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全民阅读路径深化与拓展

2017-01-27潘文年董丹钰

中国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电子书国民纸质

□文│潘文年 董丹钰

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首次共同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全民阅读的影响也日趋扩大,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4月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45.7%,较2014年的55.1%下降了9.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34.6%,较2014年的40.3%下降了5.7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ad(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综合各媒介,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的78.6%上升了1.0个百分点,包括综合阅读率、图书阅读率、数字阅读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率均全面上升。[1]这表明国民阅读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包括手机阅读、移动阅读、社交阅读在内的数字化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正成为国民阅读的新趋势、新潮流,国民阅读的方式和路径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已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是,笔者认为,数字化背景下国民阅读的路径仍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深度开发与拓展,以更好地推动国民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全面发展,提高国民阅读率。

一、无声阅读→有声阅读:扩大阅读群体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一般是个体运用视觉对纸质出版物(图书、报纸、期刊等)进行的一种无声阅读,读者无法运用听觉“听”到书的内容。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有声读物的研发,使人类的阅读由无声阅读进入有声阅读时代,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使一些特殊群体也加入到阅读的行列,进而扩大了全民阅读范围。

1.有声阅读弥补了阅读缺陷

有声阅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现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有声读物的内容有待丰富、充实与提升,常见的有声阅读软件即听书软件有“懒人听书”“氧气听书”等。有声阅读的产生给盲人、老年人带来了阅读的福音,弥补了他们生理上的阅读缺陷。就盲人来说,尽管可以通过触摸盲文来获取信息,但盲文的学习和普及仍然存在问题,尤其在读音、分词连写、词义上,不管是盲生学习,还是老师教学,都成为首要难点。而“听书”则另辟蹊径,直接将学习渠道简单化,戴上耳机就能与知识内容同步接轨,直接用耳朵听出书的内容,极大地弥补了盲人阅读的生理缺陷。就老人来说,“听书”同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方便,老人不再仅依赖于老花眼镜,因视力下降而减少的阅读乐趣在听力和有声阅读上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而有声读物与戏曲艺术联系紧密,对于爱好曲艺的老人来说则又具吸引力。

2.方言朗读提供了新型阅读工具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听书软件、电子书中都附有多种类型的“方言朗读”功能,其中包括四川话、广东话、东北话、湖南话等,但方言朗读的内容亟待针对特殊的读者群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这种方言朗读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工具,对普通话普及率较低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通过地域性的方言,书本中的知识内容转嫁为相应的语音信息输入到头脑中,由于与生活用语相类似,很快就会被当地人所理解和接受。例如河南方言,相较于普通话仍有一定区别,它大部分属于中原官话区,儿化音很重,几乎每一句话里都存在儿化,同时“中”字的使用十分频繁。因此,当用河南话朗读文章信息时,听到“挨黑前儿”“拿捏人”“瓦块儿云”“赶明儿”“中”等熟悉的文字时,当地人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就会大大加快,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部分人的阅读兴趣。这样一来,不仅读者范围扩大了,还能够丰富这部分读者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书籍阅读率。

二、静态阅读→动态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静态的阅读模式,阅读者无法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相应的声音与色彩的跳动。声、影、像兼具的新出版形式的开发能够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有利于全民阅读的持续、长远发展。

1.多元素互融的新式书籍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力比不上成年人,满眼全是文字的书籍很难在他们面前站稳脚跟,即使其中穿插一些图片,有时也难以博得他们的青睐。声、影、像多元素互融的新式书籍突破了传统性质的文图传播,以二维码为渠道,加入声音、视频等其他形式,赋予了阅读不一样的定义。比如《你没有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一书,其每一章节都有二维码,如果读者扫描序言的二维码,即可进入美丽的大海沙滩,阅读诗歌,浏览视频,聆听动人的音乐,感受多媒体的阅读体验。[2]这样一来,信息内容就通过更具有冲击力的视听觉效应传达到孩子们的脑海中,满足了他们的阅读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2. 生动灵活的阅读界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Mee Genius(有声图书库)和 Look Tracker(看看跟踪器)研究显示,如果只是拿着书本给儿童念故事,只有9%的儿童会将注意力放在文字上,但若搭配电子书预先录好的故事朗读,再搭配念到每个段落、句子时,文字会出现颜色改变等提示功能,则能很好地帮助儿童将文字与语音联系起来。[3]这样,孩子不仅能够明白故事的情节主旨,还能对字词有一定的感性积累,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毫无疑问,这种生动灵活的阅读界面能使孩子的目光聚焦,激发孩子的联想与思维,在培养孩子兴趣和阅读能力、挖掘孩子阅读潜力提升阅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纸媒阅读→手机阅读:快节奏生活中便捷的阅读、分享与交流

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达64.0%,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通过手机上网比例高于通过电脑上网比例。[4]这表明,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数字化时代的新型阅读方式由于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被人们逐渐接受并呈现扩大趋势,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全面阅读推广中不容忽视的一种阅读模式。

1.随身携带、随时阅读

4G网络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使手机作为数字化的阅读终端在年轻一代中迅速流行起来。智能手机小巧的外形和庞大的信息检索功能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与传统图书携带不方便、体积相对较大相比,智能手机不失为数字化时代人们阅读工具的进步。它能够使人们对碎片化的时间加以集合利用,无论是地铁候车还是乘车,只要有些许的时间都可以看上一会儿,获取适时的时代信息。

