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2017-02-07朱信凯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这一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被释义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换言之,中国经济增速下来了,但增速背后的质量上去了。在这一转折点上,想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改变以损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找寻新的经济发展途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聚焦三农领域,农业与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平衡器”“蓄水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并可以此助力乡村振兴、富民强国。

三大举措: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农业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针对农业供给,就是从单纯强调“数量”到“质量”,再到“供需匹配度高,人人都能‘买得到’‘买得起’高质量农产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要应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此前我国一直实行国家收购政策,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严重,又因为外国粮食质量好价格低,生产过剩、进口过剩,最终导致“仓满为患”。据统计,大概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造成严重资源浪费、财力浪费。由这一表象问题出发,究其原因,一方面因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质量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进口过剩,更多是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农户过分依赖国家补贴政策,缺乏依据市场供求调节生产能力,造成生产过剩,则更多是结构性问题。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要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思维就不能只停留在“保数量”,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原则,保证粮食等农产品的自给率,粮食生产不可能完全交给市场、交予他国;要按照新时期人民美好生活要求的标准,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如从消费主导、区位优势、品种用途(稳粮、优经、扩饲)等角度调整结构、深化改革。

最后,“强科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产品成本降不下来,国际竞争力就提不上去,农产品价格就不会有优势,农民收入就成问题。这一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因此,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既是补齐农业短板的生产力基础,也是深化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应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①2013年11月24~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改革举措。这一举措给农业生产者和下游加工、销售企业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因此,应抓住改革要领,不断在去库存、调结构、强科技等多领域深化改革,顺应经济转型新时代,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

三大作用:以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举措,因此,在满足市场需求、调节供需关系、纠正市场价格、树立新消费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调节市场价格,恢复市场活力。价格是描述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信号,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博弈纽带。想要农民增收,价格就不能太低;想要市民得实惠,价格就不能太高,所以二者存在一定矛盾。当然,除供求关系以外,生产成本、中间商加价都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平抑这种波动对生产消费双方带来的影响,需要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大主体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我国现行政策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有为”体现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政策引导、恢复市场主导的改革策略,也是“有为政府”促进“有效市场”的重点体现。“去库存”纠正了长期以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市场价格造成的扭曲。刺激优质农产品生产,既能满足对高质农产品的需求,又能提高价格实现农民增收。同样,“调结构”“提品质”“强科技”都是从供求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的有效运转。因此,让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作用,有助于市场保持自由活力,形成的价格也更真实,有益于供求双方。

第二,满足新时期市场需求,破解供需矛盾。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就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满足大家“吃饱”“吃好”,还能“买得到、买得起”优质农产品的愿望。

破解这一难题要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有以下四点建议: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降低高质农产品生产成本;二要加大补贴力度,设置专项补贴,鼓励优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三要调整产业链,减少流通环节;四要树立品牌形象,减少消费者选择成本,辅助企业宣传和开拓市场,同时加强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认知。

第三,重塑农产品品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粮食安全”被赋予更丰富的含义,“食物安全”更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数量角度而言,我国农产品生产数量基本自给且有余,但食品安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和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让民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信任危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就是通过“强科技”等一系列手段重塑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心,打造好我国农业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位。

一大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三个必须”,将“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作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全面继承、深化和发展。

转型攻坚期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即重申农业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同时还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②2015年7月16~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给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发展、农民富足。面对三农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一是打破僵化、冗杂的农业供给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带入新鲜活力,盘活农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二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足;三是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促进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有无,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傅国华: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李 春: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