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

2017-01-26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7年19期
关键词:扁桃回收率色谱

黄晖,李丽,马乔,等

化学

表面活性剂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牛奶中的三聚氰胺

黄晖,李丽,马乔,等

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利用弱碱性介质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对三聚氰胺荧光强度的增敏作用,在pH=8.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CTMAB为增敏剂,测定三聚氰胺的线性范围为25~1000 μg/L,检出限量值为19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6%。按国标方法处理样品,采用本法测定,回收率偏高;利用自制固相萃取整体柱对牛奶样品进行处理后,实际样品检测获得满意结果。此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大量牛奶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快速初筛及检测。三聚氰胺(Melamine,M)对人和动物造成的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而现有检测方法均需使用大型仪器,且操作繁琐。三聚氰胺在非极性介质中荧光较弱,随着介质极性的提高,其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强,当它处于酸性介质中时,取代基-NH2会质子化为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甚至无荧光发生;而在弱碱性介质中,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具有增敏作用,2-丙烯酰胺-2-甲基-1-丙磺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固相萃取整体柱对三聚氰胺具有良好的富集分离作用,采用该整体柱对牛奶样品进行处理,实现了实际样品的准确检测。方法:(1)按国标法处理样品。(2)将国标法与自制固相萃取整体柱相结合处理样品。在离心管中准确移取1 mL牛奶样品,加入5 mL 1%三氯乙酸(pH=3.0),涡旋1 min,超声10 min,使蛋白质沉淀,以8000 r/min离心10 min,转移合并上清液,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得待净化液。将待净化液转移至自制固相萃取整体柱中,用TS2-60双重注射泵,以100 μL/min的流速流过整体柱,依次用水和甲醇洗涤,再用5%氨化甲醇洗脱,洗脱液于50℃下氩气吹干,残留物用水定容,涡旋混合1 min,过0.22 μm微孔滤膜后,供测定用。比较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DBS、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等表面活性剂对三聚氰胺荧光强度的增敏作用,发现表面活性剂CTMAB增敏效果较好。在pH=8.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M-CTMAB体系有2个激发峰,分别位于234和280 nm,最大激发波长为234 nm。在此波长激发下,三聚氰胺体系在345 nm处有一个荧光峰,以表面活性剂CTMAB增敏后,此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考察缓冲体系酸度和缓冲溶液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及离子强度、超声时间和放置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选取pH=8.0的Tris-HCl缓冲溶液1.2 mL、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0 mL、超声10 min后放置5 min,再进行测定。在优化条件下,测定三聚氰胺线性范围为25~1000 μg/L,检出限为19 μg/L。对500 μg/L的三聚氰胺标准溶液9次平行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奶样进行前处理,并进行测定,均未检出三聚氰胺。回收实验表明,按方法1处理样品,出现假阳性,本法(方法2)处理获得满意结果。

来源出版物:分析化学, 2010, 38(2): 249-252

入选年份:2014

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研究进展

李海娟,韩双,胡连哲,等

摘要:电化学发光又称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or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是指通过电化学方法引发的化学发光现象。因此,电化学发光分析法除了具有常规化学发光分析法所具有的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仪器简单等优点外,还具有许多由于引入电化学方法而带来的优点:如(1)由于发光是通过电化学激发的,便于调节发光的时间和空间;(2)采用电化学方法可以使用更加稳定的试剂、便于电化学可逆的物质的循环利用和便于实现需要极端不稳定的试剂参与的化学发光分析;(3)可以同时提供电流信号,便于发光机理研究等。常见的电化学发光试剂有9,10-二苯基蒽、光泽精、联吡啶钌、过氧化草酸酯、鲁米诺和量子点等。联吡啶钌不仅应用范围最广,而且只有它在水溶液中具有很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稳定性,可以被循环利用,特别有利于与各种分离技术联用和通过循环放大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因此近年来,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得到较快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分析、临床诊断、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及生物战争试剂等样品的检测和基础科学研究当中,成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和研究最为活跃的电化学发光体系之一。联吡啶钌ECL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扩展反应体系、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实际分析应用及反应机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综述对已发表的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成果加以归纳总结,介绍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常见机理,如湮灭机理、氧化还原机理和还原氧化机理,概述了主要电化学发光共反应物体系,如草酸、丙酮酸、过硫酸根、胺、抗坏血酸、羟基化合物、羟基羧酸、氧气和过氧化氢等,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间接检测方法、联用分离分析方法及联吡啶钌的固定化等,并尝试展望其今后的研究趋势,今后几年内联吡啶钌ECL研究可能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联吡啶钌ECL微流控芯片分析;(2)基于适配子的联吡啶钌ECL分析;(3)发光反应机理研究;(4)新的电化学发光共反应剂探索;(5)联吡啶钌ECL新应用;(6)高通量电化学发光分析等。

