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羽刘邦异同论

2017-01-27孟祥才

孙子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

孟祥才

项羽刘邦异同论

孟祥才

同是反秦英雄,同是那个时代顶尖军事天才的项羽、刘邦,在后世作为成功和失败对立的两极被历史学家不断地评述。人们似乎更多地看到两人的差异,其实,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个英雄,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同异相当,大同而大异。作为秦汉之际军事政治舞台上耀眼的双子星座,他们都以永不退色的英雄形象活在中华民族的壮丽的史册之上。

刘邦和项羽尽管出身背景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他们同时都是不甘卑贱、胸怀鸿鹄之愿的英雄,个个志存高远,雄心勃勃,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射向秦始皇占据的那个金碧辉煌的龙座,期望创建震古铄今的伟业。先看项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竒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①《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髙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②《史记·高祖本纪》。

此时的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相当于今日的一个维持基层治安的派出所长,与秦始皇地位的尊卑之别不啻霄壤。

显然,刘邦和项羽都不是庸庸池中物,他们都期盼着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叱咤风云,向着秦始皇盘踞的那个龙座发起冲击。正因为有如此的宏图大志,所以刘邦远在陈涉、吴广于大泽乡发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吼声之前,就斩蛇起义,聚众芒、砀山泽岩石间,伺机而动。而项羽追随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听到陈涉、吴广起事的消息后毅然拉起八千江东子弟兵,向秦皇朝这个庞然大物发起了义无反顾的挑战。不久两支起义队伍在楚怀王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成为推翻秦皇朝的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由于项羽、刘邦都以倾覆秦皇朝为目标,所以他们起事后,就成为众多起义队伍的中坚,发挥了特别能战斗的主力军作用。在陈涉、吴广之军被章邯指挥的秦军扑灭、而项梁又被斩杀于定陶,整个起义军处于危殆之境时,只有项羽、刘邦领导的队伍不避艰险,无所畏惧地继续对秦军作战。项羽一军在黄河以北,以巨鹿一战消灭了秦皇朝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敲响了秦皇朝的丧钟;刘邦一军在黄河以南,扫荡了所过郡县的地方武装,破武关,夺峣关,叩开了进入关中、直捣咸阳的门户。最后在枳道旁接受秦王子婴投降,撕下秦皇朝的最后一页日历。正是由于他们互相配合、共同战斗,才使反秦战争经过短短三年时间就奏响了胜利的凯歌。项羽、刘邦显然是这场胜利中的最大功臣,是所有反秦将领中最凸现的熠熠闪光的盖世英杰!

项羽、刘邦在这场反秦战争中都展示了自己超常的军事天才。你看项羽指挥的巨鹿之战: 他先是不动声色地斩杀毫不体恤士卒、畏敌如虎的宋义,夺取对义军的指挥权。接着督率全军迅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之后,立即指挥义军主力马不停蹄地投入与秦军主力的决战: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鉅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①《史记·项羽本纪》。

在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痛快淋漓的歼灭战中,既展示了项羽压倒敌人的气势、战胜强敌的决心和灭此朝食的无畏精神,更展现了他世罕其匹的指挥艺术。面对巨鹿城下的强敌,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命令英布率二万将士偷渡漳河,一举切断王离一军的后勤供应线,使之变成一支孤立的饥饿之师。接着,他督率全军渡河,以必胜的信心,必死的决心,指挥义军犹如猛虎下山般地冲入敌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顾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几天之内,就干脆利落地歼灭了秦皇朝在灭亡六国的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最精锐的部队。这一年的项羽只有26岁。他在这次战役中表现的勇毅顽强、睿智奇谋和指挥艺术的娴熟从容,即使久经沙场的老将也无可比拟。这只能用“天授之才”“天纵之才”概之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吵架的呢?买回豆浆机是第一次。吵过以后,温简坐在床边看杂志,她紧绷着脸一下一下地从杂志上抬眼偷望顾青,每一次都被他的目光逮到。到最后好像成了两个赌气孩子的游戏,她和他都没有忍住扑哧地笑了。

