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短文”的深度教学

2017-02-09叶隆晓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黄州风雨苏轼

叶隆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有一篇为《苏轼词两首》,其中一首为《定风波》。此词是作者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词作本身在字词方面很浅显,诗歌篇幅又很短;从学情来看,学生对作者苏轼比较了解,对思想情感也比较确定;再加上作者在前面的小序中,将写作缘由写得很清晰,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而这却让很多教师苦恼万分。因为教师均知此词好,却不知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出广度?如何教出深度?

在此词的教学上,老师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都是集中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求读出文字背后的乐观和豁达。而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何去理解作者的乐观,他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这个目标的设计就将此词带到了苏轼的整个人生中,将此作品放入苏轼的整个作品中去审视。在课堂上,我运用下列手段,将此短词教得更有深度和广度。

一、交流个人体验,比较感受

在导入阶段,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评价苏轼,意欲让学生将自己了解的苏轼说出来,由此来探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程度,也为中心目标做铺垫。

学生1:苏轼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诗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学生2: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在《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知其对亡妻的深情;在《水调歌头》中可知对其弟的感情;他还有好多像佛印一样的好朋友吟诗作对,互相唱和,可见其对朋友也有情有义。

……

在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苏轼的理解都阐述完之后,我展示了自己最欣赏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无可救药,贬词褒用,可见其乐观豁达已经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难道苏轼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吗?他与鲁迅笔下的阿Q的乐观又是否一样呢?

通过不同学生、老师、林语堂等不同的人的评价,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知识,也不断产生疑问,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转入到文本的学习。我们获得经验感受的方式还是来自于阅读,来自于作者的文字。

二、深入文字背后,挖掘内涵

这首词是典型的借事抒怀的诗歌,有许多叙事的成分,因此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郑文焯评此词:“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由此评价,可见此词必有可读之处,必须要深读,读出“曲笔”中的“深意”。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将苏轼的豁达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不多的抒情性文字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内涵,读出其深意。

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莫听”、“穿”、“何妨”、“轻”等文字之后,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于上阕的核心,充满抒情色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苏轼的诗歌可谓字字珠玑,“一蓑烟雨任平生”很明显并非只是指向于今天所遇之事,由“任平生”可知,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1:我的理解是,苏轼愿意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个“任”字,写出了自己的洒脱,风雨则预示着前路的艰辛,可见苏轼已经做好了一切迎接困难的准备。

生2:我认为苏轼有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回归自然,回归山林之意。自然界的环境无论怎样恶劣,也比官场干净,更加舒适。

学生的理解互为补充,能够有不同的理解,又能自圆其说。下阕同样有一句具有抒情色彩的点睛之笔值得同学们深深玩味——“也无风雨也无晴”。学生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困难之后的释放。天已放晴了,回顾途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司空见惯;宦途中风雨的袭来,虽难以预料,却也总有晴朗的一天吧。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苏轼的感受应该更上一层,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困难来也罢,走也好,作者都坦然面对。

师:这种境界确实是很难企及的,在困难面前的坚守更多的是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但是如果你不以此为目标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支撑着你度过黑暗呢?苏轼为何会有如此淡然的心态?他的这种豁达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豁达了。

三、引入背景材料,拓宽视野

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已经很充分了,也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出了苏轼不一般的豁达和乐观。但是与我设置的教学目标相比,这仅仅还是个开始。苏轼的这种乐观豁达与阿Q有何不同?他是怎样炼成的性格?我打算引入有针对性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不同。

教师展示了苏轼被贬谪路径图。苏轼从出生、生活、为官,一共经历了十七州,远至儋州,偏如定州,其中有很多个州府处于蛮荒之地,这对苏轼的身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纵观苏轼的一生,起伏不定,经历了诸多磨难。而其中黄州是苏轼一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地方。那是一个荒僻之地,也是一个苏轼经历了无数次情感战斗的地方。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在此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苏轼的乐观豁达真正的历练之地正是黄州,就像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淬炼一般,让他脱胎换骨,在精神层次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此处我引入一首诗作为比较:

狱中寄弟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诗是苏轼很少见的充满悲情的诗作。因“乌台诗案”被捕后,苏轼曾多次想到自杀。在坐船去汴京途中,曾想跳湖自杀;在狱中也曾想了解一生。此诗便是佐证。在以后的贬谪生涯,起伏人生中,苏轼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为何能乐观面对呢?这就不得不重新审视黄州之于苏轼的意义。

师: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对苏轼而言,黄州意味着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将学生的观点筛选并总结为:

“黄州”=苦难+坚毅+乐观+成熟……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艰难、困苦,也有特别低潮,在这些时候怎么办?我们看看东坡是怎么办的?后人往往说东坡性格中有一个特点是“乐观”、“豁达”,看得破,想得开。而我认为,东坡的乐观的实际上是他行为的表面现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坚毅,是一次又一次与困难的战斗。

四、引入其他作品,印证观点

在学习和欣赏苏轼作品时,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疑惑:苏轼似乎一次次陷入迷惘、悲伤,又一次次从中跳脱出来,他不是个乐观豁达的人吗?为何会如此?

这个疑问也恰恰印证了我们的观点。苏轼的乐观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坚忍,是一次又一次与自己情感的斗争。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作品作为印证。我做了部分展示: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五、综合所学知识,实践运用

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题,综合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

下列诗句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根据其情感变化经历,猜测以下诗句写作的先后顺序。

①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答:正确的顺序为③②①。苏轼在黄州正是经历了前期的失意自伤,忧愁苦闷;中期的纠结;后期的乐观向上,洒脱旷达。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曾引起了诸多名家的争议:其中情感,是一种消极情怀还是一种释怀。不过正是这种争鸣,也恰好反映了苏轼当时的内心的复杂,作为过渡期的心理写照,再合适不过了。

当短文、“浅文”入选教材时,其实它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分析材料,引入材料,能够让课堂变得充实而有趣,全面而深刻,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从而发现更大的未知空间,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黄州风雨苏轼
杨优秀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going Coastal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你说风雨中,一块钱算什么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