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职业教育学的视角

2017-01-28余梅

职教通讯 2017年1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余梅

“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职业教育学的视角

余梅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或服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就现状而言,“工匠精神”存在职业精神有待发扬、创新精神亟需发展和服务精神需要提升等问题。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育思想片面、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方法不当和教育途径单一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培育学生——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培育;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职业教育学

从人们最朴素的经验来看,员工具有“工匠精神”才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事实上,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程虹和田宏邈的一项实证研究就表明,“工匠精神”与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正是因为这一点,当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就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在职业教育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一般性地讨论“工匠精神”的养成意义有限,我们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坚持问题导向[2],在深刻把握“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准确认识“工匠精神”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科学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准确把握其现状的前提。那么,何谓“工匠精神”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在这里,李克强总理在“工匠精神”之前加了一个限定词“精益求精”。这该作何理解呢?是不是意味着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外,还有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我们认为,不能作此理解。“工匠精神”前面的“精益求精”就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揭示。换句话说,“工匠精神”就是指精益求精的精神。具体来说,“工匠精神”包含以下三方面要素。

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之源。精益求精的精神最直接体现是工匠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活动中,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刻苦钻研,全情付出,不断地将自己的工作推向极致。不言而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工匠热爱自己的职业。从这个角度讲,“工匠精神”理所当然地包含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圣人的价值在于创造,这种创造的着重点在于观念的创新而非单纯的器物制造。[4]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一种不论现状如何都追求更好的精神,对“更好”的不懈追求必然意味着主体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不安于现状,而是能够一往无前,推陈出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理应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3.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职业这名词容易为一般人所误解,以为只是个人谋生的意思,我们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志的主张,却不是这样,我们以为职业的意义,在谋个人生计,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我们认定职业是为社会服务,这是真理,也是处世妙诀。”[5]这就是说,职业的真意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精神,一种全心全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精神。事实上,从反面来看,如果从业人员缺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精神,他也就不会在职业活动中精益求精。故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

概括来讲,“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现状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不缺乏“工匠精神”。不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近代精致的旗袍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代,大国工匠们的杰作也毋庸置疑地凝聚着祖先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需要来看,“工匠精神”在我国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

1.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有待发扬。热爱自己的岗位,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是一名职业者的职责所在。企业中,也不缺乏爱岗敬业的员工。成都洁犀保洁有限公司垃圾车驾驶员谢成明,作为一个退伍老兵和公司驾驶组组长,十年来,他主动为公司献言献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用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劳作赢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连续多年荣获公司“环卫先进个人”,用部队的优良作风诠释了一个“城市美容师”的真正含义。[6]但是,我们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盖洛普公司2011—2012年对全球142个国家或地区员工敬业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的敬业率仅有6%,位居末尾。[7]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结果表明,高职高专院校2015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43%。[8]这些调查未必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国员工的爱岗敬业,但的确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员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有待提升。

2.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亟需发展。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线的技术工人则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然而,传统上,创新被认为是“高大上”的,是专职科研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专利,与一线的技术工人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有人认为,一线的技术工人没有创新的素质。在这一认识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长期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激发一线员工的创新意识,导致一线工人创新精神比较欠缺,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稳步推进,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企业也给予员工创新以高度重视,使得一线工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据统计,2012-2014年,经工会和职工技协组织,职工共签订7.78万份技术合同,实现经济效益62.96亿元。[9]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一线工人创新精神仍需进一步提升。

3.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需要提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工匠精神”一种内在要素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精神,在我国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海尔的星级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肯定,海尔追求“用户有多少要求,海尔的服务内容就有多少”的目标,其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和售后,使消费者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还得到精神上的满足。[10]但纵观社会各个领域,像海尔这样的星级服务并非普遍存在。多年以来,江苏省质监局一直坚持发布对通讯与网络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房产中介等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调查报告。从历年调查结果来看,公众对十大行业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16年的调查表明,居民对10大行业的平均满意度达到69.74。10大行业中有3个行业的满意度水平为基本满意,7个行业的满意度水平为比较满意。这表明,江苏省10大服务行业具有比较好的服务精神。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调查结果,情况就有所不同。(1)与发达国家相比,前述调查结果显示的满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例如,汽车售后服务业,美国2016年的满意度为82,远高于江苏省的71.15。(2)从存在的问题看,居民对各行业不满意的原因,与历年调查结果类似。[11]这意味着,往年导致公众不满意的环节和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说明,这10大行业的服务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发扬。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即江苏省是服务业发达的经济强省以及该调查是针对服务业的,我们不难形成这样的认识,即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在我国仍须提升。

二、“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工匠精神”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胡适先生早在1942年就批判过的“差不多”主义文化,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如一些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求,但与职业教育也有密切关系。原因在于“工匠精神”虽然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学的角度看,“工匠精神”不彰,是因为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重技能训练轻精神养成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12]但在现实中,提及职业教育,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想起的就是“技术”“技能”。不少家长之所以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能让孩子学会撑得起未来的“一技之长”。一些职业院校校长也认为,只要能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就是职业学校的成功。媒体在宣传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大多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职业教育领域的学者们为了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在各种场合强调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的这种特色。这些现实造成的后果就是,不论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如何表述,在真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人们重视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工匠精神”等素养的养成则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思想层面对精神培育的忽视,为“工匠精神”不彰埋下了隐患。

