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适《燕歌行》赏析

2017-01-27

孙子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歌行沙场边塞

赵 锐

高适《燕歌行》赏析

赵 锐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①。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②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③。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④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⑤远戍辛勤久,玉箸⑥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⑦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⑧。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⑨。

【注释】

①高适(约705年—约765年),字达夫,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合称为“高岑”。

②汉家:借指唐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③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④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⑤铁衣:借指战士。

⑥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⑦三时:指早、午、晚。

⑧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⑨李将军:指李广。李广善用兵,受惜士卒,匈奴畏之不敢南侵,被称为飞将军。

这是边塞诗的“压卷之作”。高适沿用了本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的旧调——《燕歌行》,但又不落于《燕歌行》多描写征夫思妇离情别苦的窠臼,他把笔触延伸到了战争上,用慷慨悲凉、雄健激越的笔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出了边塞战争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这一乐府旧题的表现范围。

从小序来看,这是一首应和之作。张公即是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张守珪一生戎马、战功赫赫,但却在开元二十六年,谎报战功,隐瞒败绩,并贿赂唐玄宗派去调查真相的使者,最终,事情败露,张守珪被贬为括州刺史,可谓晚节不保。高适感于此事,遂成诗章。不过,从诗歌内容和相关史料的记载情况来看,此诗并非讽刺张守珪,而是高适结合自身见闻,对边塞战争进行的一个高度艺术化的全方位描写和概括。根据战争发展的顺序,该诗可分为出师(前8句)、战败(第9至16句)、被围(第17至24句)和死斗结局(最后4句)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8句)的信息量颇大。它点明了出征的背景:唐开元年间,契丹叛乱,不断骚扰唐朝东北边境,于是,将军受皇帝指派,带兵赴东北破敌。它写出了将士们出征前的状态:将士们曾在沙场上百战百胜、所向披靡,本就底气十足,而现在,皇帝又特别赐予了他们丰厚的奖赏,便更添了荣耀。只是,沙场征战需要士气高昂,但如果士气太过“高涨”,便意味着骄傲、轻敌。骄兵必败,接下来战争的失利,似乎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它描写了出征时的情况:敲响锣,击重槌,大张旗鼓地出了山海关;举旌旗,排长队,浩浩荡荡地到了碣石山,声势不可谓不浩大,气势也不可谓不雄浑。它亦写出了战争一触即发时的紧急情状:校尉的紧急文书飞跃瀚海,单于的烈火已照亮我狼山。一“飞”字,暗示了军情之危急,一“照”字,暗写出单于对他们早已有所准备。可以预见,唐朝将士想要取得此战胜利,并非易事。

第二部分(第9至16句)紧承上文,写出了战争发生和失利的一系列过程,并使用对比手法,深化了对战争激烈情状的描写和对将军们贪图享乐的讽刺。时值深秋,山河荒芜萧条,边塞大漠百草尽枯,这一图景侧面烘托出了战争的严酷和惨烈。“胡骑”剽悍,风驰电掣而来,愈战愈勇,而兵士们在落日斜照的孤城之中,越战越稀;战士们在阵前厮杀只有半数生还,而将军们却在远离战场的帐中寻欢作乐,欣赏美人歌舞。这两组对比的出现,使得悲壮气氛更浓烈,讽刺力量更强大。15、16两句,诗人回应上文,正面点出“恃恩轻敌”是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此时,将士们用尽全力却未能冲破敌人包围,将军们之前深受皇恩时的风光荣耀自然也已是荡然无存。

第三部分(第17至24句),诗人从侧面着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此部分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在一片死寂氛围的包裹之下,蕴藏着无尽的哀伤与凄恻。此时,士兵们陷入敌人的围困之中,痛苦与寂寞心绪交织,绝望与悲愤情绪交错,始终无法解脱。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好大喜功的将军们自是难辞其咎。该部分前六句,战士们征战在外,已多年无法归家,思乡之情难耐,妇人在家盼望丈夫归来,思夫之愁难解,无尽的思念愁绪充盈交织在相距千万里的两个人儿心中,无奈、无望。该部分的后两句又将思绪再次拉回到战场之上,阵前腾起乌云般的杀气,从早到晚不散去,敲击铜器发出的声声警报,寒风之中不停歇,从侧面点明了此刻士兵们正在一步步被推向绝境。在此情境之中,士兵们绝望,但更多的是痛恨,他们痛恨将军们的“好大喜功”,痛恨将军们的“恃恩轻敌”。

第四部分(最后4句)以死斗结局收束全篇,诗人一方面高度赞扬了兵士们奋勇厮杀、视死如归的精神:白刃交接,鲜血纷飞,这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岂能说他们只是为了一己功勋?另一方面,诗人也有力地讽刺了将军们的骄傲轻敌、贪图享乐:兵士们在沙场征战时的辛苦非比寻常,可将军们却一味享乐,并不体恤他们,这是何等可悲?这又怎能不令人怀念汉代那个有勇有谋、知兵爱兵的飞将军李广呢?

高适此诗,笔力矫健、慷慨淋漓,是对无良将军们的讽刺,亦是对远离故土到边塞征战的兵士们的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兵士们一心报国的精神的歌颂。全诗气势畅达,深切含蓄,尤其是对排偶手法和对比手法的精妙运用,更是历来为人称道。《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此诗能够被千古传诵,实非偶然。

(责任编辑:周亨祥)

Appreciation of A Song from Yan by Gao Shi

Zhao Rui

2017-01-22

赵锐,山东友谊出版社人文图书项目部编辑。

猜你喜欢

歌行沙场边塞
沙滩排球:阳光少年,驰骋“沙场”
长歌行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2017,朱日和沙场阅兵
雪域高原长歌行
强军梦——朱日和沙场大阅兵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