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三军在黔东的军事活动

2017-01-27王友富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红三军黔东印江

王友富

(遵义师范学院a.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b.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34年7月,是在红三军夏曦、贺龙、关向应等人的领导下创建的。1934年7月21至22日在贵州沿河县铅厂坝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志着贵州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的诞生”[1]。黔东革命根据地包括沿江、印江、德江、松桃、重庆的酉阳、秀山共六个县毗连的地区,面积东西宽约六七十里,南北长约一百里,人口约十万左右。这个革命根据地自1934年7月下旬成立至1934年10月下旬止,前后存在了3个月时间,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表明每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都不是简单开创的,几乎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斗争,黔东革命根据地亦不例外,这个根据地的创建是在红三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阀你死我活残酷斗争的背景下艰难创建的。

一、红三军进入黔东的原因与采取的军事措施

1932年9 月,红三军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根据地。红三军在贺龙的领导下决定转兵黔东,伺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首先,红三军选择进入黔东的原因。就军事角度而言,红三军返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意图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在渝东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又由于地理等客观因素无法实现。黔东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处,黔军军阀王家烈在黔东武装力量较为薄弱,中央军势力又鞭长莫及,红三军选择此地休整不失为一个理想之地。就经济角度而言,贵州在辛亥革命后,地方军阀势力崛起,但是贵州地方经济又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贸易不发达,这就为红三军的武装割据提供了天然的经济基础。就阶级关系而言,黔东地区地主阶级占据了大部分土地,而广大的贫下中农只占有少量土地,当地阶级矛盾突出,农民的反抗层出不穷,这就为红三军进入黔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印江“神兵”运动方兴未艾之时,红三军在印江看到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红三军领导人经综合考虑后,决定成立黔东特委,做出了在黔东创建根据地的正确决策。

其次,红三军进入黔东后采取的军事措施,即在黔东各地建立革命武装。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红三军进入黔东后,在根据地广泛组织了各级地方武装力量,即黔东纵队——县独立团——乡自卫队三级武装力量体制。红三军本身是正规军,进入黔东后构成了保卫革命根据地的主体军事力量。红三军进入黔东时,只有两个师,一为七师,一为九师,共千余人,为了加强根据地武力,红三军开展了“扩红”工作。在大胆收编“神兵”的基础上,组建了黔东纵队,“黔东纵队是以‘神兵’为主体的黔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支地方武装”[2],成立于1934年6月下旬,其来源主要是德江、印江的“神兵”,红三军司令部任命投奔红军的原“神兵”首领冉少波为纵队司令,熊仲卿为政委,下辖三个支队、四支游击大队,共1500多人,黔东纵队直属红三军军部领导;其二、1934年6月至7月,在黔东根据地各县建立的县独立团,是由若干支游击队组成的,先后建立了沿河、印江、德江、黔东四个独立团,8月,又建立了川黔边独立团,共计五个独立团,人数共2000余人,各独立团归红三军直接领导。实行大队、中队、分队、班的序列编制,其主要职责是辅助正规红军的军事行动;其三、在乡一级革命政权——乡革命委员会下设立了自卫队,各乡十六至四十岁的男子均须参加,但地主富农除外,其职责是配合红军打击敌人、防守要道要卡、盘查行人、严防奸细、断绝敌人粮食及交通、建筑堡垒工事,保卫当地革命政权。每乡设一中队部,一个中队下设三个分队,每一分队下设三个班,每班5至10人,每中队共50至100人。在此基础上,每三个中队设一大队部,辖150至300人,每三个大队设一区队部,共500至1000人,三个区队以上设一支队部,辖1500至3000人,归县纵队部管辖,每县设一纵队部,管三个以上支队,辖5000至10000人;其四、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黔东特区于1934年9月底在沿河成立了黔东独立师。这支武装力量是在黔东纵队和沿河、德江等独立团的基础上组建的,直接归红三军领导。成立初期,任命贺炳炎为师长,熊仲卿为政委,冉少波为副师长。“它的建立,标志着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2],黔东独立师下辖三个团,总兵力700余人,成为了红三军可靠的后备军事力量。

