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时代和读懂教育

2017-01-26张安妮,张梅玲,Y警官

现代世界警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孩子教育

读懂时代和读懂教育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 张梅玲(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

嘉 宾:Y警官(指挥中心民警)

主持人:大家好,“心理场”又如期与大家见面了。

随着“家庭教育系列”进入第三期,我们收到越来越多民警发来的信息,有的在寻求解惑,有的在分享作为警察父母的心得,还有的在表达从工作中(比如与辖区未成年人打交道、处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等)获得的反思与感悟。准备本期话题之时,正值高考放榜和填报志愿,家有考生的民警纷纷吐槽:“与儿分别已近在眼前,是放手让儿飞还是继续留其在身边,实在令人纠结”“我们想的多是从这个专业毕业后是否好就业,但孩子却是跟着感觉走,爱好哪个选哪个。当梦想照进现实,一切都是矛盾啊”……本期,我们会先请张梅玲教授回复一位民警的来信,然后,从读懂时代与读懂教育的角度,继续畅谈家庭教育的智慧。

父母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孩子

Y警官:您好,张教授,我儿子今年参加高考。现在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我们希望他选择一个相对热门、未来也好就业的专业。但我儿子不这么想,他是凭兴趣去选专业。对此,我跟他妈,与他发生了很大的分歧。

张梅玲:你说的这个现象,是不少高考家庭会面临的问题。

关于选择专业的问题,原则上是要尊重孩子意见的。这并不等于父母对此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尊重的基础上,如果发现孩子的选择并不恰当,父母还是要及时干预。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问孩子以下三个问题,来帮助他确定合适的专业。

第一,“这个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一般来说,既然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这个专业应该就是他中意的。大多数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答案。

第二,“这个专业是不是你所擅长的?”根据人具有多元智慧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大学专业的选择其实也是职业生涯的起步,因此选择专业,要把自己的优势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第三,“你报考的这个专业有没有长远的发展前途?”

这个问题是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分析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特别快,当前看起来发展势头不错的专业,可能不久之后就会被时代淘汰。对此,父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想当明星,觉得这个职业名利兼收。父母要引导孩子理智地看待这个现象,不要认为明星名利兼收就是合理的。换句话说,如果孩子选择专业的标准是以挣钱快、挣钱多为标准,父母要及时给他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分析和指导。考大学填报专业志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孩子的价值取向。对于那些很有主意、但价值方向确实有些问题的孩子,父母们也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就是让他先摔一个跟头,明白一些道理了,或许会更利于他今后的成长。当然,关于价值取向,父母自身的价值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很多孩子的价值取向出现问题,都不一定源于孩子自身,根源在父母身上。

总结一下,关于高考后选择专业,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听听孩子怎么说,以判断孩子的价值取向,并给他作出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引导。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且价值取向正确,父母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读懂时代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入本期的主题——“家庭教育系列三·读懂时代和读懂教育”。

张教授,上一期,您说“未来,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合作、交流和选择”,不建议家长只看重或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强调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这是不是在告诉父母,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张梅玲: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网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孩子要学会选择和判断(这些信息),进而学会综合利用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当代很重要的能力。

很多父母在意孩子是否最终得了100分,往往忽略了如何得到这个满分的过程和策略。凭借死记硬背得来的100分,对将来没有任何意义;如何得来这个分数的过程,要远比最终的结果重要。虽然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对于哪条道路是最优化的,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在当前社会,如果不具备这种优化选择能力,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与过去不同,现代人的累,是心累,这种心理上的累完全不同于身体的累,绝不是睡一场大觉就能消除的。

Y警官:张教授说得这点我深有同感。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都是快餐式沟通,很多都是表面现象,缺乏真正的理解,让人心累。

主持人:顺应时代需求,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上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张梅玲:21世纪的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父母要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智慧,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学会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关键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次或两次的成绩,成绩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怎么得来的这个结果,引导孩子在思考中学会思考。举个例子,孩子做完数学作业,父母可以多问这样几个问题:“你是用什么办法做出来的?(这是具体策略)”“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开这道题吗?(这是在引导孩子明白多元化解决问题的道理)”“这么多解题的办法,那么,针对这道题,哪个是最好的办法呢?(这是在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去优化)。

首先,面对互联网,孩子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在各种信息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有益的);网络上的信息不是全部都正确,相反,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吸引人眼球,是没营养的,关键是孩子要具备信息的选择、整合和应用能力。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问吧”“学吧”,输入任何问题,大部分都能得到答案。这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我们快速地获得答案,这也是现在“自声音”时代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有的孩子会对此产生依赖心,遇到问题不动脑子了,直接上网就能获得答案。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制约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因此,关于上网,父母最好给孩子制定文明上网的规定,约束上网时间。

