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网络政治监督 深化网络理政

2017-01-24□刘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政网民监督

□刘 艳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规范网络政治监督 深化网络理政

□刘 艳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政府提出了网络理政的新要求,使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发生了新变化并催生民主政治监督的新形式——网络政治监督。网络理政和网络政治监督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对我国网络政治监督进行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剖析原因,并从健全法制、提升网民素质、加强引导、完备制度等方面提出规范网络政治监督的各种举措,以推动网络理政的深化发展。

互联网;网络理政;网络政治监督;规范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晴雨表和显示器,成为社会各阶层情绪宣泄、观念碰撞、思想交流、利益表达、权利实现的主渠道之一,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发源地,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第五大空间”。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促使政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网络政治成为政治的一个新领域,网络理政成为政府执政的新要求,网络理政的民主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而互联网的出现,使我国的政治监督模式发生了新转变,促使了网络政治监督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政治监督的运行水平影响着网络理政的有效运行和深化发展。

一、网络理政与网络政治监督的内涵

网络理政主要是指政府利用互联网与社会各界沟通,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公众利益诉求,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和建议,宣传和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积极解决群众诉求。网络理政与传统政府理政的区别,不只是在于以网络为手段,而是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下,充分体现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政府理政的公开性、政府行政的高效性。

网络政治监督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进行评价、批评的一种行为。[1]网络政治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在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上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政治监督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它是以虚拟的网络政治空间为前提,以网络为手段,以拥有政治权利的网民为主体,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客体,以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和平等性、监督渠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监督方式的自由性、监督领域的全面性、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性等主要特征,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崭新的政治监督形式。

二、我国网络政治监督的现状分析

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是过程性的。我国的网络政治监督作为一个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新生事物,也经历了准备、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诞生为标志,网民开始了以附议为主要方式关注网络政治的准备阶段;以“刘涌案”为开始,以孙志刚事件促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为截止,网民经历了以事后监督为主要模式而影响政府行为的形成时期;自孙志刚事件之后,我们进入了以主动参与的主动监督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时期,网络政治监督在推动政治进步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网络政治监督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监督的领域和内容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宏观层面的整体国力、对外关系、公共权力等的监督,进而发展到中观层面对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并进一步发展到微观层面具体生活各个方面所涉及的政治问题的监督。二是参与政治监督的网民的数量逐日增加,监督的频率逐年增高。互联网以独特的优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它,加之人们对政治决策、政府行为与其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的加深,网民参与政治监督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使得参与政治监督的网民数量大大增加;同时,政府基于对网络理政重要性的认识,也更多地通过网络征求意见和建议,也促使了网络监督主体范围的扩大和活动频率的提高。有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是,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2]截止2016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31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政治监督主体。三是网络监督对现实政治影响巨大。网民的监督促使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一批批贪腐官员的落马是网民的监督引发的,如周久耕事件、林嘉祥事件、李刚案件等。网络政治监督促使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修订、完善和废止。如黄静案件促使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加快了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进程;佘祥林案件促使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核准权的收回;网络对劳动教养诸多弊端所造成的纰漏的持续批判,促使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赵作海案件引起对国家赔偿尤其是精神损害赔偿的思考等。网络政治监督促使一系列便民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及落实。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网络政治监督改变了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自愿接受网络的监督。如现在政府的各个组成部门均成立自己的官方网站、领导干部以及工作人员也开设了自己的博客或公布自己的微信……我国的网络政治监督使得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完善政治制度、服务人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我国网络政治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互联网的产物的网络政治监督制度在推动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其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网络政治监督的主体上看,网络民意不一定具有广泛而真实的代表性。搜狐网针对“网上发表评论的依据”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根据“内容”发表看法的占43%,根据“标题”发表看法的占31%,根据“上家评论”发表看法的占21%,根据“其他”发表看法的占5%。[1]大多数网民发表观点并不是基于对事实的客观判断,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一定能客观地代表社会民意和真实民意。二是从网络政治监督的客体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网络监督覆盖的全面性、公众对政府不当行为的过分关注,使得政府的不当行为更多地暴露在网络下并被网络加以夸大和丑化,政府是“权力的化身”、“人民的对立面”等错误观念应运而生,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如河南杞县“钴60引发群众恐慌外逃”事件、“瓮安事件”、“躲猫猫”事件、钱云会案、高铁追尾事件、“佘祥林案”、“杭州七十码事件”等以及各类腐败案件的揭露,使政府的公信力在网络的监督下受到了质疑和削弱。三是从网络政治监督的效果看,网络政治监督易产生“网络暴力”,甚至产生现实暴力,影响社会稳定。“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极大地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1839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直言人肉搜索被滥用,56.1%的受访者指出公职人员参与人肉搜索涉嫌违法违规,66.4%的受访者建议从法律层面规范人肉搜索行为。[3]“人肉搜索”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正常生活的“网络暴力”。2015年的“7.15北京优衣库事件”的发生,使“网络暴力”进一步升级,危害更加凸显。网络暴力进一步发展还将转化为现实暴力,直接危害社会稳定。