来源出版物:分析化学, 2009, 37(11): 1557-1565

入选年份:2014

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测定牛奶中128种农药残留

郑军红,庞国芳,范春林,等

摘要:目的:近年来,奶及奶制品作为营养丰富、接近完善的健康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牛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也备受各国的重视。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范围还停留在仅检测一类农药品种水平,对于同时测定不同种类农药的报道较少,可以同时测定牛奶中上百种农药残留的研究报道则更少。作者在对国内外同类研究技术进行深入比较后,建立了乙腈振荡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同时测定牛奶中128种农药残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方法:取10 mL牛奶于50 mL离心管中,加入20 mL乙腈、4 g硫酸镁和1 g氯化钠,于振荡器上剧烈振荡10 min,在4200 r/min条件下离心8 min,收集上清液于100 mL鸡心瓶中,残液用20 mL乙腈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二次提取液,并于40℃水浴旋转蒸发至约1 mL。用10 mL乙腈活化ENVITM-18固相萃取柱,然后将浓缩后的提取液转移至固相萃取柱中,用5 mL乙腈洗涤样品瓶,将洗涤液并入固相萃取柱中,重复此操作两次。收集流出液于100 mL鸡心瓶中,用10 mL乙腈洗脱固相萃取柱,与流出液合并,先在40℃水浴中旋转蒸发至约0.5 mL,再于45℃下用氮气吹干,加1 mL乙腈-水(体积比为3︰2)定容,超声溶解30 s,经0.2 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供LC-MS/MS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100 mm×2.1 mm,3.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流速为400 μL/min,梯度洗脱条件为0 min,1%B;3 min,30%B;6 min,40%B;9 min,40%B;15 min,60%B;19 min,99%B;23 min,99%B;23.01 min,1%B,进样量为10 μL。采用ESI(+)电离方式,雾化器压力为0.28 MPa;离子喷雾电压为4000 V;干燥器(N2)流速为10 L/min,温度为350℃;柱温为40℃。检测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扫描。结果:本文采取上述实验方法,确定使用振荡提取的方式,用乙腈振荡提取2次。选择用装填了2000 mg填料的C18柱进行净化。根据128种农药的电离性质,采用流动注射泵直接进样方式分别进行质谱条件优化。采用复合定性法进行定性,外标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测定。在本方法所确定的色谱、质谱条件下,对128种农药的线性范围进行了测定,128种农药的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不含农药残留的牛奶样品在2倍检出限和8倍检出限两个添加水平进行回收率实验。128种农药在0.14 μg/L~0.62 mg/L的添加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在60.4%~11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24.3%之间;在0.56 μg/L~2.48 mg/L的添加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在64.4%~11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24.1%之间。各种农药在确定的添加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高于0.99,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7~0.31 μg/L。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符合痕量分析的要求。结论:本文建立了一种乙腈提取、SPE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奶样品中128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该方法通用性强、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可用于牛奶中农药残留的日常检测。