由上可见,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后,一边战斗一边在寻找落脚点,力图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在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黔东创建了新的根据地。红三军进入黔东后,一边积极建立各级革命政权,同时,通过宣传与扩编“神兵”,壮大了红军自身力量。

二、红三军与国民党军的军事斗争

当红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后,就与国民党正规军和川湘黔地方军阀武装甚至地主武装展开了血与火的残酷斗争。1934年5月10日,红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下,向黔东挺进,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前后,红三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情况如下:

(一)红三军入黔初期与地方军阀的斗争

红三军攻占沿河。1934年5月30日,红三军进入沿河县境,黔军在沿河守军有1000余人,布防于县城东西两岸,主力摆在杨家坪、黑水一线。沿河城内地方军政人员与地方豪强组成所谓的“防共委员会”,大肆收集粮饷,构筑工事,企图顽抗,当时,沿河除了黔军外,还有川军一部协防。5月31日,战斗打响,红三军前卫部队在沿河县城西岸与黔军和川军交火,敌军溃退,逃往东岸。31日晚,红三军在贺龙主持下,召开团以上军事会议,研究渡河作战问题,决定次日渡过东岸,攻占沿河全城。会议分配各部的作战任务。6月1日,红三军在渡江以前,向敌军展开了政治宣传攻势,战士们向敌人喊话:“红军不乱杀人,……红军保护军阀军队中的下级和中级军官及士兵的家属财产,如果东岸军队再顽抗,我们就要施用重炮了。”敌军闻言,士气低落,再加上其内部发生内讧,敌军弃东岸而去,远遁凤冈、湄潭。红三军顺利进入沿河县城,这引起了周边川军与湘军的关注,对红三军密切监视之。

(二)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后,与敌军的军事斗争

红三军在根据地开展反“围剿”斗争。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让敌人如芒在背,国民党反动派在蒋介石的指示下,严令黔、川、湘三省地方军阀政府“派劲旅入黔穷追”、“协同会剿、以期全歼”。1934年9月初,三省军阀部队十多个团的重兵对黔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敌廖怀忠部移驻松桃,杨畅时部集结于乌江西岸,李成章部3个团从思南向德江、印江一线挺进,柏辉章部第二师4个团驻防铜仁。川军达凤岗、田冠五旅以及湘军周變卿旅分别从东西两侧逼近黔东特区,形成了对根据地的包围态势。为了应对敌人的进攻,根据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大力发动群众“到前线去”,参加革命战争,组织群众保卫秋收果实,发动游击队、赤卫队在敌人后方进行袭扰,断绝其交通,同时,“坚决消灭地方豪绅的武装,将敌军的手足斩断”[3]。经过广泛动员,根据地军民积极备战,同仇敌忾,士气高昂。9月4日,黔敌5个团的兵力开始向根据地进攻,根据地军民在夏曦率领下,在张家湾一带与黔军姜兴尧部激战,历时3天,击溃了敌军。9月13日,红三军兵分两路,向谯家铺集结,准备打击黔军柏辉章部,柏辉章部当晚到达谯家铺,14日深夜,红三军展开攻击,最后,击溃敌军一个营,缴获了6匹马驼着的枪支弹药,活捉了柏辉章的参谋长和司务长,谯家铺反击战取得胜利。谯家铺反击战的胜利,进一步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为打破敌人的“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三)红三军与敌两战木黄,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

