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7-02-05张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张艳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予以不同的急诊护理模式,对照组进行急诊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通过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护理有效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急救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其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急救时间(分诊评估、心电图、静脉采血、静脉用药及急救的总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总有效率(98.2%)较高,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0.05),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度(98.2%)较高。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程序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一种由于心肌长久严重缺血缺氧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冠心病,其特点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积极对症治疗中,护理干预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近年来,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院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采取不同的急诊护理方式,比较分析其护理效果,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其急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2年1~2015年12月来我院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患者及伦理委员会通过。根据研究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9:5;年龄为38~71岁,平均(53.3±7.7)岁;病程40min~10.5h,平均病程(3.82±1.41)h。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7:11;年龄37~73岁,平均(54.1±7.4)岁;病程30min~11h,平均(3.64±1.38)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患者心、肝、肾功能及神经系统无异常。(3)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均为第一次发作。(4)患者对本研究的目的、方法等知情,自愿参加并同意配合本研究,签署了同意书。(5)患者无药物过敏史。(6)患者与医护人员无沟通障碍。

1.2护理万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将急诊护送和自行就诊重症者送入抢救室,开通绿色通道;症状轻微者先到诊室由医生诊断后入抢救室;根据医嘱及救治条例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无固定抢救模式,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并且及时给患者抽血化验,建立静脉通道等;转运前电话简单通知,由护理员护送交接。

1.2.2研究组研究组的护理方法参考黄莉等研究,实施急诊全程优化的护理模式:(1)接诊流程优化。急诊护送和自行就诊重症者可先救治后挂号,开通绿色通道;分诊护士在将患者快速送入抢救室的同时,快速正确的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并通知医师。初步诊断疑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则在其左下肢静脉通道抽血,进行各项检查。(2)抢救流程优化。实行护理小组急诊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制度,高度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护理过世以及护患纠纷。护士接诊后快速对患者进行初次评估、鉴别诊断;提前准备好心电图检查仪器,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关注病情动态,及时报告与医师。(3)网络系统信息化。流程优化后,在抢救过程中迅速建立信息化网络,思路清晰地讲述患者的病情概况,实现患者信息共享,提高护理抢救的工作效率,快速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提高工作效率(4)交接工作优化。填写转运交接单,准确详细的将患者的病情变化、体征情况、相关病史等记录清楚,做好交接工作,避免交接内容模糊有歧义导致失误。(5)抢救记录正确详细。对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由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全程的记录,包括抢救措施记录,事后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汇集成表,以便分析和比较。

1.3评价指标

1.3.1急救时间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主要包括: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的总时间。

1.3.2护理效果评价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参考刘文晶的研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种。显效指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消失,各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以及死亡。

1.3.3住院时间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即急诊护送或自行就诊到医生检查患者各检测指标均稳定正常,允许出院休养的时间。

1.3.4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患者对急诊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计算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研究组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其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的总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比较

对照组56例患者有18例显效,51.8%的患者有效,呈好转趋势,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4%;研究组56例患者无效(1例)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少,总有效率为98.2%,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4,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56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为11d,最长为14d,平均住院时间为(12.72±1.94)d,研究组56例患者住院时间最短为9d,最长为12d,平均为(10.15±1.08)d,经统计分析,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P<0.05)。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56例患者采取急救常规护理后,16例非常满意,21例较满意,11例满意,8例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85.7%;研究组56例患者进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不满意患者(1例)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少,而非常满意和较满意患者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多,其护理总满意度为98.2%。经数据分析,研究组急救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x2=10.6,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发人群日趋年轻化、普遍化。患者病发时会出现胸口疼痛、神智模糊等症状,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则会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生命的威胁。心电图检查及血清酶学检测等是目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有效方法。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中,其临床诊断和评估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抢救总有效性,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极大重视。由于急性心肌梗发病突然、死亡率较高,提高临床抢救的总有效性就是给患者多一份生命的保障。因此,在患者就诊时可进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优化事项主要有接诊流程、抢救流程、网络系统、交接工作及抢救记录等方面,在常规的急诊护理程序基础上,更加注重时间的有效性,流程的规范性以及操作的实际性。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因此,医护人员平时应注重加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患者的过程中能快速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熟练的对患者进行救治护理,密切协助医师,为患者的救治赢取更多的时间。陈璐等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中,给患者提供急诊全程优化护理,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程宝珍等表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保障了急性心肌梗患者抢救的时效性,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合理急诊护理模式。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的总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总有效率(98.2%)较高,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0.05),患者对急救护理满意度(98.2%)较高。本研究结论与苏小妹、唐勤熔等前人的结论均保持一致,表明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急诊护理途径,能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优化抢救工作,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护理体会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