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西当代电影中的文化情结

2017-02-09刘立煌

电影文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宗教观中国电影价值观

[摘要]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伴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理论的不断丰富,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综合反映。透过电影可以反观不同国家在人文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地理环境和文化源流上相去甚远,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在电影之中。文章选取中西方电影史上影响力较大的影片作为蓝本进行剖析,从英雄观、价值观和宗教观三个方面分析中西当代电影在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电影;西方电影;文化情结;英雄观;价值观;宗教观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综合反映。透过电影,可以反观不同国家间在人文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地处地球的东西两方,在地理环境和文化源流上相去甚远,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在电影之中。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电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人们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国、强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单纯的艺术问题,伴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理论的不断丰富,电影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

一部成功的、经典的电影,不仅能够在视觉上、特效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最重要的是影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永恒的,也是经典电影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国电影起步较晚,与西方的电影制作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欣赏和评论西方电影时,不能只专注于艺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关注电影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文章将选取中西方电影史上影响力较大的影片作为蓝本进行剖析,从英雄观、价值观和宗教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此观照中西当代电影在文化表达上的差异。

一、英雄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而支撑起英雄梦的是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西方社会崇尚自由民主,中国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中西方所秉持的是完全不同的思想理念,这也造就了东西方电影中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

首先,好莱坞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是典型的西方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产物。以英雄为题材的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代表,20世纪以来,好莱坞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神话,这些超级英雄在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是好莱坞电影能够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美国社会倡导独立自由的民主精神,充分肯定个人的价值,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推崇个人奋斗,鼓励个人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创造美好自由的幸福生活。所以,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面对困难时都表现出一种临危不惧的精神,爆发出强烈的正义感,在灾难面前勇往直前。这种思想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美国人的骨髓里,溶于血液之中。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诞生了大量好莱坞式的完美的英雄形象。其中既有虚构出来的超人英雄,又有普通的平民英雄,但无一例外地都具有以上的种种特征。《变形金刚》(Transformers)系列电影不仅让观众熟知了擎天柱、霸天虎等机器形象,平民英雄山姆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狂派机器人和博派机器人的大战中,山姆在正义感的驱使下找到了原能矩阵,复活了擎天柱,完成了一系列艰巨的任务,成功地拯救了地球。而现实中小人物是很难担此重任的。美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土壤培育了美国个人奋斗的精神,在美国社会中小人物创造历史、改变历史才不会显得特别突兀,而科幻电影恰恰给山姆这样的平民英雄提供了一个亮相的平台。透过山姆我们可以看到凝结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英雄梦,这正是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铸就的英雄情结。

其次,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中国主流电影推崇的是集体主义英雄观。集体主义英雄观强调群体的利益,一切以集体为中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千百年以来儒家思想观念深入人心,造就了中国独特的集体主义英雄观。电影《集结号》宣传的就是集体主义的英雄观。影片以淮海战役为背景,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到上级坚守汶河阵地、掩护大部队转移的命令,在集结号没有吹响的前提下是不能撤退的。在兵力不足、武器不利、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谷子地带领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最后一刻,集结号始终没有响起,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撤退,46名战士全部阵亡。支撑战士们坚持到最后的正是强烈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牺牲小我,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换取全局胜利。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所推崇的集体主义精神。从电影《集结号》中,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共性:他们遵循儒家的忠孝仁义等准则,具有牺牲小我、实现大我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英雄人物把为他人、为社会牺牲当作神圣的个人使命,希望自己的英雄壮举能够流芳百世,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

二、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建立在不同的背景之上,在具体的价值追求和伦理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可以看出这种区别。

爱情是电影中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东西方在爱情观念的表达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西方电影推崇的是浓烈而又自由的爱情观念。《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热烈而又奔放,一旦爱情来临,就完全不顾现实中的阶级差别,二人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杰克与露丝初次见面,就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虽然他们一个来自豪华的头等舱,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小姐,另一个只是来自普通舱的穷小子,但在爱情面前一切身份、地位的差别都可以忽略不计,他们深深地爱上了对方,并且毫不吝啬表达对对方的爱意。这种明快而又直接的表达爱情的方式是西方电影的一大亮点。与之相比,中国电影表达爱情的方式则显得含蓄而又内敛。如,张艺谋执导的《我的父亲母亲》,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父母朴实而又纯美的爱情故事。父亲是从城里来到农村的老师,母亲先喜欢上了父亲,而她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是默默地关注。为了能够见到父亲,母亲每天在父亲去学堂的必经之路上守候。而轮到父亲去母亲家吃派饭时,母亲则早早地站在门口等候。当父亲被打成右派时,母亲又苦苦地守在村口的大路上,等待父亲归来。这是独特的中国式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生死离别,只是两个相爱的人默默地守护着彼此,温暖而又浪漫。

