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闽台粘氏的源流、分播及其族亲交往

2017-01-27李照斌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族谱闽台晋江

李照斌

试论闽台粘氏的源流、分播及其族亲交往

李照斌

闽台粘氏是稀有姓氏,始自金源,复姓完颜氏,奉完颜宗翰为一世祖,奉博温察尔为入闽肇基祖。粘氏元末入闽,至清代分播台湾,是闽台族姓血脉相连的典型代表。两百多年来,闽台粘氏族人跨越海峡,寻根谒祖、编修宗谱、往来热络,彰显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法缘久、商缘广、文缘同的内在联系。结合馆藏闽台粘氏族谱及相关历史典籍、地方文献,对粘氏姓源、入闽播迁、渡海迁台及宗亲交流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兼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粘氏 源流 分播 交往

福建粘氏和台湾粘氏肇源于金,同是东北女真族的后裔。他们一脉相承,具有相同血缘,祭祀共同祖先。在族群的繁衍过程中,粘氏族人经过几次重大迁移。金元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不断迁移,至元末粘氏先祖博温察尔为躲避战乱自山西迁至东南一隅的福建泉州。迨至清代则从经济因素考虑,又有部分粘氏族人渡海迁居台湾,传衍至今,人数已达万余众,远远超过福建粘氏人口数量。两百多年来,闽台粘氏族人跨越海峡,寻根谒祖、编修宗谱、往来热络,彰显了闽台地缘近、血缘亲、法缘久、商缘广、文缘同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闽台粘氏族谱及相关史料,借以研究和了解闽台粘氏的源流世系、入闽居台后的发展演变以及两岸族亲的交流交往和文化传承。

一、闽台粘氏源流

粘氏源自女真。女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曾生活于松花江、黑龙江、长白山及沿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一带。《金史·世纪》载:“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即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①《金史·本纪第一·世纪》,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闽台粘氏,本复姓“完颜”,奉完颜宗翰为始祖,与建立金朝的完颜阿骨打系出同门,在乌古遒(景祖,亦作乌骨道)以前为共祖,其先后分支。完颜宗翰,是金景祖乌古遒的曾长孙,金韩国公劾者的长孙,国相撒改的长子,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长侄,金初女真族完颜氏中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谋略家,大金国文武双全的开国元勋,在《金史·列传十二》有记载。同时,在《浔江粘氏族谱》中“浔江粘氏家谱世系纪略”亦有详细记载:

宗翰(1080-1137),本命粘没喝,汉语讹为粘罕,姓完颜,为国相撒改之长子,后因宗室浩大,子孙即以祖所名为氏,是为粘氏一世祖。宗翰公秉性刚直,胆略过人,年十七,军中服其勇,佐金太祖征伐辽国,经略夏国,屡建奇功。太祖常谓之曰:“汝计议多合朕意,宗室中虽有长于汝者,若谋元帅,无以易汝”,亲酌酒饮之,解御衣衣之。太宗即位,尤见亲任,领左副元帅伐宋,历经战伐,俱获全胜,封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赐铁券,赏资甚厚,太宗久虚储位未立意,宗翰委曲调护,极力赞成,以定熙宗之位。熙宗即位,拜太保尚书令领三省事,封晋国王。天会十四年死,年五十八。追封周宋国王。正隆二年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间改赠秦王,谥桓忠,配享太祖庙廷。史称宗翰内能谋国,外能谋敌,有古名将之风焉。子二人:真珠、割韩奴。①引自《浔江粘氏族谱》复印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

其中,《金史》卷74《列传十二》与《浔江粘氏族谱·浔江粘氏家谱世系纪略》对完颜宗翰后嗣记载不尽相同,《金史》中“孙秉德、斜哥。秉德别传”,而族谱则明确记有“子二人:真珠、割韩奴”。关于这一点,张泰湘、张弢在《关于粘氏家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此问题笔者仅提出,不在此文展开论述。

“姓”是用以明自身所由出,非不得已,都不会轻言改姓。粘氏祖先之所以将女真贵族之“完颜”复姓改为“粘”姓,自当有其考量。目前,有关闽台粘氏的由来,说法不一:

一是为族谱所述。公元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弑杀熙宗夺位自立为王。因完颜亮残暴肆虐,杀戮宗室,为避夺权猜疑的纠葛,二世祖完颜真珠及其弟割韩奴共同商议,决定以父粘没喝的名冠为姓,即改宗族复姓完颜为粘,表明无争夺皇位之意,后裔孙均以粘为姓。这一说法,为笔者目前所见闽台两地粘氏族谱的共同表述,也为闽台两地粘氏族亲共同认可。