2.微阅读内容丰富,信息传播快捷

除移动互联网便捷的网络阅读外,手机阅读的两个微阅读平台——微信、微博近年来备受青睐。微博信息丰富且流动速度极快,热搜榜几乎每隔10分钟就更新一次。微博内容篇幅短小精悍,读起来毫不费力,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都有自己的微博平台,内容少而精,更替频率快,这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不啻为一个很好的阅读选择。尽管有人质疑这种快餐式阅读难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但是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森所言,“‘多’会带来本质的不同”。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5]

微信的实效性虽然没有微博那么强,但是一些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却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不亚于一张报纸中的精华部分。《罗辑思维》《为你读诗》《澎湃新闻》等微信公众号均有一定代表性,其能量和影响不容小觑。[6]同时,读者对于微信公众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关注”或“取消”十分便利。因此,在无形中读者就自行过滤掉了大量垃圾信息,形成了适合个人的阅读兴趣点,也形成了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习惯。

3.分享交流便利

实时分享是手机微阅读的一大优势。不管是想转发给别人共勉,还是想给大家推荐好文章,微信、微博都提供了一个十分简单的“转发”“分享”平台,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朋友圈中与大家共享,实现共鸣。这种依赖口碑推荐的扩散方式,扩大了文章的影响力,挖掘了更多相同阅读兴趣的隐藏读者。同时,每篇文章的下方还设置了评论功能,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这样就在无形中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在畅所欲言中学习,在互动中弥补不足。

四、纸质书阅读→电子书阅读:廉价易得,易于渗透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与电子书合计阅读量是7.84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是3.26本,占比41.6%。这说明电子书阅读在我国国民阅读中已经占据了较大比重,不啻为数字化时代拓展国民阅读渠道的又一重要途径。

1.网络链接的产生摆脱了购书难的困境

过去,偏远地区或海外读者常常因信息不畅和交通不便而为看什么书刊、怎么得到书刊发愁。有了互联网和电子书刊之后,这些问题随之得以缓解:通过网络搜索寻求感兴趣的读物,点击链接即可在线阅读。[7]阅读时还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翻页模式,“仿真”类型的翻页与传统纸质书的阅读十分类似。同时,字体大小、背景颜色等都能进行调整,还可以添加书边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电子书的阅读设计已经大幅度向纸质书靠拢,除了难以感受到摩擦纸张的触感和书香味外,它基本与真正的纸书没有太大差别。因此,毫无疑问,易得的电子书为“购书荒、买书难”的读者捎来了一个好消息。

2.低价性缓和了读者的购书压力,有利于在读者中渗透,提高全民阅读率

低价、部分免费是电子书的一大特点。像咪咕阅读用户只需发一条短信、支付几元钱,就可下载一部电子书;网易云阅读的用户可以以其每日登陆、阅读时长、发表评论等参与性兑换积分和红包,用于购买阅读产品。[8]这样一来,读者在购书阅读上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虽然一般的平装书价格不高,但是对大部分几乎没有收入的学生、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读者来说,购书时的经济压力依旧存在,而电子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低廉的购书平台,让他们花一样的钱就可以享受到多本书籍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从而推动了图书在读者中的渗透,提高了全民阅读率。同时,这些读者电子书阅读数量的增加也可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思想水准和文化修养。

五、单媒体阅读→全媒体阅读:为阅读提供更多的渠道选择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是一种单媒体阅读。深受纸质书影响的老一辈读者钟情于传统书籍翻动时特有的沙沙声、油墨的香味和奇妙的触感,他们可能很难接受只能隔着冷冷的屏幕阅读的数字图书产品。年轻一代的读者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是数字产品的钟爱者、弄潮儿,手机、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都是阅读时的帮手,他们更倾向于全媒体阅读。

全媒体阅读的前提是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以图书内容为基础,“包括传统的纸质书出版、光盘出版和新兴的新媒体出版形式,如手机出版、IPTV视频、有声读物等”,[9]实现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经营目标,实现读者的全媒体阅读,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体会和渠道选择。

1. 同一内容的不同媒体形态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要

全媒体出版改变了单一的图书出版形式,充分整合了各种媒体形态,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媒体接受形式,使读者总能够找到自己习惯使用的媒体阅读,[10]实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纸质书出版的“两手抓”,为具有不同阅读偏好的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选择,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像《非诚勿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就是全媒体出版下的产物,它们的推出均受到了各层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在为出版者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很好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激发了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热情。

2. 同一内容的同步出版消除了媒体传播的时间差

全媒体出版实现了数字内容与纸质图书的同步发布,任何内容经由网络和手机媒体出版的同时,其纸质版也同时呈现给读者。[11]这样一来,书籍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差问题,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媒体偏好问题等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快速获取相应的阅读内容。这种同步出版的形式不仅给现实读者提供了最快捷有效的阅读服务,带来阅读零等待的愉悦,还为大量的潜在读者提供了阅读与体验的多种选择,使他们由潜在的读者快速转变为现实的读者,从而扩大了读者队伍,提高了国民阅读率,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深入发展。

总之,数字化时代已全面降临并将不断以新的形式继续向前推进,进而对国民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和阅读偏好产生持久不断的影响。倡导与推动国民阅读不能忽视数字化浪潮的这种冲击和影响,我们需要在立足传统阅读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之力不断探索国民阅读的新方式、新路径,不断开拓国民阅读的新渠道,不断激发和培养国民阅读兴趣,提高国民阅读率。

猜你喜欢

电子书国民纸质
一直难忘
高地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谈谈电子书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