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知行合一

2017-01-26张利宁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克己心学王阳明

□ 张利宁

不忘初心 知行合一

□ 张利宁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知”即道德良知,“行”即道德实践;“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反复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为我们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正确立身行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倡导知行合一,并不是主张去照搬照抄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和历史上很多其他学说一样,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事上练”,对做好今天的工作的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事上练”主要练的是什么呢?王阳明的回答是练“心”。这里,来看两段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

其一,弟子问:“老师,您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却还心系皇上,这是良知的命令吗?”王阳明思考了很久,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类似的有这样一句话:“荣誉应该是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

其二,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就是说:“平时无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修为很好,心境也不错,总想着遇到一件事后就能把它处理得很好。可一遇到事情就不同了,心乱导致手忙脚乱,什么事都做不成。”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就是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而没有在实际事情上用‘克己’的功夫。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心态就会乱,事情就会处理不好。所以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这样面临事情时心才不会乱,处理事情才能从容不迫,才能做到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这里的“克己”,就是省察克治,是指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这一观点对实现知行合一可谓意味深长。

这两段对话只是知行合一哲学体系的一个侧面。结合实际工作,可以引申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以什么样的心态工作?或者说“知”怎么指导“行”?第二,以什么样的工作改善心态?或者说“行”如何影响“知”?

如果把工作动机分内外,内部动机主要指内心意愿,外部动机则是物质、职位、荣誉等外界的刺激。外部动机像咖啡因一样能帮助人提神,内部动机才是激发工作动力的源泉。如果我们把职位的晋升、报酬的提高,甚至别人的几句赞美作为工作的动机,就难免被他人和外物所左右,再难听到内心的声音,再难回到自己的初心。相比而言,人生理想和责任担当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契合,这种成就感更强烈,影响更长久,作用更深远。有人说“工作是为别人干活,事业是为自己干活”“升职、加薪、地位,不过更多是事业的副产品”,这是对待工作应有的心态,是在“行”前应有的“知”。

王阳明对《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曾经有这样一段阐释:“人人都有良知,那为什么还有凶残恶毒之人,那是因为有的人良知被遮蔽了,所以要光明自己的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而良知不是说有就有的,必须知行合一,到万事万物中磨炼,即‘亲民’,才能使光明德性更加彰显。”这段话对如何通过工作改善心态作出了解读,说明了“行”对“知”的重要影响。

“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95年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不忘初心,我们党才能不断校准扬帆远航、造福人民的方向,不断开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守初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而不是口头上、在实干中而不是作秀时摔打和锤炼,在这个过程中,学思践悟十分重要。为什么有的人虽历经多岗位锻炼,却仍然成长缓慢,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问题不是出在不经事上,而是做事不过脑、不走心,不总结、不思考,阅历和经历不成正比。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是要掌握好学习、思考、践行、体悟这一辩证统一的认识发展过程,真正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开阔胸襟、强大内心,实现个人成长的蜕变。

从空间来看,“知行”是火车的两条轨道,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知行合一,重在用心。

猜你喜欢

克己心学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无声列车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王阳明:给浙派语文以“心学”之光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