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踩地马”的音乐形态和动作分析

2017-01-28涂远娜

北方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竹马池州鼓点

涂远娜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池州“踩地马”的音乐形态和动作分析

涂远娜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池州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聚沉淀了诸多文化信息和内涵, 池州贵池区“踩地马”动作节奏明快,动律性强,粗犷有力,伴奏音乐主要以锣鼓队的大鼓、锣拨为主要节奏型伴奏乐器,从动作形态上基本以左手勒马右手拿着令旗,舞步多以快速的小跑步为主,随着锣鼓点做出上肢的挥舞令旗、原地转圈、左手扶马勒马、骑马扬鞭状等动作为主要表现形态。

音乐特征;动作形态

池州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聚沉淀了诸多文化信息和内涵,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骑马逐疫”汉代宫廷大傩便已有记载。池州贵池区山湖村的“竹马驱傩”是它的演化。至今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两日仍以宗族位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进行活动,具有浓深厚的艺术意蕴。

一、“踩地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山湖村的“踩地马”由四名十岁至十四岁的男孩主演(一般由节前提前挑选并训练),十四日早饭后,所有人家男丁和执事、装扮人员均集中于村祠堂。挑选的四名“踩地马”童子先向供奉的面具朝拜,然后是四名踩高跷马的青年向神礼拜。请神在神堂举行,将面具之神一一传递陈列于龙床时,四少年童子皆身着战袍,扎竹马,排一字形横队面向神案站立。然后由执事长者替他们戴上面具,童子穿武将服,腰间扎竹马。竹马用竹篾编成椭圆形的无底筐为马身,再将马头捆扎于筐的一侧,根据马的颜色糊以色纸(今改用绒布)。如关索骑红马,鲍三娘骑白马,还有黄马(刘备)、黑马(张飞)。四人均穿上长袍装扮,待一切就绪,会首命令鸣炮放铳,烧香纸,与会男丁手拈香向面具下跪,请神词读毕,四少年向面具叩拜行礼。开始踩马俗称踩“启圣马”。

“踩地马”情节简单基本表现“花关索大战鲍三娘”,展示人物比斗的过程,但从寓意来说表示驱邪纳福、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期许。踩地马的内容据说表现花关索原是关羽儿子,七岁时观灯走失,为索员外拾得。九岁时又被班石洞花岳收为弟子。后了解出身,遂以三家姓为姓名,取名“花关索”。鲍三娘是鲍家庄鲍凯的小女儿(排行第三),鲍礼、鲍义的妹妹。聪明伶俐,文武双全。花关索攻打鲍家庄时,与鲍礼、鲍义恶战,鲍氏兄弟不是对手,鲍三娘施以援手,亦不敌,在比斗过程中,花鲍二人产生爱意,后结为夫妻。山湖村傩仪“踩地马”就是展现比斗的过程。整个走马的路线按照祖传的路线巡行各村。出圣队伍由会首提灯引路,以旗锣鼓伞为先导,由吹奏乐、彩旗、面具箱、狮子箱和童子四人组成的地马队,一路鞭炮和烟火跟着响应。队伍到达后每一个位置,四踩马童子并排站好,由相对应的人士拿出头饰和面具,并一一穿戴好,随着锣鼓拨的节奏鼓点,开始“踩地马”。全程约有十多华里,方向相反,路线也略有不同。唐姓路线,唐家庙旧址→许家岔→石山湖→新屋唐→唐家祠堂旧址→左桥后冲→前冲→项家→阳春王→唐家庙旧址;王姓路线,阳春王→牛冲→垅南→前冲→左桥后冲→唐家祠堂旧址→新屋唐→唐家庙旧址→阳春王。

二、“踩地马”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伴奏乐器

整套踩地马动作节奏明快,动律性强,粗犷有力,伴奏音乐主要以锣鼓队的大鼓、锣拨为主要节奏型伴奏乐器。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根据踩马动作舞步所表现的内容来进行节奏的变化。整段动作基本分成三段,开场中速--慢速—高潮快速(尾声)。

(二)伴奏节奏型

踩地马活动的基本节奏型以八分节奏XX XX XX XX,和变化动作停顿的XX XX X X为主,具体来说:大鼓的两段代表性节奏型八分节奏XX XX XX XX和八分和四分节奏的结合XX XX X X ▏XX X XX X; 锣拨的节奏为稳定的四分X X X X节奏循环重复,一直稳定于整段踩马活动,控制整个节奏的重拍。从表现情绪上鼓点和锣拨有渐慢、渐强的情绪处理,随着表现四人交战的激烈催促的情绪会进行强弱和快慢的变化,随着动作、表现情节情绪的的变化进行不同速度和力度表现。