公元前207年九月,与项羽在黄河以北鏖战秦军主力的同时,刘邦率领一支不足万人的队伍在黄河以南踏上了进军咸阳的征程。一年之中,刘邦指挥这支义军迂回曲折、纵横驰骋,屡歼敌军,迭克名城,不仅使这支武装力量发展成十余万人的浩荡大军,而且取得了推翻秦皇朝的伟大胜利。究其原因,除了黄河以南没有秦军主力这一客观有利条件之外,刘邦正确的战略策略和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充分利用秦末农民战争造成的有利形势,敢于藐视暂时还显得强大的敌人,以雄伟的胆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势,毅然走向与强敌决斗的战场。而在每次具体战役中,又能缜密思考、精心部署,以自己的决心和行动,去赢得每一场胜利。特别是,刘邦在萧何、张良、郦食其、陆贾、曹参、周勃、樊哙等文臣武将的协助下,巧妙地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的进军路线,通过采取迂回曲折、避实击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将政治谋略与军事手段交互并用,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不可否认,项羽、刘邦都是“天降大任”的军事天才,他们的合作谱出了高亢激越的战争协奏曲,完成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历史使命。

项羽、刘邦基于对“暴秦”的认识,特别是感受到原六国百姓对故国的怀念,都把恢复诸侯分土而治作为未来政治的蓝图。你看,项羽在进入关中后,就自封西楚霸王,尊楚怀王为“义帝”,而后又封了刘邦、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司马卬、赵王歇、张耳、黥布、吴芮、共敖、韩广、臧荼、田巿、田都、田安等18个诸侯王。刘邦并未对项羽的分封本身提出疑义,他气愤不过的是项羽未能“如怀王约”封自己为关中王。而刘邦在之后不久开始的楚汉战争中,同样封了韩信、彭越、黥布、卢绾、韩王信、张敖等为诸侯王,承认了吴芮的诸侯王之位。这一切说明,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刘邦心目中的未来中国将会恢复战国时期多国并立的“理想”状态。

最后,项羽、刘邦作为楚人,在才情上也颇有相近之处。他们的文化素养虽然不高,但都喜爱“楚声”,还能写出传诵千古的楚辞。你听,项羽在垓下被困的军帐中那粗犷豪壮的慷慨悲歌,多么震撼人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①《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写楚辞的本事也不让项羽。在改易太子因吕后和臣子的阻挠而未能遂愿时,刘邦和戚姬都十分无奈和伤感。刘邦让戚姬跳一个楚国的舞蹈,他自己则吟唱了一阕自编的楚地歌曲: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 缴,尚安所施!②《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这里唱出的是帝王也无力能及的缕缕悲情,他似乎只能以此抚慰那个如花似玉的戚夫人了。刘邦去世的前一年,在征伐黥布胜利后返回故乡,与父老乡亲相聚于沛宫。在宴会上,他与120名儿童合唱他写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③《史记·高祖本纪》。

此歌虽只有三句,但意蕴深远,气势恢宏,概括了他一生的伟业,表达了他临终前的期望,足可流传千古了。鲁迅曾对楚汉之际楚声广被的现象作了这样的解释:“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项羽、刘邦之同乃大同,这些大同是基于共同反秦的目标形成的。然而,他们也存在明显的大异,而这些大异产生于因出身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气质品格的差异和认知上的不同。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之家,他一生也没有忘记并且非常看重这个家庭背景。这使他自视高贵,目空一切。他看重的是那些与他同样出身的六国旧贵族的利益,在他主持的分封活动中,尽量照顾他们的要求。而对出身下层的草根之人则不屑一顾。他不知道正是下层的这些草根构成了他麾下冲锋陷阵的士卒群体,而只有满足他们的基本要求才能立下不败之基。可是,项羽却自始至终没有出台一项回应百姓生存要求的政策,反而纵容部下烧杀抢掠,“所过无不残灭”,正是这个致命弱点使他在楚汉战争中导致最后的失败。以孙子兵法衡量,他恰恰输在“道”上,既未能“与民同欲”,也未能与士卒同欲。与之相反,刘邦没有显赫的家世,自幼混迹于草莽之中,吃喝嫖赌,沾了一身痞子气,处处显示无赖式的狡黠。即使后来做了秦皇朝的基层小吏,也本性难改。然而,也正是由此使他与下层百姓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诉求。进军咸阳的路上,他整肃军纪,严禁扰民。拿下关中,立即宣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①《史记·高祖本纪》。目的是稳定秩序,安定民生,由此奠定了他日后战胜项羽的民心基础。与项羽相较,他恰恰赢在了“道”上。