网络政治监督之所以给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网络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产生了一些决定性的外在影响

一是网络进入门槛低、运行成本低,导致网民群体覆盖各层次、各领域,网民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老年人,高学历还是低学历,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还是无业人员,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没有年龄、职业、地域、学历、收入等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人们都可以进入,并依据自己的自由意志任意发表意见和看法,且在我国呈现出低学历、低收入的网民比重日益增加的趋势,网民组成结构的不合理和网民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网络政治监督中民意的代表性大大削弱。二是网络的匿名性导致网络政治监督存在欺骗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匿名性是其吸引广大网民的最重要因素。匿名性在保证网民的监督自由和免受侵害的权利的同时,也使网络监督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政府无法获得网民的真实意见,网民也无需为自己的监督行为承担责任。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发布虚假信息,网络运营主体基于利润的需要,也会发布并传播虚假信息以博得更高的点击率,扰乱人们的视听,误导人们的行为,增加政府社会治理的成本。如“周老虎事件”的发生。三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可操作性,使网络成为政治不法行为的滋生地。由于一般民主对信息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极大的自由度,就为“网络黑帮”“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公关”等国内外“网络灰黑势力”操纵网络进行恶意监督、宣传反动政治理念、制造社会混乱、实施反政府行为等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如“普世价值”的宣传、恐怖主义等。四是网络存在的“信息割据”导致“群体观念极化”,加剧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冲突。“群体极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群体的各成员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整个群体的观点并没有朝中间立场移动,而是形成比讨论前的任何一个成员观点都更加极端的结论。[4]网络信息在深度细化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信息的割据,使得不同的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一定的群体依据自身的诉求会局限于特定的网络领域,排斥不同意见的侵入,这样就极易产生“群体极化”,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观念矛盾异常尖锐。

(二)网络监督客体和网络理政能力方面的种种不足使得对一些挑战应对不力

一是我国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现实的政府行为中存在诸多不当之处。此类现象诸如政策制定与民众实际需要相脱节,政策落实流于形式,政府官本位观念依然存在,服务意识缺失,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沟通不畅、效率低下,暴力执法、司法等现象仍然存在,为不法网络政治监督提供资料来源。二是网络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事物,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网络的不适应性、对网络理政的轻视等导致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和反馈、网络不法监督的控制等均方面均存在较大缺陷。

(三)网络政治监督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网络政治监督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

一是法治建设不健全。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进行监督和管理,但相对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言,仍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且对网络政治监督没有专门的规定,所以就无法保证网络监督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运行。二是落实措施不完善。网络政治监督与传统政治监督相比,涉及领域广泛、内容繁杂,具有较难的可控制性,但现实中,还主要是依托传统政治监督的基本模式和措施,而没有根据网络监督的具体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网络监督措施缺乏可操作性。三是保障机制不到位。网络政治监督作为一种实际运行的制度,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目前,网络政治监督是依附于传统的政治监督的,其人员、设备、经费等没有专门的保障,使其运行效率和成效大大降低。

四、规范网络政治监督的对策建议

网络理政是政治发展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下所提出的新要求,网络政治监督是网络理政运行和深化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规范网络政治监督。

