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朝“回回”乐舞文化小考

2017-01-28王丹丹

北方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元乐舞文化

王丹丹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元朝“回回”乐舞文化小考

王丹丹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以对异域文化的广泛吸纳和融汇为主要特征。“回回”文化作为这个时代极为重要的文化种类,应该亦经历了被吸纳、融汇的华化过程。本文以文献入手,辨析在唐宋两种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元朝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 ,“回回”乐舞华化的过程。

元朝;回回;华化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交流历史极为悠久。早在《汉书》中就有关于阿拉伯国家的记载。如迟散城(今亚历山大)、摩邻国(今摩洛哥)、黎轩(今叙利亚、埃及一带)、条支(今阿拉伯东北地区)等。自汉朝“丝绸之路”开辟开始,许多阿拉伯商人即沿此交通要道来往通商,打开了中阿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阿拉伯乐舞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随之而传入我国。

伊斯兰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的核心,其历史悠远,内涵丰富。季羡林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大食、大石、回回等多种称呼都是对有关此种文化的代称。

“大食麻囉拔。大食麻囉拔國,在西南海岸,其王號亞囉宻,姓亞蒲地加,名厨。維每年以二月為歲首,歌樂多以胡琴、吹笛、鳴小鼓,無唱拍,亦國人性情之自然也。”

上文的大食,即波斯的音译。从文中还可看出:此地国人好乐,其代表性乐器有胡琴、笛子、小鼓。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的朝代。对异域文化广泛吸纳和融汇。其所向披靡的军事行动,使中国文化与西域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紧密。重点对象则是阿拉伯-伊朗地区。除此之外,此时被称之为“回回”的伊斯兰文化承载者,作为三十一种色目人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辍耕录·氏族》:色目三十一种:哈喇娄、钦察、唐古、阿克苏、图巴、喀喇、科尔罗拉、察岱奇、彻勒岱、辉和尔、回回、鼐满岱、阿勒呼木、和罗岱、和尔拉、萨拉噶、土伯特、永和尔岱、密持斯、巴勒哩、科尔罗丹、珪齐、实喇娄、图尔哈、哈喇济达岱、卓尔齐岱、图鲁卜岱、和尔拉、噶玛拉、齐徳徳哩克、实密尔。

《新元史卷一七·本紀第一七》:夏四月己酉,敕郡县官勤职者,赐币帛。以铁木迭儿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立回回国子监。

《新元史卷六四·志第三一》:至回回国子学,至元二十六年始置。是年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弟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肄习之。”从之。八月,遂置国子学。

《新元史卷五九·志第二六》: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司卿四员,少卿二员,司丞二员,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延祐六年升正三品。其属: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掌回回药事。达鲁花赤一员,大使二员,副使一员。至元二十九年置。至治二年,拨隶广惠司。

《新元史卷六一·志第二八》:回回司天监。秩正四品。掌观象历。提点一员,司天监三员,少监二员,丞二员。品秩同前。知事一员,令史二员,属官:教授一员,天文科管勾一员,算历科管勾一员,测验科管勾一员,漏刻科管勾一员。至元八年,置回回司天台。秩从五品。以札马丁为提点。十七年,置行监。皇庆元年,改为监。秩正四品。延祐元年,升正三品。二年,命秘书卿提调监事。四年,复为正四品。

从以上几条文献即可看出“回回”在元朝的特殊地位。有专门的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回回药局、回回司天监等。笔者认为,这至少能够说明两点:回回在元朝是个较大的群体;回回的相关科技与技术较为先进。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回回药局是专为皇室服务的,在当时众多的笔记小说中,也屡屡提到回回的诸种灵丹妙药。故而皇上专立这个部门为自己服务。至于回回天文历法,则更为显著。元世祖至元四年,皇帝稍采西域人扎马鲁丁用回回法所撰的《万年历》。《秘书监志》亦提到,至元十一年正月,皇上传旨要求“见收阴阳禁书并一切回回文字”。可见当时官方对回回文化的重视程度。

总而言之,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回回的乐舞文化也较为兴盛。很多回回艺人被征调,甚至专门立署来管理回回艺人。 “回回细乐”还能参加宫廷的祭祀活动。

《新元史卷五五·志第二二》:常和署。管回回乐工。皇庆元年,置管勾司。延祐三年,改常和署。署令一员,署丞二员,管勾二员。

《新元史卷八七·志第五四》:世祖至元七年,……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宫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俱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聚观。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元朝关于回回乐人的记载并不是太多。结合上述文献,笔者有这样的猜想:即回回乐舞文化在影响中土的同时,也在根据时事之异同,逐渐调整自己适用中土的节奏。在唐宋及之前两种文化交流的基础下,以及元朝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已经被华化,以至于不需要在专门提起“回回”这个限定词。当然,其乐舞的华化既有主观因素,也有被动的因素。主观因素来自于回回各族内部,为适应和提高本城邦在华的地位以及社会的需求;客观的因素在于中土统治者依据时事和对乐舞认知的变化而采取的主动改造(包括回回乐舞在内的各种胡乐的行为)。

《新元史卷九四·志第六一》:兴隆笙,制以楠木,形如夹屏,上锐而面平,缕金雕镂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两旁侧立花板,居背三之一。中为虚柜,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柜外出小橛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下有座,狮象绕之,座上柜前立花板一,雕镂如背,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中统间,回回国所进,以竹为簧,有声而无律。玉宸乐院判官郑秀乃考音律,分定清浊。增改如今制。其在殿上者,盾头两旁立刻木孔雀二,饰以真孔雀羽,中设机。每奏,工三人,一人鼓风囊,一人按律,一人运动其机,则孔雀飞舞应节。

《青楼集》:米里哈,回回旦色,歌喉淸宛,妙入神品,貌虽不扬,而专工花旦,杂剧余曾识之,名不虚得也。

从这两条文献即可看出,第一条是说元朝乐工把回回国所进的乐器按照需要增改之后,在大朝会上使用;第二条则显示出,作者在描写一个“回回旦色”的时候,却没有提到她的回回特色,而是像描述其他艺人一样,说她善于杂剧,专工花旦等。这应该可以说明这个“回回旦色”的技艺已经没有明显的“回回”特征,除名字之外,已经被当作一个本土艺人。当然,所谓本土的乐舞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势必会受到“回回”文化的影响及改变。

综上所述,回回乐舞的华化与中土乐舞的“回”化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化”的过程即是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双方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回回乐舞一定是从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乐舞种类逐渐融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家庭之中。

J717

A

王丹丹(1985—),讲师,长治学院音乐舞蹈系。

猜你喜欢

新元乐舞文化
旧岁千重锦,新元百尺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谁远谁近?
《新元史·高防传》勘补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