二是将“粘”姓由来解释为“适应”。朱则奎《姓氏简介》将“粘”姓由来解释为“适应”,归于“他族系定居中土,逐渐汉化,为适应环境,多改汉姓,……粘罕改为粘”。②朱则奎:《姓氏简介》,台北:编者发行,三民书局经销,1991年,第7页。

三是为金亡改姓。“始祖粘没喝,亦译粘罕,金宗室也(俘徽钦二帝北去的就是他)。六传至粘合重山,金亡后,改事元为显官,元史有传,其子孙遂以先祖之名为姓。”③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66页。

有关粘氏由来还有其他说法,限于篇幅,亦不再赘述。不过,从完颜姓到粘姓,似可视为女真权贵汉化与平民化的历程。

二、粘氏入闽分播

随着金朝政权的发展,宗翰的后裔不断南迁,亦即由东北进入华北,再进而南迁。粘氏宗族进入福建则始于第八世的博温察尔。博温察尔是元朝魏国公粘氏七世祖南合之子。有关南合的记载,《元史·列传三十三》有传,附于粘合重山之后,记有:

(太宗)十年,诏其子江淮安抚使南合,嗣行军前中书省事……中统元年,两迁宣抚使。明年,授中书右丞、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事。三年,迁秦蜀五路四川行中书省事。……明年,授中书平章政事。四年,病卒。封魏国公,谥宣昭。子博温察尔,知河中府。①《元史》卷146《列传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306页。

关于博温察尔史书记载不多,由粘南合传中得知“知河中府”。在粘氏族谱虽有记载,亦是不太详细,既没有其生卒年月,也没入闽具体时间。现援引两例族谱的记录。

《浔江粘氏族谱》中“浔江粘氏家乘·纪略世系”记载:

博温察儿(尔),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旧谱遭倭乱散失,政绩事迹莫考,闻之故老,谓公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晋江永宁杨丹,公殁,遂葬于本山。②引自《浔江粘氏族谱》复印件,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浔海粘氏家谱》已有记载且相对较为详细:

稽诸史,当时故老称察儿(尔)公由海岛至永宁登岸,驻郊,遂卜居扬丹。永宁与浔美皆属滨界波涛,故子寿子禄后居浔美场,派赘陈坑、山柄,而扬丹庐墓独在。故迄今乡人称为“番人墓”,且呼吾姓“粘”而讹为“念”氏者,以粘不载姓氏之传,又系元之衣冠故也。由此观之,察儿公坟在扬丹,而妣分葬南安垵,则扬丹近处尚有一坟,当时故老称察儿(尔)公父子。葬所不甚相远,明是子寿公妣之坟矣。③引自《浔海粘氏家谱》复印件,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博温察尔坟墓至今尚存,在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村(石狮市原属晋江,1987年从晋江市析出)。粘氏族谱中的“浔江”“浔海”,即现在的晋江衙口村,是粘氏入闽肇基地。博温察尔是福建、台湾粘氏的共同始祖。

至于博温察尔入闽具体时间,据现有资料尚无法考证,据推测应为元朝末年。依据主要有四:一是从粘博温察尔为河中知府的时间来看,是在元兵攻下河中府之后,即金正大八年(1231)之后。《金史》和《元史》都有河中府被围攻的记载。《金史》卷17《本纪第十七》记载:“十二月己未,葬明惠皇后。河中府破……”④《金史》卷17《本纪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54页。这与在《元史·太宗本纪》记载窝阔台攻陷河中府的时间相同,即“冬十月乙(酉)〔卯〕,帝围河中。十二月己未,拔之”。⑤《元史》卷2《本纪》第2《太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页。再加上,博温察尔系粘氏第八世,前面已有第六世粘合重山和第七世粘南合都在元朝任职,根据代际间隔和年龄推算,博温察尔任职“河中知府”的时间差不多应在元早中期了。二是从粘博温察尔的姓名特征上看,与元代蒙古人的名字颇为相似。三是博温察尔次子子禄,其遗像乃“系元之衣冠”。四是从族谱中记载“公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