入选年份:2014

平行五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全息整合法定量鉴定杞菊地黄丸的整体质量

孙国祥,吴波,毕开顺

摘要:目的:色谱指纹图谱法是评价中药质量的主要方法,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单波长检测无法充分反应中药的真实信息。而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三维空间指纹图谱法是评价中药质量的最理想方法,但是该方法涉及海量数据的复杂运算,还有待发展。近年来,根据主成分原理发展的多波长指纹图谱法在突出强调信息最大化的原则下,显著降低了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因此在中药分析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方法还没有用于杞菊地黄丸的质量控制,因此本文以杞菊地黄丸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五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全息整合法定量鉴定杞菊地黄丸的整体质量。方法:样品经溶解、提取、过滤和减压浓缩后,使用CenturySIL C18BDS色谱柱进行梯度分离,流动相A和B分别为含有0.2%磷酸的水溶液和乙腈溶液,流速为1 mL/min,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五个波长(203、228、265、280和326 nm)下进行检测,最后使用系统指纹定量法鉴定杞菊地黄丸的整体质量。评价了进样精密度和溶液稳定性对于该方法的影响,考察了该方法的重现性,建立了杞菊地黄丸的平行五波长HPLC指纹图谱,最后分别以权重法、均值法和投影参数法整合五波长下的指纹图谱信息,对11批杞菊地黄丸的整体质量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首先在265 nm检测波长下,对样品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发现使用7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时,色谱指纹图谱指数最大。其次,对检测波长进行了优化,选择了203、228、265、280和326 nm 5个特征波长。进一步对系统的适用性、进样精密度、溶液稳定性和方法重现性进行了考察,并使用该方法建立了杞菊地黄丸的五波长HPLC指纹图谱。最后使用该方法对11批杞菊地黄丸的整体质量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波长下,虽然11批样品的指纹谱图的化学成分数量、分布比例很相似,但是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使用单一波长指纹谱图法进行重要质量鉴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平行五波长指纹图谱法可以更客观的进行质量评价。分别采用了权重法、均值法和投影参数法数据处理方法,其中均值法最为简捷和准确。在11批杞菊地黄丸样品中,8批质量为好,1批为较好,质量一般的有2批。结论:本文建立的平行五波长指纹图谱整合法可以用于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方法。该方法是对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DAD)三维指纹图谱的简化定量处理,可以更全面的反映中药质量信息,为中药全信息定量控制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参考。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0, 28(9): 877-884

入选年份:2014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黄瓜和土壤中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

张志勇,龚勇,单炜力,等

摘要:目的:甲基硫菌灵属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但其在环境中极易转化为多菌灵,干扰菌丝有丝分裂中纺缍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针对农产品中甲基硫菌灵与多菌灵残留的分析检测,目前报道的多种分析方法存在样品前处理步骤繁琐,有机溶剂消耗多,分析时间长或检测灵敏度低、重现性差等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QuEChERS方法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测定黄瓜和土壤中甲基硫菌灵及多菌灵的残留量。方法:向黄瓜与土壤样品中分别加入乙腈(40 mL)进行匀浆。振荡后过滤,向虑液中加入氯化钠,使溶液过饱和。静置后取上清液(10 mL),氮气吹干并用乙腈(1 mL)溶解。土壤样品过滤后直接进行液质分析。对于黄瓜样品,继续加入无水硫酸镁和N-丙基乙二胺,离心取上清夜,过滤后进行液质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进行色谱分离。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电离模式,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对样品预处理中采用的提取溶剂进行优化。分别选用乙腈、甲醇、丙酮、二氯甲苯、乙酸乙酯溶剂提取样品中的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丙酮与乙腈提取效果最好,但丙酮提取液的颜色较深。因此,选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采用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的标准液进行液质分析,获得分析物标准溶液的线性回归方程。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检出线(S/N=3)均为0.01 mg/mL。通过在空白黄瓜和土壤样品中添加4个不同浓度的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标准液,测得甲基硫菌灵在黄瓜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7.3%~96.0%(RSD为8.0%~9.3%),在土壤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8.8%~93.4%(RSD为5.3%~9.9%);多菌灵在黄瓜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7.1%~92.3%(RSD为5.2%~7.5%),在土壤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5.8%~90.9%(RSD为5.3%~13.2%)。采用该方法对农贸市场销售的5批次黄瓜样品和5个不同田间点种植的土壤样品中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残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黄瓜和土壤样品中均未检出甲基硫菌灵,但多菌灵在2个批次黄瓜样品中有检出,残留量分别为0.033 mg/kg和0.014 mg/kg;在1个土壤样品中有检出,残留量为0.013 mg/kg。虽无法辨别检测到的多菌灵是来源于甲基硫菌灵的代谢物还是多菌灵的直接残留物,但所测残留量均未超过我国相关标准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0.5 mg/kg)。结论:本文建立了黄瓜和土壤中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和代谢物多菌灵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溶剂用量少、萃取效率高的特点,显著提高了检测通量。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2, 30(1): 91-94

