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理性处理研究*

2017-01-29朱连春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群体性舆情网民

朱连春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沧州 061001



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理性处理研究*

朱连春*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沧州 061001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群体性事件发生率逐年攀升,中国社会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风险的信号。①这与社会矛盾网络舆情发展迅速有直接的关系,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发表个人见解及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意见。网络世界是虚拟的,网民在发表意见时,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尤其是涉及到和自己利益相关的群体性事件,缺乏理性思考,甚至发表攻击性言论,进而引起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结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预防与理性处理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社会心理、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利益群体对利益分配的不满通常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以维护,加上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最终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特别强调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因此,加强各级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监测、信息筛选、分析与引导,建立相对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负面影响

(一)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

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迅速,其负面影响巨大,及时监控、准确判断,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正确导向舆情的重要先决条件。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内涵是指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空间内,受某些敏感社会事件的触动,为表达某种意愿和诉求,为实现特定的目的,采取的发布信息、言论、跟帖、讨论,甚至召集现实中的集会等方式,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及伤害他人人身、名誉及财产安全,甚至与国家和政府等权力机关对抗②。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公众快速即时、匿名、无限制的发表言论和意见,提出诉求,在相互的讨论中形成了虚拟的利益和情绪的一致,若各级公权部门处理方法不当,存在贪腐行为,公众则会借助互联网,发泄不满情绪,利用网络的各种平台即时沟通,进行策划和组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事件发展成为带有诉求的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蝴蝶效应”式。即单个网民的对于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负面理论会引起数量众多的网民的关注且在网络上积极讨论的网络舆情。二是“挑拨煽动”式,即极个别的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大肆发布、传播、渲染一些可能引起负面影响的虚假事件,从而鼓动那些思想觉悟低、分辨能力差的公众参与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群体性事件。例如“7.5新疆暴力事件”,因“世维会”指使境内联络员,在网络上发布和传播大量的虚假性信息,鼓动乌鲁木齐人民在人民广场进行非法游行,形成了恶性事件。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的关键时期,公权腐败、分配不均、教育改革、环境治理、三农问题等等社会矛盾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造成部分公众认为公权部门“不作为”而产生埋怨、激愤的反社会心理,这一心理十分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渲染负面消息,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加剧社会矛盾,使事件向着规模更大、危害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群体性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1.本课题对沧州市颐和文园社区和建设小区社区50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1)社会居民了解舆情热点的载体分布。在对网络舆情了解的载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新闻网站、各类报刊、微博、电视(视频)媒体、论坛。其中新闻网站占到了总体的38%,都市综合类报纸占比为23.94%,再次是微博、视频、论坛等自媒体,虽然占比较少,但由于自媒体成本低、文字简短、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更容易被居民接受。同时通过微博、微信还可以随时了解社会热点新闻,还可以观察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的生活点滴以及心情状态。

(2)社区居民主要关注的舆情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管理、教育公平、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是排名前十的舆情热点问题。

(3)社区居民获得新闻信息的网站调查。居民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媒体获得最新新闻的比例占32.45%,在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网站占52.66%,QQ窗弹新闻了解占34.04%,其他网站占12.77%。

2.调查结果分析

(1)网民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网民的数量、构成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数量来看,网民的数量呈现几何级发展速度。从构成来看,网民呈现大众化的趋势。若说最早的互联网为高端精英人所占有,现在网络则成为平民老百姓司空见惯的使用工具。网民的平均学历明显降低。这些都说明,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这为网络舆情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2)网络环境下社区居民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和诉求更加普遍。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随意性,使得网民极愿通过BBS讨论、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这些网络舆情反应了现实社会公共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政府应该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分析舆情发展的方向,对于负面的网络舆情,建立政府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疏导,公开信息,主动的通过网络,真心诚意的听取民意,消除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在网络舆情不断丰富的环境下,网民因互相刺激,进而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3)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统意义的群体性事件的相对自发、利益主导、主体多元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征。①快速爆发。由于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使得一个地区的事件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关注、讨论和转发的群体,促使事件形成和演化。②虚拟性和现实性的互动,且影响广泛。网络舆情是现实矛盾在网络上的虚拟投射,网民可以无所顾忌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情绪,并动员现实公共的利益相关者采取现实的行动。且互联网的群体性事件,可以通过网络的无数结点,传播到任何一个地方。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的诱因