同时,由史料可知,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这种社会动荡局面,必然促使人民尤其权贵达人纷纷躲避乱局。此时,博温察尔带领家人及族亲先迁居“江南”,再从“江南”“浮海”南迁至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的晋江永宁一带,亦是合情合理。

据《浔江粘氏家谱》记载,八世祖博温察尔有三个儿子,即长子粘子寿、次子粘子禄、三子粘子正。其中,子寿、子禄二子均传有后代,并为泉州、晋江、南安各地粘氏分居启祖,而子正事迹不详,“或谓绝,或谓外出”。根据族谱记载摘录部分粘氏后裔分播情况:

九世粘子寿公,粘博温察儿(尔)公长子。子二人:长子粘义奴分居晋江陈坑,次子粘凤奴住居晋江衙口乡,即为浔美诸派之祖。

九世粘子禄公,博温察儿公次子。官评事郎,姚慈顺孺人鲍氏,墓在田头村,生子保遂,即为泉城诸派之祖。

十二世细公(1439-1504)添奇公次子。字尚钦,号素斋公,明赠官监察御史,生子四人。子:炯、辉、灿、耀四人,女一,俱周出。是为泉州郡城肇基之祖。

十二世赫公,字邦允,号逸斋。克定公子也。……生子三人,分三房。至今子孙猶在浔美、竿柄、许婆庄,及南安浯坑蕃衍住居,皆公一支之派也。①参见《浔江粘氏家谱》复印件,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

明代中叶以来,由于倭患等原因,另有部分粘姓族人或迁泉城、南安,或迁到福州、厦门、三明、漳浦,或迁台湾地区,或迁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尤以台湾最多。

入闽粘氏族人在福建迁徙的范围并不大,基本上以晋江衙口为圆心向四周分播,而且保持着聚族而居的习惯,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多分布于晋江、南安及泉州城区。黄英湖先生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在《粘姓:河山衍庆 恒忠呈祥》一文中,对福建各地的粘姓人口分布情况有详细统计:晋江市有900余人,其中晋江龙湖镇衙口村是福建粘氏的开基发源地,全村粘姓46户,250多人,又有该镇粘厝埔超过500人;南安市有1100多人,其中南安霞美镇梧坑村的粘姓人口泉州最多,多达1000多人;泉州市区500多人;石狮市有40多人;另外,在福州、厦门、三明、漳浦等地也有100多人,全省总计有2640人。②参见蔡干豪主编:《闽台百家姓》,福州:海风出版社,2011年,第768页。虽然这一数据不是当前最新统计结果,但考虑到粘氏族人的人口基数不大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人口总数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三、粘氏迁徙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第二年便开放海禁,福建民众迁台者众多,出现了“流民归着如市”“内地入籍者众”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福建人稠地狭,耕地不足,在人口与土地的压力下,在海禁取消后,纷纷渡台闯荡,寻求新的生活家园。清初,福建人口快速增加,特别是雍正至乾隆、嘉庆年间。雍正二年(1724)福建人口数为1,429,203人,乾隆十四年(1749)暴增至7,620,429人,五十一年(1786)再跳升为12,809,000人;迨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已达16,067,000人。③陈景盛著:《福建历代人口论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108页。另一方面当时台湾虽有所开发,但主要局限在府城(今台南)为中心的一带,还有很多地方尚未开发。再加上台湾为海岛,富鱼盐之利,海运便利,商机广布,田土肥美,自然吸引贫困或具冒险性格的民众迁移前来。正是在这种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下,台湾成为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过剩人口的出路之一,尤其是闽南的漳、泉二州,因为距台近,就近渡台者多,而成为台湾早期移民的主力。

在这为数众多的移民者中,也包括福建粘氏族人。早在明朝末年,粘姓便有人闯荡台湾。根据收录于《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的《浔海粘氏秉珂公派私谱》记载,第十五世、尔五三子“三昂居台湾”。①庄为玑、王连茂:《闽台族谱资料汇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 页。明代就此一例,族谱世系中既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也缺乏相关资料佐证,有待查考。清初康熙年间开始,部分原居于泉郡的粘氏族人浮海渡台,当时,晋江衙口人施琅将军率水师攻克台湾,就有一些粘姓子弟随军前往。此外,台湾统一后,个别有功名的粘氏族人被派到台湾任职。从乾隆年间开始,粘氏便有较多的族人前往台湾守土、开发垦殖、经营,以乾隆末年最多。他们或兄弟同行,或携妻带子举家渡台。这与历史上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陆移民台湾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乾隆末年、嘉庆年间是大陆民众迁台高峰是一致的。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即开放鹿港与蚶江对渡。乾隆四十八年(1783),闽浙总督富勒浑奏请开放蚶江港口,并将台湾理番同知移往鹿港,以便人民渡台;乾隆五十一年(1786),鹿港与蚶江对渡正式开放。这也给粘氏族人迁台提供了最为便捷的路线,因为东南沿海移民“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拓垦,就航行路线长短言,泉州与鹿港的距离最近”②施添福:《鹿港镇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镇公所,2000年,第115页。。自晋江经由鹿港上岸,进入台湾,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形势;上岸后的迁移与定居,则是主观考量后的选择,晋江滨海气候、环境条件相近的彰化福兴地区则被选为粘氏的落脚安身之所。