“踩地马”第一部分以四方位 “发令旗”的节奏型XX XX XX XX----中心位“骑马交战”的节奏型XX XX X X ---四方位原地自转的节奏型XX XX XX XX ----中心位“骑马交战” 的节奏型XX XX X X;具体为大鼓八分音型节奏和锣拨的四分节奏型的合奏,整个过程大鼓进行节奏鼓点的变化,锣拨稳稳保持重拍节奏X X X X的重复循环。

第二部分基本节奏型以稍慢板的XX XX X X ▏XX X XX X为主,依然大鼓做节奏型的变化,锣拨保持四分节奏型。脚步的运动、手上挥舞的令箭配合着鼓点的节奏,动作以四人四方位逆时针和顺时针四方位绕圈为主要形式,第三部分节奏都以快速的连续八分节奏XX XX XX XX和收尾的十六分XXXX来表示交战激烈追赶的情绪,速度和力度上也最强烈。四人在逆时针流动的圆圈队形上,前2人和后2人做有规律的8字绕,又回到四人圆圈的原位顺序,基本绕四次。

三、“踩地马”的动作形态

贵池山湖村“踩地马”情节简单,基本表现“花关索大战鲍三娘”,展示人物比斗的过程,寓意表示驱邪纳福、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期许。踩地马有“发令”(舞令旗)、“溜马”、“交战”等动作,尽展古代战将风采。从身体形态看少年左手勒马右手拿着令旗,舞步多以快速的小跑步为主。动作随着锣鼓点做出上肢的挥舞令旗、原地转圈、左手扶马勒马、骑马扬鞭状等动作为主要表现形态。踩地马的队形变化不大,以集体的横排、集体围着圆圈顺时针、逆时针的转圈、个体自转、朝中心聚拢和扩散、大圆圈重的S绕等为主要队形。

整套踩马动作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四方位 “发令旗”——中心位“骑马交战”——四方位原地自转——中心位“骑马交战”为主要表现形式。动作舞步多以快速的小跑步为主,右手拿着令旗,随着鼓点上肢的挥舞令旗,原地转圈、左手扶马勒马、骑马扬鞭状等动作为主。在队形中关索骑红马,鲍三娘骑白马,黄马(刘备)、黑马(张飞)四人一直保持站四方(东南西北)位置,并在保持这个队形中进行运动流动和表演动作,四个人先逆时针自转一圈,右手随着音乐的鼓点原地位做“舞令旗”动作,四人手提起竹马表示“骑马交战”从四方位朝中间中心点聚拢,散开从原位路线再回到刚刚的四方位,四个人再顺时针自转一圈,右手随着音乐的鼓点原地位做“舞令旗”动作,四人手提起竹马表示“骑马交战”,开始左手撸胡须的动作同时在四方位队形上原地位做“舞令旗”动作。第二段四人回到整齐的一排队形,类似表现重整队形再次出征,然后又回到各自四人的四方位,均做双手“舞令旗”双臂胸前开合的动作,双手拿着令旗横放于胸前上下3次,再分手打开右手竖拿令旗在身体两侧位上下3次,四人逆时针方向上位上前换位置再重复此组动作。四组之后又回到的顺序四方位。第三部分随着鼓点加快和渐强,四人四方位的逆时针转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前2人和后2人的S型流动,非常讲究的8字绕的队形。此时的四人右手均拿着旗,跟随着节奏鼓点向下甩,表现骑马扬鞭追赶的意思,直至回到开始的四人一横排,双手收回令旗横驾于胸前。完整结束动作。在流动变化的队形构图中,貌似眼花缭乱,其实颇有讲究。在后2位对前2位绕场和划8构图中,展示的是2人交战的画面,使人人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在流动中又回到严谨的开场的顺序,严格按照开始的人物顺序排列,完全遵守人物之间内在关系和长幼等级秩序。

四、从“踩地马”所影射的文化内涵

池州傩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池州傩,不仅敬神、祭神、娱神,而且也祭祖、娱祖,对祖灵的信仰与崇拜十分隆重。在池州傩事活动中,人们对土地的祭祀、对社会的崇拜,深刻地反映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强烈愿望,深深地烙下农耕文化的印记,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

[1]何根海,张邦启.安徽省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的田野调查报告[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01).

[2]何根海.困顿与消解—贵池山湖村傩神会之巫术仪式解构[J].学术界,2013(10).

[3]杨冰.池州傩变迁的人类学考察[D].合肥:安徽大学,2013.

J602

A

涂远娜(1983—),女,江西南昌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2015全国社会科学艺术学一般项目《民间傩舞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5BE058)。

猜你喜欢

竹马池州鼓点
郎骑竹马何处来
鼓点
一个基于[Cu4(μ2-OH)2N12]的10-连接3D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NO.5竹马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
为春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