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几点思考
——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2017-02-01张运栋秦素研

中国种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十三五科技农业

戴 晋 张运栋 秦素研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 462300)

“十三五”时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几点思考
——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戴 晋 张运栋 秦素研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漯河 462300)

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形势,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地级市农业科研院所新时期下的发展背景,阐述了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十三五”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为促进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十三五”;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各自农区内面向“三农”承担着重要的角色[1]。多年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漯河农科院)作为漯河市唯一一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深化科研改革,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认真实施“科研立院、创新强院、人才兴院”的发展战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1 “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新挑战

1.1 当前农业科技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五”以来,漯河农科院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先后有4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鉴)定,其中,国审(鉴)品种18个。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30项。常年承担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是国家小麦、玉米、芝麻、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及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承担单位,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及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漯河试验站,是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小麦育种基地。科研实力在全省农科系统处于领先水平。“漯”字牌小麦、玉米、芝麻等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豫、苏、皖、冀、鄂等省累计推广面积466.67万hm2,增产粮食3.5亿kg[2]。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基础性和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性地位日益强化,政策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谋全局、打基础、管长远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3]。同时,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此外,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革命和世界竞争态势也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兴、交叉、综合学科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迅猛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1.2 当前农业科技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全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双重约束,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增加等十分复杂的新情况,农业科技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一是农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科研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四是农业科研人员少,尤其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五是分配奖励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待遇低,影响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4]。

2 “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科研工作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5]。为此,漯河农科院树立“大农业、全链条”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优四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草畜)要求,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深化关键技术领域研究,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依托,强化横向联合与协作,加大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及涉农企业合作,围绕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条龙”的重点科技任务创新研发。

2.1 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十三五”时期,在土地资源刚性制约前提下,须依靠科技不断发展创新,进一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大对植物新品种、高效种植技术的原始创新,提高单产和品质,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2 加强创新技术集成,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注重创新集成技术,建立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和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模式。加强农作物对肥、水、农药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效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

2.3 增强技术推广能力,为稳粮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农业科技要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真正“落地”,必须要依靠技术普及与推广,注重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应不断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关键技术集成配套及增产、提质、节本增效技术和防灾减灾等先进适用技术,努力为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4 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条件和保障。“十三五”期间农业科研信息化技术将渗透到农业科研活动和科研环境等各方面,通过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农业科研效率、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推广率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2.5 更加注重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十三五”期间,人才将成为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深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7]。

3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3.1 “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 (1)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改革意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强力推进人才、经费、奖励等各项改革措施,营造出富有活力、富有成效的干事创业氛围[8]。

(2)创新一批关键技术。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新动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质的提升,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综合防治技术取得新进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有所突破,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实用技术。

(3)创建、改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申报省市工程技术中心,完善优质抗病育种实验手段,建设试验田物联网等科研平台。

(4)深化产学研结合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的错位合作,促进育繁推一体化。

(5)完善服务“三农”的方式方法,为漯河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领军型人才,优化学科设置,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7)争取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含合作项目),科研课题全方位深层次进入国家、省级创新体系。积极建立和参与各类联盟,全面提升漯河农科院在省市农业科研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8)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获得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力争到2020年,漯河市农科院培育并通过审定(登记)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10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7项,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25项,申报省、市工程技术中心2~3个,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达到80%以上;申请专利或知识产权保护10~15项;制定各类技术规程30~40项;设立院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0~12项,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或合作项目)20项。争取到“十三五”末把漯河农科院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国家基本试验站重要基地、漯河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对外合作交流基地,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强、研究特色鲜明、服务“三农”功能完备、成果显著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创新和服务中心。