在泉州、台湾的粘氏族谱中有众多关于粘氏族人向台湾迁徙的记录。

《浔海粘氏家谱·秉珂公派下私谱》中的记载:

延璋,派居台湾。

德路,字汝陆,号平庄,祖逊四子。生乾隆癸未,卒乾隆戊申,年二十六,殁于台,遂葬焉。

德江,字汝山,号笃河,祖逊六子,生乾隆庚寅,卒嘉庆乙亥,年四十六,葬在小摆水。妣氏讳林娘,号顺懿。生乾隆壬寅,卒嘉庆丁丑,年三十六,殁于台鹿仔港,遂葬焉,嗣男一:奕山。

奕祥,德亨公之子也。生乾隆十五年庚午九月念四日巳时,卒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三月初九日辰时。葬在台湾。娶许氏。

奕素,德建公长子也。生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十月廿五日辰时,卒嘉庆七年壬戌三月初九日午时,卒于台湾。

奕蔌,号质源,德豹长子。……久游台地,百计营谋。……遂于邸处娶某氏,生子名虎,厥后妻子相继而殁于台。……公生乾隆癸丑,卒同治戊辰,葬本山看山寮口。

世牵,字汝连,号舜绵,德政四子。生乾隆戊寅,卒嘉庆丙辰,年三十九,殁于台之竹堑,遂葬焉。

世连,奕仲长子,生乾隆癸卯,卒在台。承继孙芳班。

世磨,奕仲四子,生嘉庆乙丑,卒在台湾。

粘世本,乾隆年间与粘世约往台湾经商,嘉庆元年死于台湾竹堑,葬于当地。③引自《浔海粘氏秉珂公派私谱》复印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

《南浔粘氏皆山家谱》中的记载:

思按,字子,号学骥,一名德光,文燧公次子也。生雍正辛亥年十二月初五日亥时,卒乾隆乙亥年九月初二日辰时,往台湾罗汉门汛,正寝聘梁氏主内,妣刘氏生卒失纪。

传江,字宗于,号汇川,一名海舍,同知五品衔,累封修职郎。世水公长子也。……因父老且冢,子当佐家政,弃学就商。……无如为甲第祖祠事侮于势豪,挈眷渡台湾,九年设教于三板桥乡,讲善学于艋舺街,化及乡人能知礼让。时法夷人寇台湾,公参赞戎行,有劳功绩,即由军功保举同知衔。

冠文,字巽音,一名金凤,号伯山,增共生,传江公长子也。公生于咸丰戈戊子四月十七日寅时。……因甲第祖祠事侮于势豪,随父挈眷渡台施帐设教,弟子弥众。浚九年,父移眷归泉,公仍台湾设教。……曾任台北淡水县幕宾。迨乙未年台湾割与日本,公即图归。奈因家计清贫,谋供菽水不得以,再偕诸友渡台,幸而得有机会任《新报社》。……奈天不假年,竟于光绪甲辰年正月初七日辰时病卒于台,年四十七。……文在台办理丧事,当其时台友门生等送葬以数百计,是其忠厚可知。①引自《南浔粘氏皆山家谱》复印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

台湾《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中的记载:

乾隆五十三年,德字辈粘尚,四十一岁,偕妻欧氏并带五子,合家七口渡台经商,顺请祖居地镇宅之神,丁府千岁为渡台开庄保护神,从衙口移居彰化县福兴乡建立粘厝庄,即今顶粘村,为开基始祖,至今传九代。

