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媒体创新

2017-01-28

传媒 2017年20期
关键词:可视化编辑部人工智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媒体创新

刘成勇: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内容生产、产品形态、内容传播、内容监管等各个方面对媒体产生巨大影响。内容生产方面,机器人写稿已经不是新闻,但还不是常态,主要局限在重复性、数据性内容,高端、知识性综述和创新性内容生产对其来说还是有难度。产品形态方面,不少传统媒体在谋求转型,包括向智库方面发展,需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内容传播方面,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APP都在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内容分发和推荐,但也有一些反思认为算法推荐把人固化在一个领域,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让人抓取更多知识。内容监管方面,图片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目前在新闻出版扫黄打非中有应用,但还有不少技术难点。面临这些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若要在媒体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仍任重道远。

杨澜:从女性角度出发,本人认为科技并不完全是冰冷的。像社交类人工智能,已经会跟人的情感产生联系,如扫地机器人、战地机器人,还有那些特别可爱的小机器人,能够自然地和人们对话的,都容易让人对它产生情感。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回过来看待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想去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因为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变化,包括人类智慧深刻的思考,应该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任贤良:坚持融合发展,壮大主流阵地。借力媒体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时代机遇,适应分众化、精细化传播趋势,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各个层面的创新,在确保网络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探索和推动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投入到新闻采集、发布各领域中,为媒体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阵地。坚持协同发展,支撑社会治理。要积极谋划、推动、引导网络媒体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让互联网成为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的重要支撑。

王冬梅: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虽然新闻已经从单纯的报道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产品,媒体构造、采编流程、生产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无论如何演变,媒体的属性不会变,用优质内容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的新闻理想不会变。互联网即将迎来“智网时代”,打好媒体深度融合攻坚战,既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也是新闻战线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在内容生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而这也将是成就主流媒体主流地位的优势所在。

王武彬: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石、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提升内容生产传播效率为目标的智能编辑部形态,将成为媒体面向未来前瞻而务实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媒体日常生产的全部环节,包括线索发现、内容采集、内容写作、内容分发、效果反馈、内部协同、自动处理等。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开源软件、购买服务等方式,媒体拥有从内容管理系统到平台级应用等丰富的智能工具选择。可以预测,智能编辑部将成为媒体机构的核心引擎,推动媒体整体转型升级。此外,对于智能编辑部的未来发展,还要认识到:第一,智能编辑部是进化不是革命,是升级不是颠覆;第二,智能编辑部是面向未来、应对困境的务实举措;第三,智能编辑部是有机的体系而不仅是工具的应用;第四,智能编辑部的普及和进化将进一步加快。对于智能编辑部,媒体应持谨慎乐观和积极推动的态度,这有助于建设和创造更加适应时代的新型媒体。

CIO时代网:随着人工智能各项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获得了更成熟的技术支撑,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再到数据展示,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不能解决数据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所有问题,但是AI时代的数据新闻,势必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更强有力的信息存储平台、更智能的信息识别和采集系统、更人性化的可视化技术,都为数据新闻的未来发展拓宽了道路。同时,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和可视化新闻等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起来的新闻生产创新模式也昭示着:AI时代的新闻生产和传播领域将是智慧与智能的共同参与、人与机器的合作建构的。

林松涛:不管是新闻网站、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不再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如今,新闻可视化和机器写作已经变成内容的一种新形态。内容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在可视化方面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信息可视化,另一个是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就是把复杂繁冗的数字以数据解读的方式呈现,这已经成为国内的共识,国内有很多技术公司也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索。

郝向宏:人工智能基于一种大数据算法,大数据如何依托新媒体传播推动人类实现自身价值?解答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此前的章莹颖失踪事件,美国的摄像头精准程度可以说是全球最高的,但是为什么找不到章莹颖?大数据在这里发挥什么作用?不久前国家四部委发出通知,严厉打击吸引大学生传销行为,但记者去天津静海大学生传销沟现场时发现,就在沟的两边道路上有很多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跟公安系统都是紧密联系的。但传销人员用的都是形体语言,如纸条传输,这让打击传销行为变得分外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人工智能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何慧媛:发挥技术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应当针对传媒业生态的关键维度——用户平台、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及信息终端等,相应地加大智能技术运用,如语义识别和分析、VR/AR、机器算法、深度学习、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集群的研发和渗透,为媒体内容生产与呈现开拓想象空间。同时,媒体要持续深化和拓展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用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智能化变革。应当明确,人工智能正成为潮流,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应该冷静客观看待,多角度思考和审视。人工智能会给新闻操作方式带来改变,但新闻人的理想和情怀永远是新闻业发展的根本。在相信人机协作能够为传媒业带来更广阔未来的同时,媒体应用人工智能切忌跟风一阵子,应做好“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准备,不断深化、持续迭代。

赵世奇:以前媒体分发信息的方式是一对众,现在传播机制变得网络化、结构化,甚至出现了新闻聊天机器人等交互传播形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媒体可以识别出怎样的信息触达更能黏住用户,对虚假信息和令人不适的内容进行标记、管理和引导,进而显著提升内容传播效率和质量。

施水才:媒体的未来不再是新闻和传播,而是在于数据和服务,生产和传播必须高度融合。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还是重建和用户的连接。“中央厨房”建得再好,也得有人来吃饭,不能忽略用户资产的运营。要将积累的大量用户信息,用结构化的数据汇集存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库进行挖掘,建立用户模型。要做好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基础工作,因为人工智能目前取得突破的关键还是大数据的发展和计算能力。还要加强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的应用,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解放生产力,重构生产关系。

梁浩宇: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线索的获取需要更加专业,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数据研究中心,或者依靠数据库新闻团队,利用专门的技术和工具从海量信息中去挖掘,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进一步拓展新闻深度。大数据时代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目不暇接、过载的信息量。过载的信息和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有效需求之间出现矛盾,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和用户需求对接,也很难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可视化编辑部人工智能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