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论与小说翻译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2017-01-28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达西傲慢与偏见宾利

孙 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顺应论与小说翻译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孙 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顺应论作为语言学的主要分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自提出以来,对当代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期为小说翻译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顺应论;小说翻译;《傲慢与偏见》

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1987年在其著作《作为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者环境顺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顺应。成功恰当的交流应该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之后,维索尔伦又在其新作《语用学新解》 中提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处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顺应论为语用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翻译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带来新视角,为翻译实践中翻译策略的选择、目的语语言语码的决策等问题提供新的指导。维索尔伦提出,语言选择产生于对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顺应,以及对交际目的的顺应。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三个特征。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语言使用中顺应的过程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等四个维度来研究。

同所有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从源译本的选择,到文本风格的确定、翻译策略的不断变化,再到目的语的推敲把握,翻译的过程无一不体现着对各种选择的确定,可以说选择涉及翻译的方方面面。本研究从顺应论的三个方面对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进行分析。

一、语境关系的顺应

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应该与语境相互顺应。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个方面。交际语境包括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社交、心理和物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激活,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例1:在英国一个叫作勃朗特的小镇上,班纳特夫妇养育着五个已经到了婚嫁年龄的女儿。最近,左邻右舍中最大的一个庄园——内瑟菲尔德庄园被一个来自英格兰北方、年轻富有的单身汉宾利先生租了下来。于是,周边有女儿的家庭各自暗中铆足了劲儿,想把这个宾利先生变成自己和自己女儿的私有财产。宾利一行人搬到了内瑟菲尔德庄园,收拾妥当,为了感谢乡邻们的热情欢迎,在内瑟菲尔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舞会结束不久,简在母亲的安排下,在一个风雨天,没有坐马车而是骑着马去内瑟菲尔德庄园赴宾利姐妹之约,果然如其母所愿病倒了并逗留在庄园养病。伊丽莎白和母亲先后来到庄园探望简。谈话期间达西和伊丽莎白谈到喜好研究人的性格,达西说道:“一般说来,乡下可供进行这种研究的对象很少。在乡下,你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非常单调。”伊丽莎白的意见不同,她表示:“但人还是有很多变化的,他们身上总是有些新的东西值得你去注意。”这个时候,听到达西用这种口气提到乡下和乡下人,班耐特太太作为乡下人,感觉受到了蔑视,非常生气,嚷道: “Yes, indeed, I assure you there is quite as much of that going on in the country as in town.” 这句话中用了一个词 “that” 来指代达西所指的“宽广的活动范围,丰富的社交生活,众多值得进行性格研究的人”,并把这个词加粗加黑来加以强调。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那”,则指代不够清楚,让读者费解;或者把指代的内容“宽广的活动范围,丰富的社交生活,众多值得进行性格研究的人”逐字翻译出来,又过于冗繁,造成句子结构的不平衡。在处理此处翻译的时候,考虑到语言语境的顺应,把“that”翻译成“那方面”,把原文中指代的复杂内容用“方面”一词来代替。通过增加“方面”这两个字,使译文既能够符合原文的语言语境,又能够符合中文读者对语言语境的审美。全句翻译如下:“一点不假,”班耐特太太嚷道,达西刚才以那种语气提到乡下,真让她生气。“告诉你吧,那方面的事情乡下跟城里一样多。”

二、语言结构的顺应

例2:简在风雨天骑着马去内瑟菲尔德庄园赴宾利姐妹之约,着了风寒,病倒并滞留在庄园。伊丽莎白启程去庄园陪伴姐姐。到达的当晚,简病得不轻,伊丽莎白整晚在姐姐房间照顾。根据小说英语原文的顺序翻译成汉语,语序是这样的:“伊丽莎白大部分时间都在姐姐房间度过的。第二天一大早,令伊丽莎白感到欣慰的是,她总算可以告诉宾利先生派来的女佣和不久之后他两个妹妹打发来的两个文雅的侍女说,病人已经略有好转。”根据目的语汉语的语言习惯,“她总算可以告诉”这一部分,“告诉”这一词汇后面所衔接的表示人的间接宾语部分“宾利先生派来的女佣和他两个妹妹打发来的两个文雅的侍女”,内容过于冗长,同时这个“……和……”的并列结构又过于繁杂;相比之下,“告诉”后面所接的直接宾语,即告诉对方的内容“病人已经略有好转”又过于简短。因此,考虑到顺应过程中翻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语言结构特点,把原文中表示人的间接宾语“宾利先生派来的女佣和他两个妹妹打发来的两个文雅的侍女”在结构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并提前,而把“令伊丽莎白感到欣慰”这一部分,和感到欣慰的内容“病人已经略有好转”放在句子的最后。因此,这部分的翻译经过结构上的顺应之后,便成为:“当晚,伊丽莎白大部分时间是在姐姐房里度过的。第二天一大早,宾利先生就派女佣来问候。过了不久,他两个妹妹也打发两个文雅的侍女来探询。令伊丽莎白感到欣慰的是,她总算可以告诉他们,病人已经略有好转。”