入选年份:2014

液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和四溴双酚A

黄少婵,杭义萍

摘要:目的:广泛存在于塑料制品中的双酚A(BPA)和四溴双酚-A(TBBP-A)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单独测定两者的方法有很多,但均需要繁琐的样品预处理和衍生化过程,国内尚未报道同时检测两种物质的方法。因此,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同时测定塑料制品中两种物质的分析方法。方法:首先系统考察了样品前处理条件、色谱分离条件和质谱参数。在50℃下,加入20 mL二氯甲烷对0.5 g待测样品中的BPA和TBBP-A超声提取60 min。采用甲醇少量多次淋洗样品残渣,萃取液与淋洗液合并经浓缩、甲醇定容和有机相滤膜过滤,备用。HPLC分离时,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3.5 μm),柱温30℃,进样体积 5 μL,流动相为甲醇-超纯水(80︰20,v/v),流速0.3 mL/min。分离后的BPA和TBBP-A分别用MS和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测定,PDA的检测波长为280 nm。样品含量低于10 mg/kg时采用MS测定,采用负离子模式的电喷雾电离,BPA和TBBP-A的锥孔电压分别为35 V和50 V,选择的离子分别为m/z 226.9和542.4;反之,可采用MS和PDA同时测定。采用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光谱图和质谱图对BPA和TBBP-A同时定性,以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在待测样品中添加不同浓度水平的BPA和TBBP-A混合标准溶液考察了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样品前处理时,二氯甲烷的提取效率明显优于甲苯、甲醇和正己烷,超声萃取获得的目标物质量约为恒温萃取法的2倍,50℃下萃取60 min既可以获得最好的萃取效果,同时节省了萃取时间。HPLC分离采用甲醇-水为流动相时两种物质的响应值最高。MS对BPA和TBBP-A的灵敏度随着锥孔电压的升高而增加,其最优电压分别为35 V和50 V。MS检测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0 mg/L,BPA和TBBP-A的检出限分别为0.01 mg/kg和0.02 mg/kg,回收率为85.4%~97.6%,相对标准偏差为4.7%~6.4%。用本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在常见的材料PBT、PC、ABS及环氧树脂等样品中可以检出浓度不等的BPA和TBBP-A,可见BPA和TBBP-A在这些塑料制品中的检测率比较高。结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塑料中BPA和TBBP-A的方法,并成功用于实际塑料制品中两种物质的测定。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完全满足塑料制品中BPA和TBBP-A的检验要求。

加强部队官兵实战意识的培养,熟练掌握现代化指挥手段。改善培训设施,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手段,提高对维和人员的培训能力。在培训中注重实战模拟和训练,强化作战运用实践,熟练掌握现代化作战方式。增强快速军事部署能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响应能力。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0, 28(9): 863-866

入选年份:2014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法测定葡萄酒中乙醇δ13C值

李学民,贾光群,等

摘要:比较了三种不同蒸馏方法对乙醇蒸馏效果的影响,选择了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仪(Elementary analysis-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最佳测定条件,建立了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法测定乙醇δ13C值方法。应用INTEGRA-CN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仪配有130位自动进样器,氧化炉、还原炉和GC柱温度分别1000℃、600℃、100℃。仪器测定与结果计算由VANCA-V29I软件控制自动完成。每次测定样品前检查稳定碳同位素比质谱仪的工作环境、气密性以及离子源真空度符合要求后,捕集一个样品,完成仪器峰型扫描和10 min仪器稳定性扫描,其稳定性与峰形合格后测定样品。否则需要调整离子源参数,直至稳定性扫描图与峰形符合测定要求为止。采用旋转蒸馏仪和全玻璃蒸馏装置对配制的乙醇溶液中乙醇(δ13C值为-26.91‰)进行蒸馏,其δ13C值分别为-26.15‰和-26.27‰,与给定乙醇δ13C值相差大于0.5‰,不能满足检测技术要求。主要原因在蒸馏过程中产生了同位素分馏效应,蒸馏效率和馏分中乙醇浓度不稳定并且无法准确控制,因此,上述蒸馏方法不适合本方法。采用全自动蒸馏控制系统完成乙醇蒸馏实验,其乙醇δ13C值为-26.82‰,与给定乙醇δ13C值相差0.09‰,符合质控要求。因此,本方法采用全自动蒸馏控制系统完成葡萄酒中乙醇蒸馏。在重复性条件下对乙醇标准及检测食品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测试计划(FIT-PTS)两个葡萄酒样品中乙醇δ13C值分别测定10次,标准偏差为0.11‰~0.19‰。在再现性条件下,在不同5 d对乙醇标准及检测食品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测试计划(FIT-PTS)两个葡萄酒样品中乙醇δ13C值进行测定,其标准偏差为0.15‰~0.25‰。与给定值相差小于0.2‰。因此,本方法准确可靠。采用本方法对16个国家和地区40个葡萄酒样品中乙醇δ13C值进行测定,所有样品乙醇δ13C值在-23.90‰~-28.29‰范围内,平均值为-26.40‰,标准偏差为1.159‰。采用液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与本方法分别测定乙醇δ13C值,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值︳Δδ(EA-LC)max︳<0.3‰,通过两种方法相关性比较,R2=0.9749,说明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本方法无同位素分馏,适用于葡萄酒中乙醇δ13C值测定。比较了旋转蒸发仪、全玻璃蒸馏装置和全自动蒸馏控制系统3种蒸馏方法,对葡萄酒乙醇δ13C值的影响,确定了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仪(Elementary analysis-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最佳测定条件,建立了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法测定乙醇δ13C值方法。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条件下,对乙醇标准及葡萄酒乙醇δ13C值进行测定,标准偏差低于0.25‰。检测食品同位素分析技术-能力测试计划(FIT-PTS)两个葡萄酒样品乙醇δ13C值,与给定值相差0.2‰。采用液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与本方法分别对16个国家和 地区40个葡萄酒样品的乙醇δ13C值测定,其结果为-23.90‰~28.29‰,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值|Δδ(EA-LC)max|<0.3‰,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2=0.9749)。本方法无同位素分馏,适用于葡萄酒中乙醇δ13C值测定。