(二)教学内容:重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轻精神培育

从职业教育学理论的角度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的传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各种精神品质的培育,都依赖于教学活动。就此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应该给予思想道德等各种内容以足够的关注。但职业院校实际的教学实践却并非如此。在现实中,许多职教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都认为,职业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至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则是德育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也认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13]其结果是,思想道德等精神的培育在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缺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方法:重言辞说教轻实际体验

实事求是地说,职业院校并不是完全置“工匠精神”教育于完全不顾的境地。许多学校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也增加了相关内容。比如,陈锐编著的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推销实务》教材中,就包含有推销员的职业素养这部分内容。但是,受普通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好采用传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与“工匠精神”有关的知识和要求,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事实上,“工匠精神”一定是学生在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了充足的专业实践,学生关于“工匠精神”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不能形成真实体验,从而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精神修养。

(四)培养途径:校企合作步履维艰

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将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学生实习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14]按照这一规定,校企双方应该以学生实习为载体,培育其“工匠精神”。的确,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原因在于,企业实践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水平,更能推动学生将认识转化为行动,从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各种或已知或未知的原因,校企合作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使得校企合作这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利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从实际来看,在有限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更在意的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从而进一步弱化了企业实践在“工匠精神”养成中的功能。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几点建议

从国家层面看,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机构层面看,培育“工匠精神”是企业和职业院校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个体角度看,培育“工匠精神”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理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澄清教育思想,确立正确方向

在教育理念上,重技能培训轻精神培育是造成“工匠精神”不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为了提振“工匠精神”,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技能培训和精神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职业教育研究者应主动做好职业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如前所述,重技能轻精神的错误理念与人们将职业教育视为学习技术、训练技能的教育有着密切关联。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全面的认识,重要原因在于其对职业教育知识的了解不够。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者应积极承担起普及职业教育知识的职责,使人们普遍意识到,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技术技能及其学习只是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除此之外,精神的熏陶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2)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重温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对职业教育活动同样具有约束作用。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样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将教育目的真正作为职业教育活动的思想指针,就能有效地改变指导思想上重技能轻精神的倾向。

(二)完善教育内容,强化“工匠精神”

一项对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15]可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容忽视。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讲,应在强调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同时,着力强化“工匠精神”。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两个对策。(1)对“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明晰其基本要素。“工匠精神”教育的前提是明确“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公共管理领域清单化管理的做法,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以清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奠定基础。(2)明确教学工作的地位。教学而不是德育课教学才是思想道德等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只有树立起这一认识,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才会在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结合相关的专业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实施“工匠精神”教育。否则,即使将“工匠精神”作为教育内容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一内容也不能真正落实到专业课教学过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职业精神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真正经历,才能体验深刻。职业精神的培育需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会职业幸福感,而非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教育。因此,职业院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改进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应运用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与操作中获得职业认知以增强其职业精神的体验。职业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课外活动、各项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建立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职业精神的价值,陶冶学生的职业精神。比如,学校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现场,让学生扮演产品生产者、介绍人员、服务人员和消费者等角色,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体会职业的性质,将职业精神的知识内化为职业精神的体验,为未来职业活动奠定精神基础。

(四)落实“校企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如上所述,校企合作艰难对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涵养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迫切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在这方面,国家应建立比较系统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门槛,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能获得的补偿等。系统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从而减少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工匠”作为一种职业,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自由民还是非自由民,其制作往往都必须以符合业主的需求为主要考虑。[4]所以,在学校层面,职业院校要主动放下架子,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需求,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吸引企业与自身合作。在校企合作通畅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应树立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环节在学生“工匠精神”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协同企业,在形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陶冶工作。同样,企业要想获得高素质的员工,也应该参与学生的培养。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体验生产,如此,学生才能在工作中慢慢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专业人士可以不定期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应是多渠道的。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行大国工匠进学校,产业文化进校园,以使得“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1]程虹,田宏邈.工匠精神的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吗?——来自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16(4):1-10.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 c1024-28361421.html.

[3]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EB/OL].[2016-03-0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 5704.htm.

[4]吴立行.考工记——工匠·功能·风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9,107.

[5]黄炎培.本刊创刊十周年告海内外青年书[A].黄炎培教育文集(第四卷)[C].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25.

[6]爱岗敬业|郫都“十佳职工”先进事迹展播[EB/OL]. [2017-04-26].http://www.toutiao.com/i6413607041239089 665/.

[7]谢玉华.中国员工为何最不敬业[J].北大商业评论,2014 (2):124-128.

[8]研究称大学毕业生跳槽越多收入越低[EB/OL].[2017-01-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1/27/c_1120388 417.htm.

[9]王娇萍,郑莉.工人大军创新潜能如何激发?——来自技术工人创新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思考[N].工人日报,2015-01-10(002).

[10]廖世平,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42-43.

[11]省质监发布十大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EB/ OL].[2016-09-27].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9/ 27/c_1119633514.htm.

[1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5]6号,2015-07-29.

[1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Z].教职成[2014]14号,2015-01-07.

[14]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Z].教职成[2016]3号,2016-04-18.

[15]廖世平,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0.

[责任编辑 曹 稳]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职教专项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VESP1006)

余梅,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G710

A

1674-7747(2017)19-0005-0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