乾隆五十五年,第二十二世德字辈粘粤(妻庄氏京早故,再娶张氏罔,时廿三岁)与其弟粘恩(妻周氏凉,时廿一岁),粘×(三弟渡台后逝世,名不详),背带祖父母及父母木主两座,由今龙湖镇粘厝埔迁入台湾,于彰化县福兴乡建立粘厝庄,今厦粘村,为开基始祖。

二十二世粘万顿时渡台的人物之一,据其后世子孙抄录神主牌发现,渡台者应是万顿之子粘才秉。

第二十五世粘干于咸丰四年(1854),独自渡台谋生,时年28岁,先到鹿港,旋移居福兴。②引自《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复印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

由上可看出,住居晋江的粘氏族人迁台以乾隆末年为多,就世系言,则以二十二世为多。同时,粘氏族人在移居台湾的过程中,奉粘尚、粘粤、粘恩被为粘氏渡台开基祖,聚族而居在彰化福兴乡,并以姓氏作为村落名称,即“粘厝”。这在道光年间《彰化县志》中亦首先出现了“粘厝庄”的记载。冠姓村落“粘厝”的出现,反映彰化的福兴地区成为粘氏宗族最大的聚居地。这种“同族的人在同一环境中长大,是彼此互助与共同防御外敌最自然、最直接的社会凝聚单位”。③陈绍馨:《台湾的家庭、世系与聚落形态》,载《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466页。同时,“这种(冠姓)地名是同族部落一度存在的证据,而同族部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相当重要的类型。”④陈绍馨:《台湾的社会变迁》,载《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497页。这也说明粘氏族人在福兴乡的拓殖已具有一定规模,由于人口繁衍增多,后“粘厝村”又发展分为“顶粘”村和“厦粘”村,每村都有三千多人,并向鹿港及台中、台北、高雄、屏东、花莲、台东、南投、嘉义、台南、基隆等全台各县跨越迁移。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粘氏人口有近万人。

四、闽台粘氏族亲交往

“木有本,水有源”。闽台粘姓宗亲非常重视自己的祖源,编修宗谱、谒祖寻根、造福桑梓,使两岸粘氏族亲交流互动频繁。

编修宗谱。粘氏入闽后,其子孙后裔受闽南汉文化影响,从明朝中期以后为了追源溯流,缅怀祖先,开始着手编纂族谱,借此形成宗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粘氏宗谱始修于明嘉靖年间,由十三世粘灿修纂《浔江粘氏族谱》,后因故遗失部分。明隆庆二年(1568),十五世粘钟德,将遗失的部分补全。清顺治八年(1651),十六世粘本盛访北方武邑、邢台、临汾、洪洞五世以上诸同宗,合修成全册。康熙四年(1665),粘本盛的儿子粘士麟又“辑修武邑世系”,合一册,基本完成了粘氏族谱的蓝本。因兵灾前谱多毁,康熙年间,十九世定候公与族中叔侄兄弟多人共相修谱。至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世诚斋公,举族合修,《浔江粘氏族谱》终于告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修有《浔海粘氏秉珂公派》军族谱抄本。1933年,二十五世衙口粘传仁、粘传北主持续修族谱,从一世祖至二十六世“芳”字合成一册族谱。

而台湾粘氏自二十二世渡台住居彰化福兴乡顶、厦粘村,至20世纪初台湾粘氏人口已逾万众;由于没有族谱,各自谋生,散居台湾各地,由亲而疏,如一盘散沙,后着意到晋江寻根求谱。1923年,台湾鹿港天后宫到福建湄洲进香,二十六世粘芳模不辞辛苦,特地至祖地衙口拜祠,又赶往永宁杨丹谒祖墓,并托付传仁抄录族谱。十年努力,传仁将抄录《浔江粘氏敦业公派下家谱》传回台湾,使台湾各支系自编的家谱得以承接大族谱,《粘氏源流渡台开基祖族谱》的撰写也得以功成。二十六世粘芳模到福建晋江寻根求谱的感人肺腑之举,曾在《参考消息》1978年12月5日报道。