其次,在今天的社会,世界已是地球村,孩子要敢于展示自己,加强责任性和远大目标,敢于与外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面对今天的社会,孩子要有勇敢面对失败的勇气和能力,一个能够勇敢面对失败的人,才会坦然地去面对成功。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提出及如何发泄情绪的建议;另一方面要指导孩子自我调节情绪,也就是让孩子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我可以讲一个我女儿的故事。她上小学时,我和她爸工作很忙,不得不把他送回上海老家读书。当时的环境,周围老人居多,女儿从一年级开始就成了邻居中有名的小知识分子,加之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各种作文和数学比赛中频频获奖,她慢慢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那几年的时光,她一帆风顺、洋洋得意。五年级下学期,我们给她转学回北京。准备入学的是一所区重点小学,见面时,教导主任对她说:“所有转学来的学生都要参加语文和数学考试,符合要求才能接收。小同学,你要不要回家准备一段时间再来考试?”谁知女儿立即自信地回答:“我明天就来考试!”一周之后,教导主任告诉我:“你女儿的语文还可以。但数学卷子上的题没有一道是完全答对的。”这时我才了解到,数学考试的内容是六年级竞赛题。女儿这次考试的结果一方面有她自身学习上的问题,另一方面,考题确实有些超前了。

转学失败,我又带她来到另一所学校,入学规则同样是需要考试。当老师问女儿是否需要准备一下再来考试时,她低下头,想了一会儿,很认真地回答:“我准备一下再来。”我知道,女儿已经意识到在前一次转学考试中自己的不足。

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复习后,女儿顺利通过了这一次转学考试。尽管如此,开学后,我们发现她的成绩在班里其实是属于较差行列的,有的同学甚至有些瞧不起这个看起来黑黝黝、刚从上海郊区转学来的小姑娘。那段时间,她的脸上毫无笑容,新环境与之前充满赞誉的环境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我知道,女儿已处在成长中的逆境中。

终于有一天,她伤心地对我说:“妈妈,我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瞧不起我。他们都不愿意跟我玩。”作为母亲,这番话自然令我很难过。我对她说:“要让别人瞧得起自己,不是凭说,而是凭干。你不比别人缺什么,只要努力,妈妈相信你会学得很好。你的同学也会因为了解你而接纳、喜欢你的。”我想,我只能对女儿作原则上的指导,具体的学习还得靠她自己。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她的成绩在慢慢提升,小升初考试时,她以学区前三名的成绩进入市重点中学。在这个学校有更多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她的成绩一度显得不那么突出。我依然告诉她,不要只看中分数,重要的是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经过转学、升学等一系列的事情,女儿已经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初中三年,她的状态一直比较好,中考以理想的成绩直升本校高中部。

Y警官:张教授女儿的故事非常励志!

张梅玲:父母在孩子面临失败或挫折时,既要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会创造条件促使孩子有一个良性的转化。在孩子受挫时,不要简单地训斥孩子,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因于孩子的过失,而是要了解孩子失败的原因。我女儿第一次转学考试失败,客观原因是试卷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都是她没有学过的知识点,这不是她智力和学习态度上的问题;主观原因是对于考试,她确实没有全面地估计自己。作为父母,我得帮她分析出这些原因,让她切身感受到并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学好,从而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首先要做好自我情绪调控,不能跟孩子一起停留在沮丧的状态中,认识到失败其实是对孩子意志力的磨练,要尽快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做下一步的努力。

主持人:孩子需要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获得“蜕变”,慢慢积累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从而实现成长中的飞跃。

张梅玲:是这样的。

Y警官:对于张教授前面提到的文明上网,请问该如何避免孩子产生网瘾呢?我的一个同事,为了防止上小学的儿子玩游戏或上网成瘾,家里一直没装网线,电脑配置也比较落后。

张梅玲:作为父亲,你的同事这么做,不能说他不对,但还是比较消极的行为。家里没网线,但不能保证孩子在外面不上网。简单地否定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父母避免孩子产生网瘾,不是去堵,而是要疏导。父母如果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网络,只会让这件事显得更加神秘,反而促使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对于小学生,父母可以陪着他上网,一边科学地利用网络,一边引导他文明上网。

主持人:张教授,您觉得孩子几岁时可以接触网络或电子游戏产品?我了解到有的两三岁幼儿已经可以自己在手机APP上选动画片看、订餐,甚至购物。

张梅玲: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不主张六岁之前接触电子产品。一是对眼睛的发育不好;二是其中的科幻内容会让他们分不清虚幻与现实。比如,有的动画片或游戏中有从高空往下跳的情景,六岁之前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还没有达到区分虚实的程度,他们会去模仿,这就会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孩子看了这样的类似内容,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这不是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不能这么做的!”

