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时报》网站视觉报道的探索与反思

2017-01-28聂宏伟

传媒 2017年20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文/聂宏伟

《纽约时报》网站视觉报道的探索与反思

文/聂宏伟

全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化转向,使得受众生活在一个充斥图像元素的世界中,大众媒介作为视觉传播的核心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视觉呈现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新闻媒体来讲,如何在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网络中进行视觉创新已成为发展重点。正如《纽约时报》的苏兹伯格所讲,“成功的报业集团能够创造出最有效的内容发行平台,或者适应任何平台,因此报纸必须调整策略,以便能够融入互联网,而不是栖息于互联网之上。”而这种融入,并非简单地改变媒介信息传递的方式,将纸质版传播转为电子版传播,而是要从根本上对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和传播模式进行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受众信息获取、视觉审美习惯的改变,新闻媒体为了充分满足现实发展要求及受众个性需求,在媒介事件报道视觉传播方面必须做出积极调整和改变,以实现时代的演化发展。因此,笔者通过对《纽约时报》的研究,探讨了新闻媒体媒介事件报道视觉传播的特征,并对其在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反思。

视觉先锋:《纽约时报》网站视觉报道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纽约时报》就察觉到了互联网技术变革对新闻媒体造成的深远影响。1996年1月,《纽约时报》网站正式上线,为受众提供《纽约时报》电子版内容。1999年,《纽约时报》网站脱离了传统采编系统,成立了专业的新媒体采编队伍,由此走上了新媒体运营之路。2004年和2005年,《纽约时报》网站连续两年获得“全美最佳报纸网络版”的荣誉,并凭借地产版独特的视觉报道获得了“最佳地产版”奖项。

2014年1月,《纽约时报》网站进行了全新升级改版,删除了大量琐碎模块,整个页面变得更加简洁大方,同时开拓了多媒体新闻报道空间,不仅首次推出了视觉性、针对性较强的原生广告,而且还大胆尝试VR新闻报道。截至2016年年底,《纽约时报》网页版和APP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月均浏览量突破了5000万人次,成为媒介事件视觉报道的时代先锋。

时代新变:《纽约时报》网站视觉报道的特征

内容处理的可视化。《纽约时报》网站的视觉报道摒弃了以往单一的文字符号,转向影音图文交互的融媒体视觉符号,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视化,有利于受众的内容理解与接受。同时,内容处理的可视化,进一步丰富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其所营造的直观化、逼真化新闻场景调动了受众多重感官,为受众带来了更具冲击力的新闻视觉体验,有效增强了新闻媒体的受众黏合度。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纽约时报》网站的几篇单个体育项目报道,均采用了图文+视频+解说文字的下拉式报道结构,如《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报道模式的非线性。在新媒体时代,《纽约时报》网站的新闻报道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不仅能够对已发表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修改,而且可结合受众意愿和需求对内容与呈现方式做出差异化选择,甚至能够借助相关技术实现新闻视频的回放、快进、切换,受众在新闻信息的视觉把控上掌握了绝对选择权。可以说,新闻媒体的媒介事件报道颠覆了以往单向传播的一元关系,并形成以双向、多向互动的非线性报道模式。

传受关系的互动性。随着新闻报道的视觉化转向,媒介事件报道在新闻传播主客体关系上表现出鲜明的互动性特征,并集中体现在受众新闻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上。受众可结合自身兴趣与实际需求主动选择相应内容,或通过现代化信息设备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处理,实现对新闻传播的方式与时间的控制。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纽约时报》网站的《奥运奖牌》报道不仅是从时间和国家维度回顾冬奥会奖牌历史的大数据新闻,而且是即时性、可视性较强的数据交互查询产品,受众完全可自主查看相应年份不同国家冬奥会奖牌信息。

发展方向:对视觉报道的反思

泛视觉化:形式主义下的人文消遣。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全新的视觉报道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受众的媒介事件的关注重心,形式开始大于内容,甚至隐隐有取代的倾向。这仅仅是泛视觉化的外在表现,从文化层面来讲,它表明了以感性娱乐的大众消遣正在取代理性严肃的人文情怀,而这显然是不利于新闻媒体长远健康发展的。

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必须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强化进步的审美观,形成强烈的新闻责任心,在满足受众视觉阅读基本需求的同时,注重新闻价值的挖掘,提高内容深广度,实现媒介事件报道对现实的人文观照。在媒介事件视觉化报道中,新闻生产者不能“唯利是图”,而是要娱乐化与严肃化并存,不能一味迎合受众低俗口味,而要将反映民生、引人深思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视觉欺骗: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消解。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许多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开始大量采用未经验证的源于自媒体的虚假信息,对受众造成了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欺骗。如2013年4月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报道中,《纽约邮报》网站将一张网友指认的嫌疑人照片进行公开,但事后证实照片中的人是一名无辜的高中生。这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而且对警方搜捕行动带来了阻碍,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新闻报道行为。

2006年,《纽约时报》网站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刊登了一张疑似PS过的图片,引发了一场广泛的争论。随后,《纽约时报》网站对新闻摄影照片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照片上的人或者物体不能够通过后期增加、更改位置、颠倒、歪曲,或者是从照片中去除;对照片的颜色和灰度的修改仅仅限于最小限度以内,是为了更清楚准确地传递信息,这方面的尺度可以参考传统暗房里加光减光的方法;照片里一旦有可能会使读者迷惑的地方,一定要在图片说明里向读者解释。”因此,如何在充分发挥公民新闻正面效应的同时,确保新闻信息受到专业“把关”,已经成为媒介事件报道视觉传播需要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培养。作为新闻生产主体,新闻从业者必须坚持新闻传播客观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职业信仰,提高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尽量避免具有视觉欺骗的新闻信息主动传播。另一方面,在对公民新闻的专业“把关”与传播中,新闻媒体要避免视觉欺骗出现的技术因素,强化文字语言的新闻说明作用,通过文字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互补应用,消除视觉传播带来的意义模糊性。但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确保两者的意义一致性,避免发生二次信息误导。

视觉暴力:摄影伦理的尺度把握。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新闻报道中,有一张极具视觉冲击,但过于血腥的新闻图片,就引发了有关血腥图像是否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讨论。这张图片呈现的是一个被炸断双腿的青年,血迹斑斑、满脸惊恐地坐在轮椅上的画面。对于这张图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传统媒体采用柔和方式对图片进行处理,使其看起来不是很血腥,但新媒体基本上直接使用原图,《纽约时报》网站就直接使用了原图,并标注“Jeff Bauman being wheeled away after the bombing”文字说明。

在媒介事件报道视觉传播中,许多新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新闻生产者会采用血腥暴力、恐怖吓人的刺激性图像,若是无法合理把握这类图片的使用尺度,必然会带来新闻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障碍,甚至引发道德危机。特别是战争、恐袭等突发性灾难事件,对于灾难性场面影像所产生的视觉暴力,一直是新闻摄影伦理建设的争论点。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摄影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在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新闻视觉传播中,新闻摄影图片的使用不当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新闻媒体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把握好视觉暴力的呈现尺度。

媒介事件报道的视觉传播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视觉传播的变革,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创新与转型,为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雪中放牧新风景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