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构建价值认同机制中的方法论意义

2017-01-27

南都学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利益马克思主义

沈 洪 豪

(郑州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河南 郑州 450001;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构建价值认同机制中的方法论意义

沈 洪 豪

(郑州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河南 郑州 450001;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价值认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包含利益的客观性、利益的物质性、利益的历史性、利益的具体性等观点,对于构建价值认同机制,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化了对价值认同的本质认识,为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提供了利益原则、路径选择和评价尺度。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同机制;方法论意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作为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概念之一,“利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进入人类理性的沉思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利益现象和利益问题无时无刻都在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视野来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家们对利益的研究是不自觉的;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对利益的研究才真正地作为一项学术议题。利益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起点,也是价值认同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经典作家关于利益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系统思想。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286

利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工作。张耀灿、刘建军把利益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认为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载体。项久雨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指出,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力。谭培文从利益认同机制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价值认同中的应用。李维昌用利益分析的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利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用新的研究成果诠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发展。 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从利益视角深入研究思想问题,能为价值认同机制的构建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利益问题的思想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从《神圣家族》开始关注人们的物质利益,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利益实质体现,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矛盾的表现方式,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分析了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等思想,这些都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观的丰富思想。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根本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私有制产生的过程入手,认为社会分工造成利益的对立,认为利益从本质上是人们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同时反映一定社会性质的现实关系。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考察,发现了经济利益在社会中的支配作用,认识到阶级冲突产生的根源。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物质利益的本质把握,才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丰富的利益思想。

(一)利益的客观性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79利益绝非一般的抽象物,而是人类社会客观的生活条件。以需要为基础的利益是在满足人的现实的需要过程中产生的。人的需要体现的是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性,这种客观性的需要在社会关系中就展示为利益。究竟何为利益?思想家们尽管各自的定义不同,但都普遍认为利益是人们存在和发展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实物需求的物质条件和情感关爱等精神条件。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察利益的概念,利益不是抽象的概念存在物,而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利益的内容主要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条件,而在其中最为根本的又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

(二)利益的物质性

利益的客观性彰显的是利益的物质性。谈论利益问题和研究利益现象都必须基于对物质现象和物质问题的追问。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未缺席对利益的研究,甚至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观点,尤其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正是基于对物质利益的分析而做出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本人就提到:“1842—1843年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赛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4]31在马克思看来,他之所以研究经济问题,最初动因就是驱使人们从事生产实践的物质利益。邓小平说道,如果“不重视物质利益,对于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5]146。物质利益是人们最重要的和首要的利益,因为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消费作为利益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的物质形态则展现了利益的物质性。

(三)利益的历史性

利益的历史性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利益的形式、内容包括实现利益的手段都是不同的。利益是客观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物质生活条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于是,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理解利益的内涵时应该将其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既要看到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性而存在的利益的共性,又要注意观察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所带来的利益的差别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成了金钱关系,变成了纯粹物化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只要还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出于自愿,那么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裂。在社会主义社会,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人们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是本着为大多数人利益而服务的,它所指向的是利益的公共性而非阶级性的私利。

(四)利益的具体性

利益的具体性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把握“利益”,它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利益,利益是人们的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利益,它最终指向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强调:“代替着那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85与思想史上其他思想家对利益研究不同,马克思总是致力于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并以此为基点来研究历史规律,从而达到人的真正利益的实现——共产主义。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利益成果的享有者。马克思公开宣称:“共产党人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285由此,我们在理解形形色色的利益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时,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现实的具体的利益。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出发点。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生产,搞好经济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物质文化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调和各种利益矛盾,处理好各种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进步,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础,只有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时,要注重事物的相互联系,要注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各个集体间、个人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实现人类、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的根本所在,改革和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利益需求。一方面,在阶级社会,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主体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满足的是绝大多数人的物质文化利益。另一方面,社会性质不同,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方式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人民利益一致性,能够很好协调各方面利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

本实验室对定值标准物质进行不同浓度稀释后测定下限HBV DNA为0.5 IU/ml、HIV RNA为2.5 IU/ml、HCV RNA为0.19 IU/ml。Ultrio Elite检测试剂盒提供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HIV-1 18(15.0 ~ 23.5)IU/ml,HIV-2 10.4(8.9 ~ 12.6)IU/ml;HCV 3(2.5 ~ 3.9)IU/ml;HBV 4.3(3.8 ~ 5.0)IU/ml,本试验满足试剂说明书要求,确认通过。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构建价值认同机制的理论指导