六岁之前的孩子,应该多接触大自然。

主持人:很多孩子能在看似一片不起眼的枯木或沙堆中玩很久。相反,一件电动玩具未必能长时间吸引他的注意力。

张梅玲:这就是孩子的特点,原因也很简单,他们能在自然中获得自由;而电动玩具都是设置好的程序,孩子在这些东西面前其实是被动的。人需要自由,这是一种本能。快乐是什么,就是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情绪。获得自由的本能得以满足后,当然就会快乐了。而孩子的最大需要就是自由地玩耍。这一部分我会在“读懂孩子”中展开说。

读懂教育

主持人:让我们再聊聊如何读懂教育。

张梅玲:关于教育,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接受教育。而教育,从不同维度看,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从教育场所来看,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我们一直在谈论的家庭教育。

每个人都必然要接受这三种教育,对于全面地塑造孩子的人格,它们三者是一种整合的关系,既相互联系,也不可互相替代,各有主导的方面:家庭教育,侧重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也是对每个人影响最大的方面,尤其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侧重把我们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是带有一定计划和目的去造就一代人,学龄期间,从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学校教育会很重要。社会教育,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接受着这部分的教育,它是一种大的氛围,不受人为控制,而对孩子来说,社会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如何利用社会教育中的正能量来教育孩子,在面对孩子的疑问时,也要学会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中的负能量事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最终要达到的是同一个目的——自我教育,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我们现在所谈的教育,绝不仅是针对孩子的教育,也包括每个成年人(父母)。人,最终要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终身学习。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提出“立德树人”,前面我们也提到父母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孩子的选择,因此,在教育中,根本原则都是要给人以明确且正确的价值观方向,最终使人们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能推动社会向前进的事,哪怕是一点点的力量,把自己奉献于社会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从每个人的成长角度来看,教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我就是我”,即婴幼儿阶段时期,这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三岁之后开始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慢慢成为“社会中的我”,与外界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的关联;然后是“社会有用的我”,这是一个人成为人才并贡献社会的阶段;最后,则是“我就是我,我又不是我”,这与最初的“我就是我”截然不同,这是人与社会、自然相结合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老子创造的“天人合一”,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从具体方式上看,教育重在积累,快不得;教育不是工业,是农业,不能按照一个模子成批生产,需要精耕细作和精雕细刻,最终实现“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具体内容上看,教育要结合时代特点。比如,过去,我们教育孩子时习惯说:“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现在,我们则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大人说话时,小孩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要有礼貌地表达!”过去,大人们总说“好孩子就是要听话的”;现在,我们认为“听话可以是好孩子的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我们已经认识到从某种程度上讲,“听话”是不动脑筋、没有自我的表现,我们开始更多地主张孩子多一些提问、多一些质疑、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与伙伴的合作交流、多一些自我展示。

关于教育,还可以打一个比方,教育像鞋履,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制作一双适合他们脚丫的鞋,未来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脚上的这双鞋很重要;不一样的年龄需要不一样的鞋,在同样的年龄,每个孩子的脚的形态又不一样,同样需要量脚制鞋。做好这双鞋,是父母最好的担当。

给孩子的五把“金钥匙”

主持人:张教授,为孩子在不同时期定制一双“合脚的鞋”,作为父母,可以具体怎么去做?

张梅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主要的五把“金钥匙”:

第一,健康的体魄。这里所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还指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快乐的心态。前面已经提到了,快乐是自我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情绪,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三,良好的习惯。关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着重谈一点,也就是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榜样。比如,父母爱学习,节假日爱去逛书店,孩子自然会养成买书、看书的行为习惯;我曾碰见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对她妈妈嚷嚷时,她妈妈呵斥她:“小小孩子怎么说话这么大声!”女孩立即回应:“你的嗓门比我的还大呢!”可见女儿的行为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去做自己都没有做到的行为,这种教育是无力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一套最为综合且广为人们接受的模仿理论,他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可亲可敬的人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的;儿童将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尤其是儿童来说就是模仿的对象,是一本生动的无字无声却又是现实的教科书,父母务必要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四,灵活的思维。在知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从小培养孩子的灵活、创新的思维,也是时代的需要。简单地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灵活思维:一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直接关系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关系到孩子探求欲望和好奇心的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要多一点商量和建议,少一点命令和服从,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平等。二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玩”的天地。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尤其要正确对待孩子在“玩”中的“破坏”活动,这种“破坏”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活动,是其求知欲望的外在表现,孩子在这些探索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三是给孩子创设一个“思”和“问”的情景。创新,来自思考,思考始于问。或者说,孩子的智慧是问出来的。父母首先要保护孩子先天好问的本性,在欣赏孩子提出的“傻问题”的同时,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孩子增长会问、善问的本领。四是给孩子提供可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孩子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而儿童思维是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的,应从小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尽量让其参与到有关的训练活动中。五,给孩子一种成功的体验。这一点,在前几期都反复提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把握适度,让孩子努力一下即可达到,这样,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自信心。

第五:多彩的舞台。这一点,上一期我们已经从人的多元智慧理论的角度说过了,在此就不赘述了。

主持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愿每一位警察爸妈都能成为警娃们的好习惯的榜样。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家庭教育系列四 ·读懂孩子和读懂成长”。再次感谢张教授,感谢Y警官的参与。

猜你喜欢

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