3.2 地市级农科院所“十三五”工作重点 “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开展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建设和国家(省)级下达的各类鉴定、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实用技术研究,重点立足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与科研院所现有基础,一方面按照“注重特色、突出优势”的要求,形成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有特色、有影响和有竞争力的学科;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原始科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为农业生产做好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加快重点学科建设,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立足于本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把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围绕本院优势学科,以粮油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为重点,以优质、高产、抗逆、宜机收小麦和玉米新品种,优质、高产、高油的花生、芝麻、甘薯等新品种为主攻方向,力争在育种新技术、优良新品种选育、农作物综合防控技术、畜牧、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注重原始技术创新研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构筑具有自身特点的科研学科架构,为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试验研究,建设集自主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生态保护于一体的一批综合性基地。一是依托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芝麻、甘薯综合试验站,和漯河农科院选育出的漯麦18、豫麦158、漯玉336、漯花系列、漯芝系列、漯薯系列品种,创建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实施“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成果转化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影响力。二是加强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合作,创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拓宽成果技术的示范推广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预计到2020年,累计建立各类农作物示范基地150个,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通过创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功效。

(3)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与院校合作研究。强化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全方位战略合作,在育种合作、项目实施成果申报等方面取得新成就。继续加强与种业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构建产业技术联盟、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巩固现有合作成果,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合作领域,形成“PPP”(农科院-大学-企业)育种新模式。一是着力集聚种质资源创新、优良新品种选育,促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促使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开展协同创新项目研究,解决农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着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完善学术交流制度,依托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关系,利用其资源优势,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9]。

(4)加强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和河南省小麦综合试验站建设;完善种质资源库的配套设备,提升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手段;购置一批仪器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手段;借助漯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之机,改造升级实验室建设,使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真正发挥好实验室的作用;积极争取1个国家级项目立项,建设2~3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改善科研基地土壤结构、节水灌溉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搭好平台。

(5)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型团队。紧紧围绕人才兴院工作目标,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积极探索人才成长、人才发展的新方法与新举措,以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引进30名以上本院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特聘2~3名外聘专家,经常性的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指导。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工作氛围,激发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人才“全面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为重点,抓好分类培养。四是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标准和任人唯贤,规范任免程序,积极推进人才的交流任用。五是创新青年科研人才发展平台。通过“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学术论坛”和设立第二主持人等措施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干事创业的发展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着力打造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六是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使创新团队在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实现科技成果新突破。力争到2020年漯河农科院科技人员比例达到85%以上,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的格局,实现优秀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协调发展。

(6)积极为“三农”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十三五”期间,漯河农科院将继续坚持开门办院的方针,面向生产搞科研,面向农民、企业搞服务,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不断探索和改进科研为“三农”服务的方式方法,扎实有效地为“三农”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一是继续做好科技下乡、生产调研、技术培训等工作;二是逐步完善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平台,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三是加大对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的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服务,把各项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加强科技宣传,通过网络、报纸、电台、电话、成果展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为促进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3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在院党委领导下,各所、处、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三五”全院发展工作的重要性。狠抓工作落实,明确各项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行定岗、定责,进行目标和台账化管理,建立健全检查、考评和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积极争取项目经费。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财政资金,抓住国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加强重大(点)科研项目谋划和申报力度。其二加大合作研发特别是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效益[10]。

(3)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经费使用办法,营造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全院管理机制创新。

(4)提升人才队伍。加快专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申报和推进市级、省级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高级科技人员的传帮带作用。

[1] 柳世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战略定位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22-24,38

[2] 伍莺莺,许宁,张昭,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建设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70-73

[3] 佟屏亚.基层农科所体制改革调查报告[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1-3

[4] 王川.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3):20-21

[5] 汪飞杰,张应禄.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55-56

[6] 葛昌斌,张春映,张运栋.漯河市农科院院农技推广实例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3):3-5

[7] 陈圣柱.科研立院成效显著 服务“三农”硕果丰[J].经济与科技,2007(11):119-120

[8] 王芳.承上启下的重要科研力量--山东省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设想[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6):16-18

[9]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18-21,58

[10] 王颖梅,程国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J].农经,2015(7):74-77

2017-07-06)

猜你喜欢

十三五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