆界,呈现互相融合的趋势。同时艺术教育也面临着如何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的问题,特别是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学科,其教学进入一个实验性很强、技术和艺术深度交汇以及知识更新快速的新领域。因此,在相关人才培养中,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新技术内容更新、教材编写、实验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断变化、不断拓展的特征。调查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一类高等艺术院校注重类似“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指超出原本学科的边界,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理念上的教学模式改革:“联合实习模式”“跨域融合”等,另一类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原指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比较常见”[1])。前者的探索精神值得称赞,但很多仅仅是将传统工作室、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改头换面;后者的优势在于所处于的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工、艺术学科门类皆有,实验室教学与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但艺术却是其院校非重点发展的学科,难以发挥跨学科优势。我们以为,只有将“跨学科”与艺术类实验室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可能才是更有探索价值的研究方向。南京艺术学院的“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在艺术类实验教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又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学科的需求建立的,其最大的特色是依托单位包含了艺术学门类下所有学科,也具备了以三类不同功能的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育中心、综合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的艺术类实验室,通过来自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传媒学院自身的多学科属性和专业设置使其表现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性,且学院创建时间短、团队年轻、因此能够高效快速去探索多学科联合、沟通;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建综合团队等道路)发现:目前最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于将其模块化区分,不应期望能够总结出一个适用各方的万能模式,而是每个院校应该找到适合自身学科和专业教学发展需求的几大模块,然后在各个模块中解决一个个小的问题,一点点进步,寻求突破,实现整体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本文通过各个相关艺术高校对于其“跨学科”或者类似概念的实验教学模式的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分析其模式的利弊;再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近几年的实行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课程、教案、实验平台、教学成果及社会辐射等方面的研究,以论证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是综合性艺术院校的目前的最优选择。

一、“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方面“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教育结构优化方面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在此背景下,许多高等艺术院校正不断探索、开创新型的艺术类实验教学模式。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提出的“联合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影视专业人才的协作能力培养为重心,逐步形成“以课程规定的实习实验作为‘点’,以学期、学年的课程成果汇报作为‘线’,以联合毕业作品作为‘面’,致力于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校内实习实验体系”[2]。陈倩在其《基于”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与艺术教育研究》中提出的“跨域融合”的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提升环保创作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潜力、学生成本意识培养等方面”[3]。李振鹏在其《跨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分析:中国美院的“跨媒体艺术教学模式”[4]的三个特点:跨媒介的专业选修、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跨文化的导师联合辅导制度。这一类观点看到了现代艺术教育对于“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但其教学单元主要以传统的工作室为主,未从实验室教学的角度去思考。少数学者也在从其他学科实验室教学的角度去探索,如于亚楠认为艺术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教学内容的混合应用等,但同时他也承认开放式实验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尚在摸索解决的阶段。李四达认为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上,“跨学科”的重点在培养多学科学生团队的配合,不但融合了大部分的艺术学科,而且需要拓展到与媒体技术相关的理工科。可以看出第二类观点仅适合有综合性大学多个学科门类均具备的条件下的深入实践。

我们认为“跨学科”实验教学和复合式教学体系一样,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并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跨学科”实验教学,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实践性和跨专业性。实践性要求学生不局限于课堂要求,要能够到课堂外去拓展能力;跨专业性要求学生不局限于本专业的教学要求,对完成业界要求的其他相关专业能力也必须要有所涉足。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很多艺术院校将传统的艺术教育中的“工作室”这样一个基本单元,拓展为能够为更多学生进行实践、自主利用的实验室。如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美术学院版画影视动画实验教学中心等。各艺术院校在进行实验室化改革中,因本身教学条件、人才队伍、设备环境等情况不同,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探索。如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提出的“跨域融合”的核心思想,西安美术学院版画影视动画实验教学中心改革思路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具有当代视野的复合型美术人才”等,可以看出以实验室教学为基础在类似“跨界”“跨域”等概念上寻求自身特色发展成为多个艺术院校的共同特征,也说明了“跨学科”本身是新时代艺术教学和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包含了南京艺术学院国家级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音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现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传媒艺术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以及传媒艺术跨学科虚拟仿真中心等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对“跨学科”实验教学的探索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缘于当代数字传媒相关艺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处于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在强调跨界、互动的数字化产业格局下,数字影像学科日益受到重视,其艺术形态和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已经由近十年的IT领域转向创意产业,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明确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来源。而艺术学科正是未来经济新动力——创意产业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在发达国家亦受到高度的重视。国内现有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相对比较匮乏,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不断引进和学习新的数字媒体的技术手段和模式,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科研始终保持领先的步伐。

