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1-25

中共党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结构性常态供给

张 占 斌

·“十八大以来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笔谈·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我刊约请不同学科的几位研究者撰写了专题笔谈文章,分别从经济战略、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加以深度阐述,以继续增进对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 占 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特征、新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审时度势地对此作出了“经济新常态”的科学研判,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从整体上来看,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思维,反映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和不断深化的实践探索。

一、经济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背景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近年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状态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转向常态化的中高速阶段。在201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再提“新常态”。此后又在多次讲话中对“新常态”作了重要论述。确切地说,经济新常态作为对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及运行状态的科学研判,已成为正确理解中国经济形势、破解重大结构性失衡、精准识别主要挑战和科学制定经济政策框架的“定盘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9—80页。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既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与规律,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演变态势可以概括为,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增长。另一方面,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尤其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继续坚持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新的历史阶段,要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竞争优势,调整供需结构性重大失衡问题,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大文章、做好文章。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迈向世界经济强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推行以需求侧管理为主导的政策体系,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矛盾和问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表现得更加突出。具体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产能严重过剩、消费需求外移、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不振、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生产和投入效率不高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可以说矛盾主要方是供给侧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研判:“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05页。毋庸讳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谋篇布局、精准施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改善。

总而言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应对当前以及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进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遵循,从这一战略正式提出,到思路逐渐清晰、方案相继出台,到各部门各地区统一思想、加快推进,一年多来,无论是在理论探索方面还是在政策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积极进展。

理论层面:党中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提出、内涵阐释、政策支柱、改革任务等,一直上升到“十三五”时期的经济治理主线,都在理论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87页。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政策支柱以及具体任务,政策支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任务就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工作。在此基础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等行动纲领和重点任务。而“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从而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为“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的主线。据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逐步明晰,理论框架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定型,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引。

实践层面:一年多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从重大理论创新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方案。如农业部颁布了《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等。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或专项实施方案。据统计,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已有包括广东、四川、浙江、福建等半数以上的地区陆续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从发展实践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掀起了一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

2016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去产能方面,钢铁去产能6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9亿吨,提前且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分流安置人员超过65万人。在去库存方面,通过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等措施,商品住宅待售面积从2015年末的4.52亿平方米下降到2016年末的4.03亿平方米,降幅达11%。在去杠杆方面,通过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直接融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举措,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降成本方面,积极推进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有力举措。企业成本有所下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在补短板方面,加大对创新驱动、软硬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建设、环保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并大力推广PPP模式,加大补短板力度,办了一批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大事。

进入2017年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据统计,1月至4月,全国新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4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7.2%,降幅比3月末扩大0.8个百分点;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25元,同比减少0.15元;1月至4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0.4%、28.4%、16.1%,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实践和任务推进成效显著。

三、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持续演进的过程,对于当前以及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的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论断,并指出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趋势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准确研判,是经济政策制定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与矛盾,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都本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意义》,《光明日报》2016年9月18日。,与“凯恩斯主义”“新供给学派”等西方经济理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毋庸置疑,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时代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是新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突破、新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经济新常态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新趋势的一种战略判断,明确了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这一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主要问题开出的治理药方,解决了当前及未来应“如何干”的大问题。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科学研判,以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方略。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和重要趋势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想,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94页。因此,当前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的高质量高效益;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品牌等,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造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或改革、转型、创新来驱动,充实经济增长的能量;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自身职能转变,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三)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伟大命题,描绘了未来中国治理领域改革的“全新政治理念”。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92页。。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第91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现代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涉及制度供给、要素供给、产品供给三个层面,其中制度供给是重中之重。因此,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执行,全方位释放制度红利,降低到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文作者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教授 北京 100089)

猜你喜欢

结构性常态供给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强化思想引领 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