谒祖寻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阻隔,每逢春冬祭日,台湾粘氏族人隔海向西遥祭祖宗。1974年在厦粘村自建“粘氏宗祠(桓忠堂)”。1988年5月至8月台湾粘氏宗亲会长粘火营两次组团18人到晋江衙口谒祖认亲,同叙族谊、宗亲和乡亲,商谈修复宗祠以及位于永宁杨丹的八世祖粘博温察尔坟茔事宜。1989年台湾宗亲粘诸省3人捐资1万元,永宁杨丹入闽始祖坟修复。1993年,粘火营不顾年迈体弱,第三次率台湾到衙口商议修建衙口“粘氏大宗祠”,并逐一拜望浯坑、粘厝埔、泉州、山柄等处的族亲。粘火营先后共计23次往返闽台之间。1995年农历二月宗祠重建落成并命名“闽台粘氏大宗祠”,台湾宗亲粘明隆、粘合兴率两个团135人回衙口祖地参加庆典。后来,闽台粘氏在寻根中发现自己的族源之根在金上京,即金源故地阿城,闽台粘氏大宗祠理事会、台湾粘氏宗亲会、晋江粘氏宗亲会等多次组团参加“金源文化节”,拜谒金太祖陵、完颜宗翰家族墓地。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铭先生曾于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先后四次组织台湾粘姓宗亲参加“金源文化节”,为金源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闽台大宗祠理事会、晋江粘氏宗亲会也先后多次组织泉州、晋江、南安粘姓宗亲赴阿城拜谒金太祖陵、完颜宗翰墓地家族,积极参与金源文化的弘扬和探究。

造福桑梓。除了在族亲方面合作外,两地粘氏宗亲开始合办企业,协助福建粘氏宗亲发展经济,把粘氏的宗族文化、祖地文化与东北地区的金源文化紧密结合起来。2004年,粘铭先生率台东、彰化等地的台湾粘氏宗亲32人回到衙口祭祖,并成立闽台粘氏大宗祠理事会和基金会。2005年,粘铭先生出资捐建位于阿城的金上京博物馆前的粘氏广场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粘氏一世祖粘罕(完颜宗翰)骑马铜像,更于博物馆内捐建粘氏后裔厅。

200多年来,以永宁博温察尔墓、衙口宗祠、粘氏族谱三大宗族维系标志,将闽、台及各地粘氏的宗族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闽台两地的粘氏宗亲相互牵挂,情缘深长,共同谱写出许多令人感动的篇章。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完颜粘氏的起源、发展、播迁、发展历程以及两岸粘氏宗亲共同寻根、访源、谒祖,同叙族谊、亲情、乡情场景,2013年11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粘姓大宗祠、台湾粘姓宗亲会在台湾彰化福兴乡共同举办了“闽台粘氏历史文化巡展”;2015年6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闽台粘氏大宗祠理事会又在金代故都阿城联合举办了“闽台粘姓历史文化巡回展”,两岸粘氏族人欢聚一堂,共同追念祖先创业历史,畅谈未来团结发展宏图,引起普遍关注与良好反响。在交流中,一位台湾粘氏乡亲用风筝来比喻他们与大陆祖国的关系。她说,“宗亲每一次交往,必将使这条风筝线更加坚韧牢固。”

综上,姓氏和宗族虽然繁杂,但福建和台湾作为中原汉族移民南迁而先后相沿形成的移民社会,有着因袭关系与共同的地方特色,而闽台粘姓就是其中典型代表。笔者以闽台粘氏族谱为线索,配合查阅有关历史典籍、地方文献,厘出了粘氏源流世系,再现了粘氏族人入闽迁台的历史轨迹,清晰地梳理出了闽台女真后裔完颜粘氏的流衍情况。同时,因受闽南汉人文化的影响,粘氏族人极为重视族谱的编修。反过来,族谱对闽台粘氏族人的意义也非同一般,不仅体现了福建移民对开发台湾的贡献,而且彰显了闽台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关系。正如《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序言中说:“编纂渡台族谱目的之一,便于日后回大陆福建祖地接根。”因为“血统是最有力的证据是族谱,在台湾每一个家族谱,都记载这一个家庭从中原因历代的变故迁徙南移等史实”①引自《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复印件,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简单朴素的一句话,饱含着对先人故土的深情,见证着两岸粘氏同根的血脉情缘,续写着两岸粘氏宗亲的骨肉亲情,也必将会推动两岸的互助与合作。敬宗尊祖作为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共同血脉和精神,已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谁也拆不开,谁也割不断。

责任编辑:赵 欣

G129

A

2096-434X(2017)02-0042-08

李照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闽台文化、民俗文化;福建,泉州,362000。

猜你喜欢

族谱闽台晋江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闽台传统民居习俗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
晋江奇迹,其他老区也要做到、也能做到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