二、基于“跨学科”理念的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跨学科”理念的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为载体、依托于传媒学院和相关科系。学科层次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告学和影视拍摄与制作七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700人左右。”[5]传媒艺术实验教学顺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快速发展的趋势,具有适应全球数字化艺术传媒发展的前瞻性特点,传媒学院的实验室为“跨学科”式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实验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传媒艺术实验中心群的“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以艺术理念为主导、以数字传媒技术为支撑、意在拓展艺术教学的新空间。“跨”不但代表“跨专业、跨学科、跨导师,还要跨团队、跨组织”[6],交叉整合传媒学院特色学科和专业,强化传媒技术与艺术形式之间的渗透,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视频、音频、动画、互动、网络和新媒体等媒体形式的实验教学平台,并注意与南京艺术学院传统的美术、音乐、设计、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相交叉融合。传媒学院目前拥有的一个国家级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音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现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传媒艺术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共由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影视高清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数字渲染农场等17个实验室或工作室组成。这些实验室与配套设施基本覆盖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领域,构成了学生学习中的联合作业、功能互补的紧密协作与平台共享。体现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艺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庄曜教授首先提出把实验教学融在完整教学环境中,以此构建了五个不同功能模块,组合成一个多维度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能够培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和不同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同时培养研究生在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专业交叉性课程体系模块。通过艺术类理论与技术课程、各类交叉学科课程及人文课程的教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化交叉性综合专业素养。

(二)各类实验室为平台的实验模块。通过多学科、多类型、具备新科技设备的实验室平台实现学生对于新技术手段和动手实验能力的掌握。

(三)实验教学课题项目与创作实验项目驱动引领模块。该模块通过实验课程项目、原创艺术实验课题项目及科研课题实现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资源优化应用管理模块。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和交互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中对资源的调配、整合、共享和保存,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交换信息的能力。

(五)多形式的学习与实践方式模块。通过指导老师制,学生团队制和校企联合制三者,以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实现学生团队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跨学科”要求课程上在实现“跨”同时必须设置科学。以数字游戏专业方向为例,该方向实验实践的基础必须依靠数字技术,其产业环境几乎也是纯数字环境。从学科融合的角度上,数字游戏专业人才需要涉及美术、音乐、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剧本写作、计算机编程、交互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一款游戏的设计完成也要求各个专业特长的人才的团队协作和鼎力配合才能够实现。更重要的是,该专业的发展历史非常短,世界各国的相关专业都处于产业+学院的协同人才培养方式,产业的协作关系一变化,学院的教学方式就需要调整。这种不断更新,不断创新的动态特征,对新兴的“跨学科”实验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数字游戏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和价值导向。素描一、素描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数字媒体创意、视听语言、实验造型、设计心理学大纲、色彩、三维专业软件、平面基础软件、构成与表现、多媒体专业软件、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当代艺术思潮。以上是数字游戏设计专业必选的基础课程设置。其中,无论是数字技术手段,还是艺术理论教学都以美术、设计两大学科为核心,而这正是游戏设计的视觉表现基础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从中也可以看出该专业在以艺术院校为依托,将自身特色与中心放在了视觉设计方面。

“跨学科”要求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构成多元化:实验室教师来自美术、设计艺术、工艺美术、音乐、计算机、管理学、传播学等不同的学科。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环境。逐步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创作和管理能力兼备、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这个教师队伍承担着南京艺术学院20余个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年接待大量校内外各类实验学生。形成了立足学院、服务全校、辐射全国的规模化集群效应,直接推动了传媒学院乃至整个南京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和学科建设。

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表明“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示范中心从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建设中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动画、游戏、专题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的各种重要比赛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包括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动画金奖、第五届克拉斯费斯特电影节组委会最佳实验作品奖等在内的国际比赛和全国大型比赛奖项共99个;省级专业比赛奖项共133个。其中大部分获奖的艺术作品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团队中至少包含了两个专业的学生。以获得第27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长篇纪录片类一等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为例,参与师生来自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两个专业,从前期策划、台本写作、器材准备等,两个专业的师生就需要进行配合,某一集内容表达的主题和文本表达的情绪,都需要对应的音乐和音效。拍摄阶段的现场录影、录音更是需要两个专业的学生紧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而在后期编辑阶段,影像和声音的组合如何完美剪辑,一方面需要创作人的主持把握,另一方面需要两个专业结合专业知识共同完成剪辑和视效制作。在另一个获奖的数字媒体装置艺术作品《光衍》中,音乐和影像结合了现代数字艺术互动特性,音乐与影像的表达不再是平行进行,而是互相影响,将视觉艺术和声音艺术的界限模糊。创作团队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录音艺术专业的师生组成,如果没有其他专业的配合,这样的具有视听结合互动效果的现代艺术作品就难以完成。

