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急救及程序化护理

2017-02-08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程序化脑出血急性

李 波

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急救及程序化护理

李 波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急救及程序化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沈阳急救中心收治的7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急救,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无病死;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并在进行急救时对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升其预后质量。

急性脑出血;急诊急救;程序化护理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1.046

脑出血主要是指大脑实质内部血管自发性的非创伤性的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急性脑出血危险性更高[1],其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救工作,并且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2]。本研究就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急救和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7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其余35例患者存在明显动脉硬化情况。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57~86岁,平均(67±1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55~88岁,平均(68±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均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而发生的脑出血;②急性脑实质出血;③发病时间为0.5~5.3 h;④均为首次发病患者,或存在复发情况但前次发作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⑤均经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出血。

1.2.2 排除标准 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②外伤性颅脑出血;③动静脉畸形;④因烟雾病而导致的脑出血;⑤肿瘤卒中;⑥脑梗死后出血;⑦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颅内出血;⑧其他器质性病变、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所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3],患者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波动时发病,发病时易出现反复呕吐现象,也有患者存在头痛和血压升高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会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等其他神经局灶症状,有患者存在高血压史。

1.4 急诊急救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急救,具体如下:①构建院前急救方式:首先必须进行必要的院内业务学习,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对于参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讲解,使其意识到合理救治和护理措施对于疾病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重要性。②制订脑出血救治专项流程:通过对病例进行讨论、学习,探究脑出血病因、临床表现,明确正确救治患者的重要性,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和护理要点,制订出有效的护理流程,细化职责,特别是护理人员在物品方面的准备工作。③迅速出诊及正确电话指导:当接到急救出诊指令后,需在2 min内出车,上车60 s内根据120急救中心提供的电话与呼救者取得联系,重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意识状态进行询问,了解患者呼吸情况等,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疑似脑出血患者应立即指导现场相关人员进行必要处理。确保患者就地平卧,俯卧位患者头应偏向另一侧,对其口鼻中分泌物进行清理,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生,安抚家属,嘱其避免搬动患者,并指导其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④现场救护:预见性地携带各种急救器材和药品,到达现场后进一步确定患者主要病情,积极进行救护,对于病情严重患者需要紧急处理,若患者心脉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⑤急救干预:需确保患者呼吸通畅,进行有效通气。立即使患者平卧,解开患者衣领,将其头部抬高30°左右,使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出现窒息情况。如果患者有活动假牙,需取下假牙;若存在舌根后坠情况,则需要采用口咽通气管进行通气,对患者口腔内分泌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清理。如果需要,必须为患者进行给氧,并做好机械通气准备;患者如果呼吸停止或者自主呼吸无效,需要在运转前或运转过程中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进行有效固定。确保环境安静,避免因现场喧闹,加重患者家属焦虑心理。⑥建立静脉通道:院前需建立静脉通道,这能够保证早期药物治疗,需要做好穿刺点的固定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对液体和用药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良好掌握,避免用药差错情况出现。⑦转运以及途中的干预:患者在现场进行了初步抢救和护理后,需要迅速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救护,这样能够确保患者更好地接受专科医师的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伤残发生率。在转运途中,需将患者置于担架上,头部稍抬高,保证转运过程中勿出现较大颠簸,如果患者意识恢复,需要注意不要加重患者的心理恐慌。⑧无菌操作:院前干预救治的过程中,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特别是在院前护理工作中,一切遵循无菌操作,以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现象。

1.5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遵医嘱指导、注意事项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具体如下:需要确定程序化护理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之后方能上岗。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患者入院后询问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发病时间、昏迷程度、用药状况等相关信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资料进行首次评估。同时结合护理小组内成员自身临床经验,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订护理干预计划。对患者进行护理主要涉及接诊护理、药物护理、营养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项目。接诊护理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和吸氧、插管;药物护理中需要了解药物性质和药理学作用,检测药物不良反应,检测患者各项指标;营养护理主要做好患者饮食结构调整;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主要从患者出发,提升患者心理治疗和自身素质;为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护理,做好相关指导工作,同时做好相关对症干预指导。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插管时注意对患者气道进行护理。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需要降低脑耗氧量和脑细胞代谢,因此可为患者头戴冰帽。因患者需长期卧床,所以需要严格预防各类并发症如褥疮等的发生。

1.6 观察指标 采用百分法对患者干预后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评分主要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4个方面进行,主要涉及10个项目,每个项目最高10分,最低0分,以50分为临界点,高于50分为生活可自理,低于50分为生活不可自理,0分为病死,100分为痊愈[4]。神经功能评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上肢反射活动、分离运动、屈伸机的协调运动能力、手功能、腕功能、速度运动和协调运动等运动能力进行评分,满分为12分;采用功能评价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满分60分,两组评分均分值越高,效果越好[5]。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无病死。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神经功能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照组 38 7.2±0.6 37±4观察组 37 10.3±2.1 50±11 t值 16.7254 17.6372 P值 0.0338 0.0319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对照组 38 62.4±2.2 83±3 82.2±1.784.5±2.4观察组 37 75.6±4.1 92±4 89.8±2.593.4±1.7 t值 11.2534 12.0362 12.421912.6342 P值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脑出血除了出血以后血肿占位而导致患者出现机械性脑损伤外,血肿崩解也会释放出含铁血红素,这种物质会对患者神经元细胞产生毒性损伤[5],导致患者出血后的炎性反应更加明显,而且,继发性脑神经在损伤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加重患者神经元凋亡。所以,如何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炎性脑损伤,以便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在当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急性期脑病自身特殊性,该疾病在治疗过后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这些情况对于患者的恢复和生命质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6]。所以临床上要求在对急性期脑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指导,而程序化护理措施是一项综合性兼系统性的动态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

本研究主要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急救和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急诊急救可以及时抢救患者,同时为患者配合程序化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对询问护理环节的内容进行细化,当护理人员赶到现场后,能够加大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用药习惯的诊断与调查,而且将相关信息有效的送到急救部门,对于医院对患者进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配合程序化的急救护理,可以使对患者的护理干预更加符合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患者恢复。而本研究所得的结果也与程丹莉等[7]研究结果相似,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进行相互印证。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并在进行急救时,对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升其预后质量。

[1] 黎秀娥,张桂花.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23(7):527-528.

[2] 吴耀建,赵国平,张梅清,等.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15,20(5):56-57.

[3] 陈福兰.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13(1):527-528.

[4] 温秀英,焦海英.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6,22(1):56-57.

[5] 卢勇,苏磊,秦伟毅,等.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15,13(6):54-55.

[6] 谢珍惠.急性脑出血的院前急救分析及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14(1):572-573.

[7] 程丹莉,田维娜,胡萍,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13(2):57-58.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沈阳 110006

猜你喜欢

程序化脑出血急性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程序化操作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影响
程序化护理操作管理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