不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可以看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电影题材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下价值观的巨大差异。纵观好莱坞近年来比较卖座的电影,其题材大都集中于科幻、魔幻题材之上,而电影内容也大都聚焦于未来,从现实世界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出发,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把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搬上电影银幕。20世纪以来大量的灾难性电影陆续上映,如《金刚》(King Kong,2005)、《2012》(Farewell Atlantis,2009)、《泰坦尼克号》等,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好莱坞通过展示未来,即“向前看”的方式,促使观众反思当下,以此来完成电影的教化意义。而中国电影则更喜欢从已经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灵感来源,《英雄》(2002)、《无极》(2005)、《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等电影都取材于历史故事。同样,在处理灾难题材时,中国电影也大都根据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灾难进行创作,比如《唐山大地震》(2010)、《太平轮》(2014)等影片。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国人骨子里有一种怀旧的情结,相比于西方大胆热烈的表达方式,中国电影更喜欢回忆过去,即“向后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也是在完成电影的教化作用。

三、宗教观

电影本身就是文化产品,其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的影子。宗教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题材在电影中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无论是西方电影,抑或是东方电影,其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宗教仪式。一方面为影片增加了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人文内涵。

西方电影宗教色彩浓郁,其中受基督教的影响最为明显。众所周知,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巨大影响,基督教长久以来都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宗教教义融入人们的价值观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当宗教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之后,人们便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阐释宗教,扩大其影响,而电影俨然已经成为阐释宗教教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题材的电影之中,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种题材的电影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救赎是基督教的主要教义,这种思想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西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七宗罪》(Se7en,1995)、《达芬奇密码》(The DaVinci Code,2006)等经典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着救赎的教义。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和希望的故事。男主角安迪原本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监狱。在入狱之初遭到了很多非人的待遇,吃尽苦头。但安迪并没有放弃生存下去的信念,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最终,他不仅实现了自我救赎,同时完成了对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他用强烈的信念为自由和尊严而战,在绝境中不放弃希望,最后用一把锤子和20年的时光重新获得了自由。影片中的关键道具锤子,正是藏在《圣经》之中,而《圣经》的扉页上也书写着“救赎之路,就在其中”。宗教中救赎与现实中的救赎合二为一,完美地阐释了影片“救赎”的主题。

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对电影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中国电影中佛教的影子随处可见,从对一个佛教典故的引用到对佛教教义、佛教意象的使用,屡见不鲜。一方面,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少林寺》系列电影以及大部分武侠电影都是受佛教影响应运而生的。部分电影直接取材于佛教故事,加以演绎,比如《济公活佛》《火烧红莲寺》等。部分电影只是在题材上取材于佛教文化,对具体的佛教教义则如蜻蜓点水般略过。武侠电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大量借鉴佛教元素,渲染佛教理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另一方面,佛教教义丰富了电影的人文内涵,同时也产生了以因果报应为代表的多种多样的叙事模式。比如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雷雨》,在整体框架上就沿用了佛教的因果报应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再如,侯孝贤执导的《刺客聂隐娘》(2015)中,就处处流露出东方式的禅意。聂隐娘无疑处于全片的矛盾旋涡中心,作为能够掌握朝廷与魏博双方博弈的关键棋子,她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导致魏博命运的改变。在充满政治意味的角逐中,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政客,其举止均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唯有聂隐娘,其行为均是从属于本心,她对于政治局势虽了若明镜,然而在杀与不杀之间,却完全听从于个人的情感。片中稀少却极具哲理的对白以及余味悠长的镜头语言,都将东方的禅意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中西方当代电影在文化表达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电影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只有在充分发挥民族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电影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课题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项目“对影视作品中文化符号的研究及文化输出”(课题编号:JC155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王烈耀.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 邵汪波.当代美国文化透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4] 吴华.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霸权的介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 刘宇清.好莱坞电影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J].电影艺术,2006(05).

[作者简介] 刘立煌(1977—),男,湖南衡山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育及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宗教观中国电影价值观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