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力源于同心合力

2017-01-26柯大文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民军队强军军民

□ 柯大文

伟力源于同心合力

□ 柯大文

人民军队在诞生之时就向世人宣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决定了人民子弟兵与老百姓天然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90年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诗意表达,深深印刻于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深深印刻于中华民族从独立解放到复兴崛起的坎坷道路。

人民军队的诞生,改写了中国历史上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结构,也改变了历史

纵观中华文明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军队并不少,也曾涌现像岳家军、戚家军这样与老百姓关系融洽的军队,但是更多的军队同老百姓之间总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可以说,在人民军队诞生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根本宗旨,也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能够与中国老百姓如此广泛地结成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在无数次重大考验中结成的新型军民关系,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结构,也改变了历史。军民同心合力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革命建设的坚强支撑。

“群力谁能御,齐心可穿石。”正是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使人民军队有了最可靠的大后方

90年光阴荏苒,人民军队从弱到强一路走来,老百姓与人民军队肩并肩一路走来。每一次艰苦卓绝的努力,每一次浴火重生的抗争,无不伴随着军民水乳交融的身影。

人民军队90年光辉历程中,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流传在人民军队走过的千山万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百姓支前踊跃而壮观;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全民抗战决绝而壮烈……这些歌谣,这些口号,无不浓缩着一个个动人的拥军故事,也反复昭示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铁律。

“群力谁能御,齐心可穿石。”正是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才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才有了最可靠的大后方,才能在装备落后、强敌“围剿”的不利情形下,一次次跨越艰难凶险、从胜利走向胜利。

多少年来,像“十送红军”那样的感人场面不断映入我们的眼帘。军民鱼水深情在流金岁月中不断绵延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建设时期,军民鱼水情在新的历史年轮中,不断汇入新的历史篇章。

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多万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兼程,火速奔赴唐山。当解放军战士把在废墟中存活了13天的卢桂兰抬出来时,现场沸腾了。卢桂兰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解放军万岁……”“解放军万岁”,这可能是当时众多陷入绝望又从子弟兵手中获得重生的人们最直接、最质朴的心声了。

这样的心声,在过去几十年里,反复映入我们的眼帘,也一次次让人内心充斥着朴实无华的感动。从1998年抗击洪水灾害到2008年担负汶川地震救灾任务,在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民子弟兵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生动诠释着“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你的兵”“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

从“小推车”到“智力拥军”“技术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演绎新的故事

从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到今天高科技人才的“随军支前”,时代发展进步了,拥军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但老百姓对人民军队的感情没有变。全国多地利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智力拥军”“技术拥军”,在人才、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强军兴军。

今天,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正在中国大地全力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军民鱼水情深的光荣传统也正在神州大地演绎出新的故事。

“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政治基础,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进一步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关系,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起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人民军队强军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强军路上
强军 强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人民军队忠于党
走在强军路上
《魂牵深蓝》:强军路上的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