项羽生性高傲,睥睨群雄,师心自用,专断一切。因而孤独寂寞,既缺乏知人之明,不善于发现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②《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韩信这些政治军事干才,离他而投奔刘邦,唯一的一个谋士范增被离间计开缺。他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憞群策而自屈其力”③扬雄:《法言》。,演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刘邦尽管有时也有慢待智能之士的毛病,但因为他一直生活在基层百姓中,经常交往的不乏偷鸡摸狗的朋友,所以他平等待人,大度宽容,虚心纳谏,知错必改,善于凝聚各方面的人才并放手使用他们,结果是“群策屈群力”④扬雄:《法言》。,造成了他日后战胜项羽的人才基础。

项羽、刘邦同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但又有很大的不同。项羽的军事才能更多表现在个人的勇敢坚毅和出色的战役指挥艺术。他年轻彪悍,勇猛顽强,身先士卒,在战役和战术指挥上出众超群。在与秦军的一系列激战中,他几乎很少有失败的时候。他走到那里,就把胜利带到那里,仿佛与胜利之神结下不解之缘。在楚汉战争中同样如此。他亲临西线,刘邦就被打得狼狈不堪,甚至数履险境,几度突围,险些被俘。他以三万之师挥戈彭城,刘邦的56万大军即刻土崩瓦解。本人乘车落荒而逃,演出了三次将亲生子女推到车下的闹剧。项羽跃马东线,立国不久的齐国就溃不成军,如汤沃雪。就是在垓下突围,只剩28骑到达东城,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他也能面对数千倍于己的汉军,再次展示自己的英勇与无畏:他统帅28骑,犹能如猛虎冲入羊群,溃敌,斩将,刈旗,杀得汉军前仰后合,一片惨象,实在是惊心动魄。战争中的项羽,犹如一股巨大的旋风,他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排除阻障,横扫一切,反掌之间,就能把胜利夺到手上。其气势和勇武,果毅与顽强,千载之后,犹令人感佩和钦敬。这一方面,恰恰是刘邦所短。然而,项羽在战略谋划上却是极其短视、低能。他不听韩生建议,放弃富甲天下的关中,建都彭城,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战略失误。彭城为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极易为敌所乘。他分封诸侯王而赏罚不公,使其中的不少人变成了敌人,因而使自己陷入四面皆敌的困境。虽然他统帅的楚军对付任何一个诸侯王都有着致敌于死命的绝对的战术优势,但同时对付数个敌人就使他分身无术,因而处处陷于被动,使其战术优势不能改变战略上的劣势。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项羽一直处在三面作战的宭境:在荥阳一线,他要对付刘邦统帅的汉军主力;在楚国腹地,他要对付彭越、刘贾、卢绾等指挥的游击兵团;在齐国,他要对付田荣、田横等反叛势力。尽管项羽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出现胜利的局面,但是,只要他一旦离开,那里已经取得的胜利也就立即化为乌有。在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没有过一天安闲的日子。他一直是东征西讨,马不停蹄,仆仆于黄尘古道,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他三次从东方赶往荥阳前线,又两次从荥阳回师东方对付彭越等军的袭击,致使数以十万计的将士也跟着他终日奔波和苦战。经过四年的严重消耗,楚军的战术优势也逐渐失掉了,最后的失败自然也就跟踪而至。项羽的战略失误还表现在他没有全力据守敖仓。敖仓是秦朝在东方最大的屯粮基地,楚军开始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军力控制这个地方,以就地解决军食。可他却未能占领并控制这个对楚军生死攸关的战略要点。而刘邦一军却牢牢控制该地。结果是,战至最后,楚军饥饿难耐,汉军饱食从容,项羽的最后失败与此不无关系。另外,由于项羽个人勇敢善战而又专断独行,造成他麾下的将领普遍低能而又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作战的能力,只要离开项羽,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常败将军,把项羽艰苦搏战夺得的地盘转瞬之间就丢给了刘邦。