来源出版物:分析化学, 2014, 42(1): 99-103

入选年份:2014

固相萃取净化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橡胶制品中的13种N-亚硝胺

陈婷,温裕云,欧延,等

摘要:目的:N-亚硝胺是含有—N—N= ==O基团化合物的总称。N-亚硝胺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表面吸收进入人体。国际癌症研究总署(IARC)将N-亚硝基二甲胺(NDMA)列入极可能致癌的物质组。为此,欧盟指令明确规定在弹性体、橡胶奶嘴、安抚奶嘴中N-亚硝胺的迁移量不得超过10 μg/kg,而儿童玩具中不得检出N-亚硝胺化合物,建立快速、准确测定橡胶制品中N-亚硝胺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方法是对橡胶制品化学安全性评估的基础,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样品于密闭萃取瓶中于60℃下用甲醇超声萃取30 min,C18固相萃取小柱对样品进行净化,经C18RRHD色谱柱分离,最后用电喷雾正离子(ESI+)和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对13种N-亚硝胺进行定性、定量测定。液相色谱分离的流动相为甲醇和5.0 mmol/L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进行待测组分的分离。梯度洗脱程序:0.0~4.2 min,甲醇从30%线性增加至85%;流速0.4 mL/min;柱温40℃;进样量2.0 μL。质谱测定时的离子源参数为:干燥气温度350℃,流速3.0 L/min;雾化器压力0.3 MPa,鞘气温度380℃,流速8 L/min;毛细管电压4000 V,喷嘴电压1000 V。各目标物的定性分析采用保留时间或母离子/子离子对的丰度比方式进行,以减少误判;对无法用色谱分离的待测组分,则采用不同的母离子/子离子对的丰度进行定性。各待测组分的定量分析使用外标法。结果:(1)流动相中甲酸浓度对各待测组分离子化效率的影响表明,除极性较小的NMDA、NDEA外,其他11种待测组分的信号强度基本不受甲酸浓度(0.5~5.0 mmol/L)的影响。灵敏度最低的NDMA、NDEA的质谱信号表明随流动相中甲酸浓度的增加,二者在质谱上的信号响应逐渐增强,当流动相中甲酸含量高于1.0 mmol/L后,信号响应逐渐平稳,不再受流动相中甲酸浓度的影响。实验选择水溶液中甲酸的浓度为5.0 mmol/L。(2)二氯甲烷、乙腈和甲醇均可较好地萃取样品中的N-亚硝胺,但考虑色谱分离时使用甲醇/水流动相体系,故选择甲醇为萃取溶剂。自制C18键合硅胶、活性炭及中性氧化铝等3种固相萃取(SPE)小柱对样品净化效果的结果表明,空白样品中添加待测组分500 μg/kg时,采用活性炭、中性氧化铝对样品进行净化,其加标回收率为26.4%(NDEA)~47.6%(NDBA)之间;而采用C18键合硅胶小柱净化,加标回收率在70.9%(NMPhA)~117.0%(NDIP)之间;该结果说明活性炭、中性氧化铝对SPE小柱对样品的净化效果较差,C18键合硅胶小柱的净化效果较好。(3)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橡胶样品中添加NDMA与MDEA为500 μg/kg、其它组分均为50 μg/kg时,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10%;以实际样品为基质的加标回收率在70.7%(NMOR)~117.0%(NDIP)之间;方法的检出限(LOD,以10倍标准偏差计)在0.5 μg/kg(NDPhA)~500 μg/kg(NDEA)之间。(4)实际样品测定:对超市购买的橡胶鞋(鞋底)、抗震垫、奶嘴等可能含有N-亚硝基组分的典型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虽然样品中所含N-亚硝胺的化学组成有差异,但所有测试样品中均检出N-亚硝胺,且N-亚硝胺的含量远高于欧盟或我国对橡胶、弹性体材料中N-亚硝胺的最大残留限量。结论:通过对样品萃取、净化以及色谱分离、质谱测定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准确测定橡胶等复杂基质中13种N-亚硝胺的SPE-UHPLC-MS/MS方法。方法:的样品前处理简单,后续分离、测定时间短,为橡胶制品中多种N-亚硝胺的同时测定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方法。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4, 32(1): 89-94