根据语言结构顺应调整后的汉语句子,在意思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句子结构上更加符合目的语阅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3:在内瑟菲尔德庄园照顾简期间,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相处的机会多了,交谈也比较频繁。经过这段时间,达西慢慢爱上了思维敏捷,言语幽默犀利的伊丽莎白。达西感到,如果不是伊丽莎白低贱的亲戚和卑微的出身,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已经不能自拔了。甚至为此,在伊丽莎白逗留的最后一天,达西刻意克制自己不去理会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方面,由于之前威克姆对达西的诽谤,她觉得这段时间相处的种种更加证明了达西的傲慢和卑鄙。为了庆祝伊丽莎白的康复,宾利先生之前答应莉迪亚的舞会如期举行。各怀心事的达西和伊丽莎白在舞会上相遇,两人跳舞期间进行了调皮又有趣的对话。达西说:“我希望你目前还是不要去勾画我的性格,我有理由担心,这样做对于你我都没有好处。”伊丽莎白回答说:“可是,倘若我现在不去勾画勾画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这段对话里,达西用的词汇sketch 和伊丽莎白用的take your likeness完全不同。但是在一段紧密衔接的对话中,当对话的两个人前后谈论的是同一事物、同一含义的时候,根据语言结构的顺应,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选择了相同的汉语词汇“勾画”来诠释不同的英语词汇。

三、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表示“激动地表达,激烈地陈述”这一含义的单词cry出现了87次之多。孙致礼翻译的中文版本中有49处将cry翻译成了“嚷道”,而其他38处cry被处理成9种不同的方式,如“叫了起来”“大声说道”“惊叫道”等等。在长篇小说翻译的过程中,有些人名、地名、称谓、指代关系等表达方式,为了读者阅读过程中认知的前后统一,是需要保持一致的。而像cry这样的词汇,绝不能在整部小说中只选择一个汉语词汇来对等,而要根据交际语境的差异,人物性格的不同,不同人物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说话人不同的动机和目的等选择不同的翻译目的语,即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例4:在小说第一章开篇之始,故事的主人公班内特夫妇家附近空置的一个大庄园——内瑟菲尔德庄园,被一个来自英国北方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租住了下来。以让每一个女儿风光出嫁为毕生使命的班内特太太就像蚊子嗅到了血,猎人寻到了猎物的踪迹一样,把这个世人都视为理想丈夫人选的宾利先生看成了自己和女儿们即将到手的财产。于是,班纳特太太兴冲冲地跟丈夫班纳特先生谈起这个租了内瑟菲尔德庄园的年轻财主,想和丈夫商量着怎么想办法捷足先登,在所有邻居中领先结识这位先生,让自己的女儿们多一些胜算。可班纳特先生要么态度冷漠,要么对她的问话默不作答,惹得班纳特太太做出如下反应“‘Donotyouwanttoknowwhohastakenit?’criedhiswifeimpatiently.”根据小说内容分析,沉稳而有学识的班纳特先生当年娶班纳特太太为妻,完全是因为她年轻漂亮的外表和开朗外向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班纳特太太的美貌不再,而由于缺乏文化的熏陶,少了儒雅的教养,班内特太太变得敏感而又聒噪,张扬又外加粗俗。如小说开篇作者对班纳特太太的描述 “她是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招架不住。她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人生的快慰,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用女儿伊丽莎白的话来形容就是“无论怎样,她的反应都不会得体”。

考虑到之前班纳特夫妇之间对话的交际语境,且小说原文在动词cry一词之后还用了一个副词patiently(不耐烦地)来修饰,再结合班纳特太太的性格和语言特点,从翻译中要考虑到语言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的角度出发,在这个句子里cry一词便选择了中文“嚷”来进行对应。“嚷”这一汉语词汇具有不太文雅,不太耐心,考虑不周全的内在含义。所以,整个句子被译成中文“‘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道。”正符合这个句子的前后语境和班纳特太太的性格特点,顺应了语言选择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1]Verschueren, J.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M]. Ant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冉永平. 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 现代外语, 2004,27(4): 340-349.

[4]宋志平. 翻译: 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4,25(2):19-23.

[5]李秋芳. 马克·吐温小说中亦庄亦谐的悲剧意识与审美表达[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28(2):75-77.

[责任编辑:赵 伟]

Adaptation Theory and Novel Translation: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SUN Jia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0, China)

Adapt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pragmatics which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Since the adaptation has been brought by Jef Verschueren in 1987, it has influenced many fields such as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famous English novelist Jane Austen's masterpiece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angle of adaptation.

adaptation; novel transl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2016-09- 22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JKGHD-0408)

孙佳(1982—),女,吉林大安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H351.9

A

1008-6811(2017)02-0058-03

猜你喜欢

达西傲慢与偏见宾利
2022款宾利添越S
不负久候——宾利BENTAYGA EXTENDED WHEELBASE
全球限量一台宾利Ice GT定制版
一分钱也没少
宾利5年内推出新能源车
傲慢与偏见
钱包风波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