(一)技术方面的原因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造成了网络用户的安全感,使得公众敢于仗义执言,各抒己见,保障了言论的自由。但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这种特性肆无忌惮的散步谣言,这些得到网络用户的认可和积极的响应,尤其是对于一些热门话题,用户只要在搜索引擎中搜索了解事件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关于该事件的所有内容和网页,引发出该事件的其它种种新闻,“被动”的去关注相应的信息。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公众对网络谣言的防范意识淡薄,大多数人从未在思想上重视过网络谣言的影响,缺少对网络谣言应有的防范意识。

(三)政府部门权威信息发布滞后,预警能力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714人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会谣言的在线调查,针对“为什么谣言能广泛传播”这个问题,受访者给出的主要原因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73.1%)”③。且在网络谣言的防范治理过程中,很多时候是缺乏预警机制,不能够准确地看出网络谣言产生的源头,不能及时有效地清理网络谣言。

三、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处理预防及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群体性事件治理观念落后

在快速的变革过程中,政治的敏锐度和群众利益观点严重缺乏,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过度追求政绩,忽视了民意,使社会问题不能被多渠道获知,致使矛盾最终爆发成群体性事件。

(二)治理机制不健全

在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公共危机治理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缺乏明确的、规范的治理机制。具体表现在:第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机教育缺失。第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治理危机的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第四治理方法不科学。

四、网络环境下社会居民群体性事件预防及理性处理对策

(一)建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分析网络,健全采集、研究、教育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

各级政府应建立网络研究评论队伍,及时对互联网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跟踪,加强网络文明的引导,从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并具有保护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有序、安全,充满活力,绿色的网络环境。落实好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采集、监控、追踪,到专业化研究分析、队伍的建立、安全防范机制、教育机制的完善,同时确定好牵头单位、负责人,并对各个环节、各单元的任务、联络、交接、评估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以达到共谋共振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客观分析新时代网络特点和社区居民的行为特征,保证舆情研判的科学性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渗透性、自由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应未雨绸缪,通过网络信息监控、分析和预判预警,汇集、梳理和评估网络舆情信息,按照全局性问题、局部性问题、个别性问题或尖锐问题、一般性问题等进行分类梳理、分解任务、各负其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缓解思想压力,正面引导服务,科学心理咨询等环节进行恰当有效处置,制定应急预案。

(三)强化现代技术对群体性事件的舆情研判支持服务功能

要加强社会网络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对社会居民思想、行为的影响。技术部门要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整体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问题;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安全保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检测与追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要保证舆情抽样的真实性、敏感性、关注性、时效性、丰富性,在舆情监测和抽样过程中,要以权威新闻评论、新锐网站博客、专业意见领袖、网民热评言论为主,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少数人的意见。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建设,确保校区信息网络安全,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运行机制显示出与传统媒介条件下完全不同的特征。

各级政府应在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加强对可能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使之纳入政府的常规管理之中,同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案,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地得到处理,做到未雨绸缪;在网络信息收集过程中,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发网络信息技术统计工具,了解和掌握社会居民实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做到心中无忧;针对收集或跟踪到的网络活动信息,及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与甄别,实时掌握特定时间内居民的思想状况及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研判发展趋势,尽可能降低网络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做到尽职尽责,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 注 释 ]

①朱力.中国社会风险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1).

②常瑞.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4页.

③向楠.83.2的受访者确认现在谣言很多,谣言为何泛滥,73.1%的受访者归因于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中国青年报,2011(9).

[1]程工著.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1.

[2]常锐著.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

[3]李红星,刘念南,栾春晓.政府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8).

[4]王宏波,吴雪芹.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极化现象评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016年河北省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为“新形势下沧州市互联网舆情引导措施改进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6176),主持人:朱连春。

朱连春(197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沧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D630;G

A

1006-0049-(2017)07-0018-02

猜你喜欢

群体性舆情网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