入选年份:2014

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J-H手性固定相拆分扁桃酸系列化合物

王敏

摘要:目的:许多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有机合成中间体都包含扁桃酸的手性骨架,引起对扁桃酸手性拆分的特别关注,而对含取代基的扁桃酸的拆分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J-H手性柱,探索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的手性拆分。方法:首先分别利用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J-H手性柱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进行拆分对比试验,并通过优化色谱条件考察对拆分效果的影响;然后对比两种手性柱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的手性拆分数据,发掘拆分规律;最后结合被拆分底物和手性柱的结构特征,探讨拆分机理。结果:发现Chiralpak AD-H柱对扁桃酸、2-氯扁桃酸、3-氯扁桃酸和4-甲氧基扁桃酸可以实现有效拆分,而对4-氟扁桃酸、4-氯扁桃酸、4-溴扁桃酸和4-三氟甲基扁桃酸拆分效果不理想,而Chiralcel OJ-H柱对扁桃酸系列8个化合物都能实现基线分离。对照两种类型的手性固定相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的拆分情况可以发现:分析时间上,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所有被测扁桃酸类化合物在Chiralcel OJ-H柱上的保留时间都大于在Chiralpak AD-H柱上的保留时间;底物选择性上,Chiralpak AD-H是对扁桃酸和2-氯扁桃酸拆分能力较强,对3-氯扁桃酸、4-甲氧基扁桃酸稍低,对对位带有吸电子基团的4-氟扁桃酸、4-氯扁桃酸、4-溴扁桃酸和4-三氟甲基扁桃酸拆分能力最弱,而Chiralcel OJ-H则是对3-氯扁桃酸和4-三氟甲基扁桃酸拆分能力较强,对2-氯扁桃酸和扁桃酸稍低,对其余四个扁桃酸较弱。相比之下,OJ-H对每个底物的拆分能力都大于AD-H,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显示了更强的手性识别能力。分析被拆分的底物的结构特征发现扁桃酸苯环上的取代基对其拆分的难易程度影响很大,取代基的电子诱导效应影响扁桃酸类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带有吸电子基团的扁桃酸保留时间缩短,带有供电基团的扁桃酸保留时间增长;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对于扁桃酸能否在固定相上被拆分非常关键,具有恰当位阻效应的取代基有助于手性分离;另外,固定相与扁桃酸芳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也是影响手性拆分效果的又一因素,OJ-H柱衍生化基团4-甲苯基甲酰基比AD-H柱衍生化基团3,5-二甲苯基氨基甲酰基位阻要小,更容易贴近扁桃酸分子产生更强的π-π相互作用因而会增加保留时间,产生更好的拆分效果。通过对结构和拆分机理的探讨,认为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J-H固定相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的拆分是受扁桃酸的羟基和羧基和固定相之间形成的氢键,苯基和固定相芳环部分之间存在的π-π作用以及扁桃酸与固定相内部手性空腔的空间适应性等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本研究系统的考察了扁桃酸系列8个化合物的外消旋体在Chiralpak AD-H和Chiralcel OJ-H手性柱上的分配行为,发现Chiralcel OJ-H柱对扁桃酸系列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手性识别能力;还发现扁桃酸系列化合物苯环上的取代基对其在手性固定相上被识别的难易程度的影响很大,取代基的电子效应、空间位阻效应以及与手性固定相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是影响拆分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手性拆分机理。基于Chiralcel OJ-H柱,建立了有效的分离检测方法,8个外消旋扁桃酸化合物在36 min内都得到了基线分离,方法简单可靠、准确可行。该研究可为一些实际光学活性扁桃酸及其类似物的对映体纯度测定与拆分研究提供参考。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4, 32(2): 198-203

