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狄浦斯期对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2017-01-29黄书新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俄狄浦斯弗洛伊德

黄书新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俄狄浦斯期对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黄书新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在经典的精神分析里面,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把人格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这几个阶段,其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包括超我的形成基本都是在俄狄浦斯期产生的。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通过俄狄浦斯期产生的超我是如何对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促进整个民族思想品德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人格结构;超我;俄狄浦斯期;思想品德

一、人格结构与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是由三大系统组成的,他们是本我,自我,超我。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组成统一和和谐的组织结构。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有效而满意的进行与外界环境相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欲望与需要。

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中,超我的形成是俄狄浦斯阶段,通过和父亲的冲突以及对父亲的认同来形成超我的结构克莱因认为,超我不仅仅是像弗洛伊德说的俄狄浦斯期才形成的,孩子生下来就有超我,婴儿生下来,前俄狄浦斯期的超我就是那个“坏妈妈”,形式上是现实中不能满足他的母亲,实质上是他透射率破坏性冲动之后的坏客体。进一步阐述,婴儿生下来之后,她把这种破坏性的冲动投射到坏客体、坏母亲身上,然后再把这个坏母亲内化,这个内化了的母亲就变成了一个严厉的、破坏性的、惩罚性的部分,这个部分在孩子内心扮演了超我的角色。这就是超我的起源,投射与惩罚的需要。克莱因认为“对母亲乳房和父亲阴茎的印象,在自我中得以建立,并形成超我的核心”。

二、俄狄浦斯期与思想品德

(一)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

俄狄浦斯情结是弑父恋母情结。1910年,弗洛伊德运用了俄狄浦斯这一术语,后来,俄狄浦斯情结成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书中都提到过这个情结。弗洛伊德用这样的术语来命名孩子和父亲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是想表达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口腔器与共生,都是出于原始的自恋状态;在肛门期是想获得真正自身的满足;俄狄浦斯期是第一次由自身转向外部对象;俄狄浦斯情结另一核心:性与亲密关系通过性与亲密关系的获得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超我、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由此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弗洛伊德的观念里面,俄狄浦斯期形成超我,超我是思想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在心理机制。

(二)克莱因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

克莱因认为在前俄狄浦斯期是二元关系,即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到了俄狄浦斯期开始过度到一个三元关系:孩子、母亲、父亲,在婴儿早期,和他发生亲密关系的是妈妈,主要是母亲,父亲在现实层面是不重要的,但是由于婴儿天生就有对阴茎的意向,所以在俄狄浦斯期这种三元关系和俄狄浦斯冲突显性化。

(三)俄狄浦斯冲突与思想品德形成

俄狄浦斯冲突不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在爸爸妈妈对孩子不好的时候,孩子才会有俄狄浦斯情结,处在一种想要赢却又不敢赢的中间。在俄狄浦斯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对母亲亲密的情感,对父亲排除的情感。在怀有这样的情感的同时,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巨大的威胁,因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办法战胜父亲,只好跟父亲和解,通过和解来解决冲突。和解的“方法”就是认同父亲。通过认同父亲,在幻想层面就变成了父亲。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内心就重新建构了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所以孩子跟父母的真实的关系是假象,他和父母的关系更真实的是他和他们内心的父母的关系。所以,孩子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父亲的认同和对健康父母关系的内化,认同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有利于形成稳定思想品德的发育过程和机制。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思想品德在家庭关系中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潜意识。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是通过认同的方式形成深沉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三、俄狄浦斯期对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

(一)俄狄浦斯期对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

在俄狄浦斯期,孩子通过对父亲的认同,通过幻想自己是父亲来获得满足,同时也会产生“阉割焦虑”的恐惧,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对本我的压抑,使自己在超我“至善原则”的监督下,并按照自我的“现实原则”行事。于是开始产生对父母关系的重新建构,对外在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儿童开始形成思想道德。儿童要成长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男人和女人,就必须对本我的无条件的满足形成约束,真正的让超我发挥作用,而起到约束作用的正是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期的压抑形成了超我,或者说超我在这时呈现显性作用。在超我的监管下,儿童形成对道德、良知、法律和这种形式的社会和宗教的权威的认知,完成了由“自然人”社会化的过程。在俄狄浦斯时期,超我的监管和儿童的认知的发展,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为思想品德的健康、稳固发展模式诞生了一个雏形。

(二)俄狄浦斯期对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的局限

俄狄浦斯期是人格发展的一个阶段,埃里克森对人的发展阶段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对人的一生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修正与建构的。同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受俄狄浦斯期形成超我影响较大,但是也会受到儿童自身认知发展与社会文化、创伤等其它因子的影响产生交互作用。

[1]霍尔著,陈维正,译.弗洛伊德入门.商务印书馆,1991.

[2]克莱尔,著,贾晓民,苏晓波,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B

A

1006-0049-(2017)07-0247-01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俄狄浦斯弗洛伊德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歌剧《俄狄浦斯王》剧照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