追求利益是人们各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利益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87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不断积累着物质财富,也产生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利益需要决定思想认识。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推动着人们的生产,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价值认同是指认识主体通过对客体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信念并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价值认同首先和认识有关,认识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价值认同的程度。认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先进理论的指导,当下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更需要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化对价值认同的本质认识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决定思想,有什么样的利益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认同的本质是利益认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就是利益认同、共识的过程。价值认同说到底是人的思想转变过程。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认同能力决定价值认同的程度。从个体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认知、接受和评价,体现在心理的知、情、意、念、行。把认识的内容融入个体心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主体认识到自己利益的过程。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们认识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一致性,逐步转变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南:“就是要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7]1318构建价值观认同机制,就是要结合价值认同的利益共识本质过程,结合认同主体的认识水平和现实条件,研究有利于价值形成的方式方法,形成符合实际的利益引导模式。

(二)强化对价值认同的目标认识

“价值认同”就是社会多元主体通过社会实践交往而在观念上达成的关于对某种价值的一致同意和认可。在社会生活中,多元利益格局的存在使得各类利益主体在社会交往中很难达成价值观的统一。由此,利益冲突导致了价值观冲突,而价值观上的冲突又会促使社会矛盾升级,妨碍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上助力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应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意义所在。价值认同的目标就是通过利益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完成价值整合,从而形成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达到增强凝聚力、提高实践动力的目的。价值认同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益认同,只有主体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才能从思想深处实现价值认同,进而上升到意志和信念,指导自己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价值认同的总目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从国家层面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从社会层面树立社会利益和谐思想,从个人道德层面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利益时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三)拓展对价值认同的内容认识

利益从本质上讲是指:“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8]81利益从客体上讲,包含着物质利益(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等内容。因此,从本质上讲,价值认同包含以上各种利益的认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思想意识多元的新特点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新形势,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9]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构建价值认同机制的现实意义

价值认同机制的构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与实践紧密相连。机制是事物各结构要素间的连接方式和运行模式。价值认同机制就是认识主体在认同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影响认同效果的各种因素关系的总称。价值认同的决定性因素是利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关于利益的科学的本质看法,对于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一)为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提供利益原则

作为教育引导价值认同的过程,价值认同中的利益原则是指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要注重认同主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根据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形成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把宣传思想工作看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注重将人们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来解决思想问题。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阈下的利益原则应用到价值认同中,首先要明确认同者的利益主体地位,只有关注认同者的利益需求,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利益和集体、社会利益的一致性,才能凝聚各种发展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其次要注重认同者的利益诉求。只有疏通好渠道,将认同者的利益需求表达出来,才能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再次就是要处理好自身的各种利益关系,比如自己和他人、目前和长远等利益的关系,形成科学的、高尚的利益观。

(二)为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提供路径选择

价值认同是主体逐步接受价值理念,从心理认同到行为认同不断深入的过程。认同机制的构建结合主体的心理认同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提出利益认同的方法。价值认同的实质是利益认同。价值认同的路径选择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指导,以主体利益实现为根本提出具体的方法指导。价值观认同从心理上主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10]。认知认同阶段的文化利益整合,就是以教育资源为对象,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构建价值认同的系统平台,实现主体对价值理念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阶段的物质利益协调,就是通过满足主体的物质利益,奠定思想认同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对价值理念情感一致的目的;理性认同阶段的精神利益鼓励就是通过精神引导的方法,提升主体的意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以达到理性认同的目的;行为认同阶段的习惯养成塑造是指在主体意志的支配下,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人们在现实日常活动中践行价值观的矫正方式。

(三)为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提供评价尺度

对价值认同的评价是检验认同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效验认同的具体情况,发现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目标以促进认同的不断深入。认同评价只有本着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才能为进一步深化认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评价标准是具体的评价尺度,是评价主体衡量目标事物价值大小的依据,是衡量认同效果的实现的可操作的规则。评价标准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评价效果的准确性。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指导,从利益实现的角度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是增强价值认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从认同的利益性质上评价。首先,是否通过社会利益协调,深化认同者对利益的一致性理解;其次,是否实现个体目标和社会共同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使个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一致;再次,是否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激发个体巨大的精神潜能,并汇聚到为社会发展不断奋斗的实际行动当中。另一方面,从认同的实现的过程进行评价。认同从心理上讲包含内化、外化两个过程。内化可用认同度、外化可用践行度来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的精神支柱,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的思想指南。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按照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司马迁.史记:卷129[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5-08-15.

[10]陶韶菁.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N].光明日报,2016-06-09.

[责任编辑:张天景]

2017-05-28

河南省高校基层党建创新项目“高校‘一带四化’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DJXM093。

沈洪豪(1976— ),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博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1

A

1002-6320(2017)04-0091-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利益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