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文献对古代汉语教学重要性的例释

2017-01-28朱晓雪华侨大学文学院362021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世端木关雎

朱晓雪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21)

出土文献对古代汉语教学重要性的例释

朱晓雪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21)

古代文献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古代汉语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出土材料的不断发现,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传统文献而不注重出土文献的研究倾向,采用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利用出土文献来纠正和补充传世文献的新方法。

出土文献;古代汉语;教学;例释

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现代,由于大量先秦、秦汉古文献出土,古代汉语教学不能再拘束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讲授传世的文献,而是要采用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利用出土文献来纠正和补充传世文献的新方法。早在1925年,王国维就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1但此时的“地下之新材料”主要是指新发现甲骨文,基本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与传世文献的关系并非十分密切。

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先秦、秦汉的竹简材料,这些资料多可与传世文献比对,如《诗经》《论语》《周易》等古书。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古文阅读,就不能忽略这些出土的资料。我们以王力的《古代汉语》2教材为对象,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出土文献资料。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

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斥资购买的一批战国楚简,经过科学测试与比较分析,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这批楚简被命名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上博简”)。

其中有一篇名为《孔子诗论》,记录了孔子对《诗经》中某些篇目的评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对《诗经》篇目的评论。评论的篇目中,《关雎》《卷耳》《木瓜》等见于今本《诗经》。孔子评论《关雎》:“《关雎》以色喻于礼 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好,反入于礼,不亦能改乎。……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这与《毛诗序》所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大不相同。孔子还了评论《木瓜》:“《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因《木瓜》之报以抒其怨者也。”评论《卷耳》:“《卷耳》不知人。”这些评论对《诗经》篇目的内涵、意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传世文献中的“国风”,在简文中写作“邦风”,可知传世文献是为避讳而将“邦”改成“国”。孔子评论的《河水》、《侓而》《可斯》等七篇则不见于今本《诗经》,可见传世本的《诗经》最初并非三百零五首,在传抄的过程中有亡佚。

二、《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比较系统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一些事件。

2008年7月清华校友赵伟国将从境外拍卖所得一批楚简捐赠给清华大学,经专家组鉴定,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这批楚简被命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下文简称“清华简”)。其中一篇名为《系年》,记载了从周初到战国前期楚悼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内容多可与《左传》比对,亦可补充《左传》所记。

如秦晋围郑之事,《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系年》亦有记载:“晋文公立七年,秦、晋围郑,郑降秦不降,晋人以不慭。”《左传》中的鲁僖公三十年正当《系年》中的晋文公七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掌管郑国“北门之管”的人,亦即内应,而《史记•秦本纪》则记载为郑本国人,云:“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系年》亦有记载:“秦人舍戍于郑,郑人属北门之管于秦之戍人,秦之戍人使人归告曰:‘我既得郑之门管已,来袭之。’”据《系年》所记为“秦之戍人”可知《史记》所记不确。

三、《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代初年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西汉末年张禹将《鲁论》和《齐论》择善而从,合而为一,称《张侯论》。

1973年在西汉中山王刘脩墓中出土了竹简本《论语》,文字虽不足今本的一半,但差异指出多达700多处,分章也与今本不同,如《乡党》“食不厌精”至“乡人饮酒”,今本分为二、三、五章的都有,而简本只是一章;“雷风烈必变”与“升车”今本分为二章,简本也是一章。特别是《尧曰》,今本为三章,而简本则为两章,今本的第三章在简本中用两个小圆点与上间隔,以两行小字连在下面,好像附加的一段。3

再来看孔子弟子端木赐,传世 文献记载端木赐字子贡,定州漢墓竹简本有“子赣”“子”“子贡”等不同写法。事实上,“”“贡”都应是“赣”的省略。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的熹平石经,宋代以来偶有残石出土,残石中所见端木赐之字也作“赣”。上博简中端木赐的字写作“子赣”。这些材料可以证明端木赐之字实应为“子赣”,而非“子贡”,“贡”为“赣”之省。古人的名和字常有同义的关系,《说文解字》:“赣,赐也。”“贡,献功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已指出:“端木赐字子赣,凡作子贡者,亦皆后人所改。”

四、《史记》

《史记》为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反映了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斗”是衍文,如清人李笠《史记订补》。 还有不少人认为“斗”是酒器名,将“斗卮酒”笼统地解释为“一大酒杯”。裘锡圭指出斗卮指容量为一斗的酒卮,人们大概认为容量大到一斗的酒杯是不可能有的。其实秦汉时的一斗相当于现在二升左右。马王堆一号墓179号简记载“髹画斗卮二”,经实测,容量为2100毫升。4

再如《史记•楚世家》记载:“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清华简中的一篇名为《楚居》,主要叙述从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王的居处与迁徙。关于楚王世系,《楚居》的记载是熊咢之弟为若敖,若敖之子为蚡冒,蚡冒之子为宵敖,宵敖之弟为楚武王,与《史记》有较大差别。《楚居》为楚人自记楚人起源和世系,可信程度很高,可据以勘正《史记》。

除此之外,《周易》《仪礼》《孙子》等传世文献,均有出土的古抄本。出土文献时代较为明确,并且未经后人改动,在古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古代汉语课程中讲授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秦汉文献时,不重视有关的出土文献资料,那有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我们要改变只注重传统文献而不注重出土文献的研究倾向。

注释:

1.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2)2.

2.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7年3月.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7):2.

4.裘锡圭《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24-25.

猜你喜欢

传世端木关雎
豆腐是怎么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偷拍镜头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贤贤易色
“馆霸”端木笑盈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孔老师和端木同学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