入选年份:2014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鱼制品中残留的7种性激素

张爱芝,王全林,沈坚,等

摘要:目的:食用动物饲养中促生长性激素的使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虽屡经禁止,但违规使用的案例仍时有出现。本文以基质复杂的鱼制品作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建立了7种性激素(甲基炔诺酮、甲基睾酮、丙酸睾酮、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醋酸氯地孕酮、诺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被酶解后用甲醇提取,提取液经氯化锌(ZnCl2)去脂、LC-C18和LC-NH2固相萃取柱净化、Waters AC-QUITYTMUPLC BEH-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分离,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UPLC-MS/MS分析。为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采用内标法及基质匹配外标法进行定量,均满足国内外兽药残留检测要求。动物源食品基质比较复杂,性激素的残留量又极低(ng-μg/kg),因而要求动物源食品基质中性激素的检测不但要具有高灵敏的仪器方法,而且要有相应高效的前处理方法。动物源食品中性激素检测一般流程为酶解、有机物提取、去脂、固相萃取净化、上机分析等。性激素提取多采用甲醇作为提取剂,在提取的过程中,大量能在甲醇中溶解的脂类物质被同时提取出来,这些脂类物质会在后续的固相萃取进化中堵塞固相萃取小柱导致实验无法进行及在UPLC-MS/MS分析检测时产生基质效应,抑制性激素离子化效率,降低灵敏度。性激素残留测定中常用的去脂方法有正己烷去脂法和冷冻离心去脂法等。由于性激素的极性并不是很大,在正己烷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用正己烷去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部分损失。冷冻离心去脂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鱼制品类样品来说效果不理想,鱼制品中含有较多磷脂类物质,有研究利用ZnCl2与磷脂的沉淀反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磷脂的制备纯化。本文受其启发采用ZnCl2沉淀法去除脂类物质,并且还可以起到沉淀蛋白质的作用。结果:本研究详细优化了ZnCl2用量对7种性激素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 g样品的提取液中加入2 g ZnCl2效果最好,通过在阴性样品中加标来进行方法学考察,7种性激素的方法检出限(S/N=3)为0.08~0.17 μg/kg,定量限(S/N=3)为0.24~0.58 μg/kg。添加水平为1,4 μg/kg时,以内标法定量,7种性激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6%~11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0%~11.3%;以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7种性激素的平均回收率为66%~94%,RSD为4.5%~10.7%。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满足鱼制品中7种性激素的多残留检测要求,应用建立的方法对市售脱脂大黄鱼及烤鱼片进行检测,未发现7种目标违禁性激素。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0, 28(2): 190-196

入选年份:2015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检测环境水样中22种抗生素类药物

高立红,史亚利,厉文辉,等

摘要:目的:抗生素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人和动物的疾病治疗,但却不能被人畜充分吸收利用而随排泄物进入污水或直接排入环境。频繁的使用抗生素,导致其形成“假持续”现象,使水资源重复利用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检测环境水样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磺胺类中22种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方法。方法: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环境水样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富集、净化,以氨水-甲醇(5︰95,v/v)溶液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HPLC-MS/MS分析。结果:考察了不同SPE柱、洗脱液、水样的pH对抗生素回收率的影响,同时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检出环境水样中22种抗生素药物分析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了评价。SPE柱的选择:通过考察Oasis HLB和Oasis WAX柱的萃取效果,发现HLB柱对目标化合物萃取效率较高,且该柱在干涸情况下不影响被测组分的回收率。最终选择Oasis HLB固相萃取柱。洗脱液的选择:考察了甲醇和氨水-甲醇(5︰95,v/v)溶液作为洗脱液时对抗生素回收率的影响。采用氨水-甲醇(5︰95,v/v)溶液洗脱时,3类抗生素的回收率均在80%以上。同时考察了不同氨水-甲醇(5︰95,v/v)溶液的用量(4、6、8、10 mL)对回收率的影响。当用量为6 mL时,22中抗生素可被完全洗脱。水样pH值的选择:考察了用甲酸和氨水将水样调节至不同pH值(pH 2.0、3.0、4.0、5.0、6.0、7.0、8.0)时对抗生素回收率的影响。当调节水样至4.0~8.0时的回收率最高,与天然水样的pH值在同一范围。因此不对实际水样的pH值进行调节。色谱条件的优化:采用0.3%甲酸水溶液(含0.1%甲酸铵)缓冲体系来控制流动相B的pH值(pH 2.9),考察了甲醇、乙腈、甲醇-乙腈(1︰1,v/v)体系作为流动相A对22种抗生素色谱行为的影响。当甲醇-乙腈(1︰1,v/v)体系作为流动相时,可得到尖锐对称的色谱峰且质谱的响应值最高,选为实验所用。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对一系列质量浓度的混合标准溶液进行分析,22种分析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仪器的检出限(LOD)(信噪比为3)为0.01~0.1 μg/L,实际环境水样的检出限可达0.05~0.5 ng/L。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在自来水和污水样品中添加25 ng/L和500 ng/L的混合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率实验,考察方法的回收率和重现性(n=3)。自来水的加标回收率为54.9%~13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5%~28.6%;污水中的加标回收率为57.4%~138%,RSD为2.02%~23.2%。实际水样分析:分别对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湖和海淀区小清河表层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水样均检出部分抗生素类药物,其中氧氟沙星(OFL)、磺胺嘧啶(SDZ)、磺胺吡啶(SPD)、磺胺甲基异恶唑(SMX)、红霉素(ERY)和罗红霉素(ROX)的含量较高,其中小清河水样品中SDZ的含量为715 ng/L。结论:采用SPE与HPLC-MS/MS联用技术建立了环境水样中22种抗生素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并考察了不同SPE柱、洗脱液、水样的pH对抗生素回收率的影响。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0, 28(5): 491-497

