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三趣” 品真味
——浅议怎样让语文学习有趣有味

2017-01-28郝铁军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智趣文本过程

郝铁军

激“三趣” 品真味
——浅议怎样让语文学习有趣有味

郝铁军

语文文本作为人类知识、人类思想的有效载体,成为人类情感的宣泄窗口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本身是有“味”的。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语文味”,就远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之味”,语文教学应该讨论的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怎样一个有“味”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有“味”的过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可谓道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而语文学习的过程亦是如此的一个“出入”的品味过程:读者首先必须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文学作品中的“世象”,“入乎其中”,品出文中“情趣”;然后再由情入境,“沉乎其中”,横生出“美趣”。但是,情趣、美趣,只是限于一文一课的“自足之味”,而由此反观人生社会,衍生出“出乎其外”的“智趣”,这“智趣”才能真正满足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激“三趣”,品真味,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假如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描述的景象,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即“入乎其内”的“情趣”,这种“情趣”是由读者与文本“对话”得来,这是语文学习的最初层次。

语文读写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作者、读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的整体。在这“三边”中,如果是读,则作者潜在于文章之中,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种碰撞和问答,现代阅读理论称之为“主体间性对话”。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读者凭借着文本中的文字为媒介,隔着邈远的时空,与隐身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倾心对话,心神交会,情感共鸣,品鉴三味:一曰“真诚之味”、二曰“神秘之味”、三曰“秘响旁通”之味。

一是“真诚之味”。文贵真情,亦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于读于写,双方都必须向对方真诚地敞开心扉。作者必须将自身的体验、自身的情感投注在文本之中,读者才会与你对话,才会同你心灵共鸣;同样,读者也必须将自身的理解和体验融注到文本中,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与隐身于文字后面的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

二是“神秘之味”,此乃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并由此进入对方的心灵,进入一个未知的灵魂,触摸到潜藏于文本中的作者心灵的跳动,这是一种神秘的沟通。

三是“秘响旁通”之味。美籍学者叶维廉先生对此作过生动的描述:“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时,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在读的过程中,你通过文本聆听作者的心声,而同时似乎又有许多人类思想的精灵在跟你交谈,或帮你与作者对话,你的整个心灵的空间,全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声音和意象,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对话过程。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发展这种通过文字与作者穿越时空对话的能力,经由文字的桥梁,到达作者营造的情境,用心去交流体会,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品出文本的“三味”。

只要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这种“情味”,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沉乎其中”的“美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第二层次。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他将“滋味”作为对作品的最高美学判断。同时他又指出,诗歌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用“味之”来概括读的过程。后来司空图提出“辩于味”,实际上也是把读的过程当作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无一不是古今中外优中选优的精品美文,它有血有肉,富含情感美、语言美、哲理美。更为重要的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具有直觉意会的特点,它要求主体的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意象合一,理解观照合一,身心合一,知情合一,这是直觉动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在语文学习中,这种知情意一体化的活动的结果,不仅包含了对文中知识的把握,也包含了智慧的提升,更包含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实现了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从而使学习主体沉浸其中却又难以言喻的妙境中。

为了激活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美的滋味,语文教学必须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陶醉于一种情韵,努力使学生进入美的创造与欣赏的“颠狂”状态。从美的层面让学生品出味来。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多读多思,分析品味,感受欣赏,真切的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情味之美,努力达到“辩于味”。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读者由文本与作者对话而产生的“情趣”,那只是语文学习刚刚“入乎其内”的入门的趣味,由欣赏与创造过程产生的“美趣”,那也还只是“沉乎其中”的情景性趣味。而语文学习趣味的最高境界,则,是“出乎其外”的“智趣”,这才是力求自身发展之味。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获得“情趣”与“美趣”的同时,必须使学生有一种发展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学习的“智趣”。智趣的获得,主要在于迁移,在于举一反三。“智趣”获得的标志,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应的语文任务,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文一篇的教学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只是一个范例,不光要掌握文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获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提炼的能力技巧,更要获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能力与技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反观人生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健康地成长。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语文的人类思维、人类情感、人类智慧的三维一体特征使得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知、情、意、思一体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美趣”“智趣”,观之于文,诵之于声,动之于情,思之于心,察之于身,践之于行,真正品出语文的真味。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智趣文本过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智趣游乐园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