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们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2017-01-24

家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实感电击笼子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比老一辈父母开明,知道把快乐作为对孩子的最大期望,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再严格要求。可如此,孩子就快乐了吗?

孤独感强,现实感弱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意味着中国人再也不愁吃饭了。当一个民族不再愁吃,需求就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家长对孩子的需要、社会对人的需要、人对社会的需要,都统统变得不一样了。

现在的孩子,是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包裹,几个月就知道盯着电视看动画片,一岁就知道玩手机游戏,三四岁就已是各种电子产品的专家。从表面看,如今的教育资源丰富,孩子比以前更聪明了,可事实上,他们的现实感很弱,内心更孤独了。

才三四岁的孩子,就会经常喊着“无聊”,坐在沙发上发呆。家长不能理解。“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三四岁哪儿知道发呆、无聊,整日在院子里和伙伴们疯玩,尽管吃不饱、穿不暖。”

后来,家长才明白,孩子出生时,家里从四合院搬到了小区,从熟人社会搬到了陌生人社会。以前的孩子是放养,现在的孩子却被关在“笼子”里,陪伴他的,只有电视、手机和iPad。大人不愿出门,又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出门,于是就一起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

孩子内心的这种孤独感,好比买回来的一只小鸡,好吃好喝地养着它,但一般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孤独会促进人的思考,所以孩子会发呆、无聊。有的孩子,才五六岁,就有抑郁倾向了,因为他们不能像过去的孩子那样,只是得到一个棒棒糖,看一只蚂蚁过街,看树叶被风吹落,就会感到快乐。

在成长的过程中,当孤独感加强,现实感就会变弱,进而会在虚拟的世界体验真实感。比如,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玩游戏,玩接近现实的游戏,会在游戏里当英雄,在游戏里恋爱,在游戏里完美自己的形象,或是在游戏里释放邪恶的一面变成坏人……

很多初高中的孩子,通过网络游戏里的角色交流,看起来十分健谈。但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却词不达意,或是寡言少语。

父母不愿或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孩子又不能出去跟别的孩子玩,这是他们孤独的原因。

独宠,也意味着过重的情感负担

过去,大部分人生活在多子女家庭,难以得到父母的独宠。兄弟姐妹多,也意味着不需要独自承担赡养父母的压力。

而现在,一家就那么一两个孩子。家里4个老人加上父母,6个大人宠爱一个孩子。我们认为,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变得懂事,他内心的苦闷,我们却难以体会:家里人对自己这么好,不是没有期望,我要是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不能顺他们的意结婚生子,就难以向他们交代,而我好像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到……

大人将自己的幸福都赌在孩子身上,以致给孩子造成过重的情感负担。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那句话就是:“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了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的幸福负责。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

作为父母,如果真想让孩子快乐,应该记住:孩子不是为了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他是被你带来的,但是他没有选择,他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此,他才能轻装上阵,拥有快乐。

孩子身边,焦虑的人无处不在

现在的人不愁吃穿,按理说生活压力应该很小。然而,那只是意味着需求升级了。有了房子,想要车;有了车,又想要换大房子;有了大房子,又想要换豪车;有了豪车,又想要住别墅……

欲望递增,焦虑也随之递增,每天都生活得疲惫不堪,情绪焦躁。

父母情绪如此,孩子有再好的生活条件,也难以有良好的情绪,因为他身边围着这样一群焦虑的人:在学校,老师不断强调考试、学习;回到家,父母也强调考试、学习,顺便还要诉苦:爸妈这么辛苦,你就考这么点分?

孩子无论在哪儿都难以放松情绪。久而久之,像一根被拉紧的皮筋,随时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第二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在第三个笼子的老鼠。每个家庭都渴望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孩子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现在的孩子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下象棋,孩子输了就急,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怎么会这样?因为家长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一开始不培养这种品质,孩子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猜你喜欢

现实感电击笼子
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生长
户外照明电击防护的几点建议
大象和我
超级电击武器
扎紧防止“带病提拔”的制度笼子
电击武器的非致命效应研究
浅谈怎样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笼子”究竟什么样
从《半生缘》看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浅述电击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