反观刘邦,尽管他在战场指挥艺术上不如项羽高明,勇敢精神更是相差甚远,因而在战

场上屡有失误,数陷困厄。但是,刘邦在战略上却比项羽高明得多。被封为汉王之后,刘邦

明白自己无力与项羽在关中争锋,就接受臣下的建议,以屈求伸,顺从地退至汉中,同时烧毁栈道,以麻痹项羽和他分封的三秦王。之后,积蓄力量,精心谋划,以奇袭的手段,迅猛的攻势,很快占领关中,使关中、汉中和巴蜀联成一片,建立起巩固的后方根据地。这就使他背靠关中,面向中原,进可攻,退可守,从此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根据楚军一帅强而众将弱的特点,避其所长,击其所短,一开始就设计出三个战场,使楚军陷于腹背受敌、顾此失彼的困境。刘邦自己一直坚持在最困难艰险的正面战场,几次遇险,数度危殆,毫不动摇。他冒险分兵让韩信开辟河北战场,命令刘贾、卢绾率兵两万深入楚军后方,协助彭越肆意骚扰,屡屡截断楚军后方运输线。最后,刘邦全力夺取敖仓,控制大量粮食军资。在最困难的时候还南出武关,在宛、叶间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荥阳前线的压力。经过数个回合的斗争后,楚强汉弱的形势逐渐发生逆转,最后楚军的战术优势也损失殆尽,项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说项羽是一个勇冠三军、所向披靡的孤胆英雄,刘邦则是一个麾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的领袖群伦的统帅。与项羽的师心自用、独断专行、既无容人之量也无人尽其才的用人政策不同,刘邦是既能吸引人才又善使用人才,使自己麾下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韩信说他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并非虚谀。你看,项羽手下称得起智谋之士的只有一个年过70岁的范增,而就是这个范增最后还被他开缺回家。可在刘邦手下却汇聚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其中,“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一个无论多么高明的孤家寡人,也不可能战胜一个人尽才的英雄群体。

如果说项羽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将才,刘邦则是一个以谋取胜的智士。公元前203年十月,在楚汉两军对峙的荥阳前线,项羽指名要与刘邦单挑:“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这里项羽以己之长比刘邦之短,他把楚汉两个集团的斗争看得像两个拳击运动员在赛场上交手那么简单。他迷信自己的武力,却不明白,这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有着十分复杂的政治经济内容,而军事斗争是为这种政治经济内容服务的。面对项羽的挑衅,刘邦理直气壮地回敬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①《史记·项羽本纪》。刘邦的回答充满智慧:以己之长斗项羽之短。结果是,坚持斗智的刘邦最后战胜了迷信武力万能的项羽。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写下这样一段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这应该是他们二人最大的差异了吧?

项羽身上不时表现出高贵的贵族气质:讲义气,重然诺,言信行果。而出身草根的刘邦则不时露出市井无赖言而无信的狡黠。项羽渡河救赵的义无反顾,鸿门宴上放弃斩杀刘邦的机会,分封之后的毅然履约回彭城,与刘邦签订中分天下和约后的坦然撤兵东归,最后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视死如归的乌江自刎,在在展现出一个贵族勇士的无畏、质直和坦诚的高贵品格。刘邦虽然出身农民之家,但由于从小不事生产,游手好闲,贪财好色,言而无信,惹事生非,身上残留着浓重的市井之徒的粗野狡狯之风。他敢言别人所不敢言,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他买酒不还钱,参加沛县令贺宴一毛不拔而诡称贺钱一万。在楚汉两军对峙的荥阳前线,当项羽要烹杀他的老父时,他竟然嘻皮笑脸地要求项羽“幸分我一杯羹”。最后,当中分天下和约签订、项羽撤兵东归时,他却乘势违背承诺,进击毫无防范、正在撤退途中的楚军。而在群臣参加的宴会上,他当众奚落自己年迈的父亲,使之尴尬万分。

项羽和刘邦,两个“约为兄弟”、并肩反秦的起义军领袖,两个在黄河南北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共同歼灭秦军主力的军事双星绝配,两个撑起楚汉之际近十年岁月、共同创造辉煌业绩的英雄,他们大同中的大异却是那么鲜明:一个贵族,一个市井;一个高贵,一个卑微;一个勇冠三军,一个智谋超群;一个大义凛然,一个唯利是图;一个言信行果,一个背信弃义;一个高傲地死去,一个放肆地享受;一个集人杰与鬼雄于一身,一个冶无赖与睿智于一炉;一个令人扼腕叹惜,洒下一掬同情泪,一个使人思之陶然,留下一串讪笑声。然而,历史从来不相信眼泪,也不特别看重德行,只是赞誉和颂扬成功!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以自己悲壮的自刎为三代贵族的风流余韵划上了一个悲戚的句号。而刘邦则将“兵者诡道”原则运用于政治斗争作了里程碑式的弘扬。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历史编纂学就在对道德和事功的二元矛盾评价中蹒跚前行,为寻找二者的平衡点煞费苦心。

(责任编辑:周亨祥)

Review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Xiang Yu and Liu Bang

Meng Xiangcai

2017-01-18

孟祥才,山东孙子研究会顾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
外黄小儿说服项羽
多多益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朽木颂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项羽虞姬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梦遇项羽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