木黄是印江县一个镇,与松桃、江口、秀山县接壤,地理位置在军事上颇为重要。1934年8月22日,红三军九师一部前往木黄筹集给养。23日,到达茶坝。之前,黔军廖怀忠师副师长黎刚率一个团于22日到达木黄,得知红军也到达木黄后,黎刚仗着所部人多武器好的优势,想趁机袭击红军。24日,红军采用“诱敌深入”战术,佯败一场,当晚,木黄豪绅为黎刚大摆筵席,以示庆贺,当黎刚所部麻痹大意后,红军趁着月色,返回茶坝,25日拂晓,红九师与黔东纵队兵分三路,夹击黎部。枪声一响,敌人从梦中惊醒,不明就里,抱头鼠窜。此战,击毙敌人20余人,俘获敌第三营营长,兵士100余人,木黄伪区长杨子江被擒获[4],这是第一次木黄交战。贵州军阀王家烈将黔东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亟欲除之而后快,9月,王家烈调集重兵,向黔东特区进犯。进攻特区的主力是黔军李成章部,9月上旬,杨昭卓旅进占特区重镇谯家铺、来安营、刀坝等地,姜兴尧部侵入枫香溪、张家湾一带。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特区党、政、军各部门全力投入到反“围剿”斗争中。红三军根据军事斗争形势采取了外线作战与“避实就虚”的作战方针。9月27日,红七师及黔东纵队进入木黄,但不慎被敌发现,李成章部以数倍兵力企图包围红军,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贺龙军长当机立断,命令黔东纵队和黔东、川黔边等独立团接替红七师主力坚守昔阳坝阵地,拖住敌人,贺龙则率红七师主力渡过木黄河,向敌侧翼岩口坪发起猛击,重创敌军,粉碎了王家烈企图围歼我军的阴谋。是为第二次木黄战斗。两战木黄,红三军越战越勇,黔军则暴露了战斗力低下的特点。1934年10月初,红六军团进入黔境,10月15日,红六军团一部李达率领的四十九团在沿河县的铅厂坝与红二军团回合了。“10月26日,二、六军团在贵州、四川交界的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大会”[5]。这次会师,进一步壮大了黔东根据地红军的实力。

(四)黔东独立师在特区开展的军事斗争

1934年10月28 日,红三军撤离了黔东革命根据地,转兵湘西,为了掩护红三军主力的战略需要,黔东独立师担负起了牵制敌人的重任。10月29日,独立师从南腰界出发,在黔东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活动,以吸引敌人注意力。11月初,在淇滩、沙子坡、小河场等地阻击川军和黔军分别从北面与西面的进攻。独立师和游击队以低劣装备英勇顽强抗击敌军,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的任务。之后,黔东独立师转移至梵净山,师部驻护国寺,各独立团分配了防守任务,独立师决定在梵净山与敌周旋。黔军纠集反动民团向梵净山疯狂进攻,独立师遭受了一些损失。11月23日,黔军李成章部2个团和印江民团2000人,分三路向独立师发起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黔东特委决定让独立师突围,去湘西追寻红三军主力。

三、小结

红三军和黔东独立师转移以后,黔东各族人民在游击队的领导下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地方军阀和各地恶霸返回根据地后,实行了残酷的“清乡”镇压。叫嚣“一人当红军,全家都诛灭”、“房屋烧光,人畜过刀”等血腥政策,大批红军伤病员、苏维埃干部、支红人员等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但是英勇的黔东人民没有被敌人的白色恐怖所吓到,他们怀念红军,支持红军,期盼红军主力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解救在苦难中苦苦挣扎的百姓。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长征路上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根据地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他却是在贵州高原上树立的一面旗帜,他象一盏指路的明灯,引导着黔东人民奔向新生。

[1]蒋国维,蒋永康.红二、六军团在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38.

[2]申振东,徐静.追寻红军在贵州的足迹[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51,53.

[3]中共铜仁地委党史研究室.黔东革命根据地史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47.

[4]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办公室.红军在印江(内部资料)[M].印江: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70.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红二方面军(卷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343.

猜你喜欢

红三军黔东印江
明清时期黔东手工纸技术的传播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飞将军”黄公略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红二、六军团转战渝东南
黔东明珠放光彩
《贺龙黔东情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