入选年份:2015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尿液中的15种β-受体激动剂

聂建荣,朱铭立,连槿,等

摘要:目的:我国已经明确将β-受体激动剂列入饲养食品动物禁用药品目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动物尿液中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西马特罗、马布特罗、妥布特罗、班布特罗、马贲特罗、塞布特罗、齐帕特罗、福莫特罗、氯丙那林、特布他林、喷布特罗和溴布特罗等15种β-受体激动剂的分析方法,实现宰前多种β-受体激动剂同时检测。方法:样品用高氯酸溶液酸解及沉淀蛋白,经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富集后,以甲醇和体积分数为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MR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在ESI中,用质量浓度为1 mg/L的β-受体激动剂标准溶液注入质谱仪进行全扫描,获得[M+H]+的分子离子峰,以其作为母离子进行轰击,获得二次碎裂产生的碎片离子,选择信号较强的两个碎片离子,与母离子组成两对监测离子对。在MRM模式下,进一步优化去簇电压(DP)、射入电压(EP)、碰撞能量(CE)和碰撞池出口电压(CXP)等参数,优化获得的MRM离子对及质谱条件。在5 mL样品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1%的高氯酸溶液1 mL,利用高氯酸的强酸强氧化特性,辅以加热超声处理,酸解样品中的苯酚类、间苯二酚类β-受体激动剂代谢物,同时沉淀蛋白。实验证明,该方法杂质干扰少,15种β-受体激动剂回收效果令人满意。空白动物尿液基质稀释标准溶液后,过HLB柱净化浓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获得的结果证明15种β-受体激动剂用HLB柱净化浓缩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使用此方法检测拟合获得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在0.25至20 μ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15种β-受体激动剂监测定量离子对时质量浓度x与其峰面积y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5。在0.25、1、10 μg/L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62.1%~107%,相对标准偏差为3.5%~9.9%(n=10),定量限为0.25 μg/L。结论:本研究采用高氯酸溶液酸解动物尿液样品,同时沉淀蛋白质,且使动物尿液样品保持弱酸性,既可保证β-受体激动剂充分溶解分布于样品溶液中,又不需要特意调节pH值;使用HLB固相萃取柱代替阳离子交换柱对样品进行净化、富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动物尿液中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西马特罗、马布特罗、妥布特罗、班布特罗、马贲特罗、塞布特罗、齐帕特罗、福莫特罗、氯丙那林、特布他林、喷布特罗和溴布特罗等15种β-受体激动剂,样品处理简单,消耗有机溶剂比较少。结论:定量限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能够满足药物残留分析要求,可以用于生猪屠宰前β-受体激动剂快速监控。

来源出版物:色谱, 2010, 28(8): 759-764

入选年份:2015

猜你喜欢

扁桃回收率色谱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WEEE产品总回收率的影响因素初探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扁桃特性及其丰产栽培技术
不同形态氮肥对棉花15N回收率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间作模式影响扁桃生长和结果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扁桃斑鸠菊挥发性成分和无机元素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