传媒学院在实验教学中与社会紧密接轨、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与许多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例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安徽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省演艺集团、苏宁云商集团、北京闪图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科技广场动漫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局、中国电信江苏公司等。与这些单位的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将平时在学校的学习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还直接为学生拓宽了实习与就业的机会。从实际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人才对社会的输出成果来看,基于艺术类实验室的“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值得艺术教育改革者深入讨论和研究。

三、当前实验教学模式需解决的问题与探索方向

传媒艺术相关的产业技术发展与传统实验室教学还有一些难以化解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因缺乏足够的新兴技术设备,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高新技术实践与应用相对薄弱,应用能力较低,以较低端技术为主要数字化影像创作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艺术创作有别于传统形式,必须提供可供创意实践的,具有相当数量和层次高新技术设备的实验室环境。在艺术设计观念已经大幅转变的新媒体时代,艺术创新精神与高新技术息息相关,学生无法再在以往的个体的有限的能力和资源条件下进行高水平创作,而设备资源缺乏成为阻碍数字传媒艺术创作的主要瓶颈。其次,数字影像作为艺术领域的最新表现样式,面临许多新的探索空间,相关的课程体系、教育方式、创作途径等的探索都处在起步阶段。我国艺术院校普遍使用高新设备的机会有限,导致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生硬,而数字传媒艺术领域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深受高新技术影响,艺术院校学生长期缺乏紧密和系统接触高新技术设备的机会,创意大多停留在方案阶段,不能有效形成创作的终端,创作与制作脱节,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原创能力。传媒艺术是需要以大量具体实践开展的艺术创作形式,具有高技术性、高综合性、团队合作性的鲜明特征。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式的艺术设计形式,充满了开发性、实践性、实验性、交互性、产业应用性等特点。目前的数字媒体技术高新技术与高校教学、人才培养、社会辐射结合十分有限,未能形成良性的产业格局,而校外的相关企业也暂时无法提供数字艺术创意、研发、生产、实践的基地,现阶段需让实验室平台成为将教学研究、试验创意、产业研发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纽带。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传媒艺术、动画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等逐渐成为实验性很强、技术和艺术深度交汇的领域,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速的新领域。因此,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中,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新技术内容更新、教材编写、实验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不断变化、不断拓展的特征。虽然有了几年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但对于“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完善来说才刚刚开始。教学示范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MV创意制作与音乐创作专业歌曲创作课的同步协调等;年轻师资队伍自身素养和知识更新进需一步提升,需要加强轮流进修培训计划的实施等,强化教师知识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时俱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基本原理、艺术特质、文化内涵等深层内容的教学,打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是“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重点。“跨学科”意味需要有能够统领和掌握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驾驭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协作创作。一个专业内的学生进入另一个专业往往摸不清方向,如果教师只懂各自专业领域,则无法正确指引学生。教学示范中心的下一步深化“跨学科”的具体方案有:引进世界著名艺术大师进行工作坊模式教学,引进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课程体系,邀请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来中心进行讲学。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队伍以年青教师为主体,在经验积累方面特别需要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开阔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专业技术技能,也许这样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实验教学才能渐渐走上“跨学科”的道路。

[1]李伯光.实验教学法[J].湖南教育,1986(6).

[2]宋昭.影视艺术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联合实习教学为例[J].现代传播,2010(5).

[3]陈倩.基于“跨域融合”理念的实验教学改革与艺术教育研究[J].艺术品鉴,2016(6).

[4]李振鹏.跨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新美术,2013(10).

[5]王方,祁雅婕.数字时代艺术类院校跨界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3).

[6]许永,魏葳.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18).

(责任编辑:王晓俊)

J99

A

1008-9667(2017)02-0156-05

2016-05-07

方梦阳(1984— ),江苏高邮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①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青年专项“基于高等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跨学科实验课程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编号:C-a/2015/0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