(一)健全法制,推动网络政治监督的法治化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法治是保障一项制度长期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所以,规范网络政治监督必须加强网络立法、执法和司法。1.加强网络监督立法。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网络安全法》已颁布且即将实施,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进行了规范,但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带来的问题极大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给经济发展、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要与时俱进、统观全局,制定和完善针对网络自身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政治监督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政治监督,其不仅要遵守网络运行的规范,还要符合政治监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以传统政治监督立法为基础,结合网络的特点,建立网络政治监督实名准入制度,明确网络政治监督参与主体的范围;明确监督主客体的权利和责任,明晰职责和权限;细化监督运行环节,规范监督程序……2.加强法治宣传,强化法治观念。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作为一个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虚拟空间,其存在和运行有其独特的特征,人们在互联网面前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行使自身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权益,现实生活中道德可以调整的行为,在互联网中道德可能面临失效,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法治宣传,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引导人们以法律为武器切实维护自己权益。鉴于网络空间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我们要在传统法治宣传的基础上,更多地利用网络进行同步且形象化的宣传。3.认真执行,加强落实。法律只有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效力和作用,执行是法治化的关键环节。法律法规是普适性的,而实际的执行过程却是具体的,为保障执行的效果,就必须从监督的主体、客体、监督运行的各个环节等方面细化落实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提高各部门规范网络治理的能力,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综合素质。

(二)提升网民素质,提高网络政治监督的自律力

互联网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平台,即便有相关的法规,要想完全管住各种违法违规现象,成本也可能巨大到难以实现。[5]法律法规的职能主要还是事后惩戒,网络运行的规范化,更主要的还是依靠网民内在的道德自律和守法习惯。

1.加强网民素质教育,打造高素质的监督主体。(1)一定的文化水平是网民参与监督的最基本条件。现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国家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教育资源和经济收入的不均衡,使得部分人群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公正,尤其对于低收入地区和人群。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免费图书馆(室)的建设、基层教育师资队伍的配备、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训教育等,逐步平衡教育资源,提高全民的基本文化水平。(2)一定的政治素质是网民参与政治监督的必要条件。当今社会,政治已经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只有对社会动态和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和认真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政治监督。这就需要在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化和宣传民众化的基础上,加强对网民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教育和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2.建立奖惩监督机制。在政治监督的过程中,如果网民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被采纳,则可以依据建议的实际效用,从名誉、地位和经济上对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对于那些借网络监督之名,行违法行为之实的网民,要严格予以打击和制裁,对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毫不留情追究刑事责任,以外在奖惩机制倒逼人们的“内在自律意识”,以提高其规范行为的自律能力。

(三)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网络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舆论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正确的行动,促进人们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错误的舆论阻碍人们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进。所以,规范网络政治监督,就要充分发挥正确网络理论的引导力。第一,政府加强自身网络的建设,建立代表社会发展前进动态的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动态信息。第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舆论领袖”的作用,引导舆论导向。第三,建立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由传统的“怕”“堵”“逃”为主的被动应对,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巧应对”“争妙转”等为主的积极应对,不断提升应对能力,变不利为有利,变应对为引导。第四,完善不良信息筛查、监管技术,提升筛查能力,尽量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入,确保正确舆论在网络中的主流地位。

(四)完备制度,保障网络政治监督的实际运行

网络政治监督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的设立不能满足其复杂性的要求,这就需要以制度来保障落实。首先,建立完善的信息运行制度。网络是以信息为内容的,信息的运行贯彻网络监督的全过程,这就要以信息为中心,建立完善的信息运行制度。建立网络政治监督信息专报制度,以信息的准入、收集、筛选、整理、汇报、落实、反馈等环节为线索逐项明确,分阶段建立奖惩监督机制,确保网络政治监督信息的有效性、渠道的畅通性、传递的快捷性、落实的及时性和网民的满意性。其次,建立网络政治监督物经济保障制度。网络政治监督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人员、设备、资金等的保障,在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置专门人员、专门场所、专项资金,以确保专人负责、经费保障、责任落实,促使网络政治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加强落实,促进网络政治监督的新发展

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给网络政治监督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引起了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网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现路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坚持以“造福人民”为网络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尤其是在网络政治监督中,更要坚持这一目标,以人为本,立足人民、为了人民,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来发挥对政治的监督作用;网络政治监督主体要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促进网络政治监督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完善网络监管措施,以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尤其是网络政治监督行为。2016年11月7日发布的《网络安全法》,标志着我国网络立法的新进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互联网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我们要推进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促进网络政治监督实现新发展,就必须以认真贯彻实施《网络安全法》,以法律来指引、规范和促进网络政治监督。

五、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互联网民主,给政府提出了一个新任务——网络理政,产生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网络政治监督,互联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网络理政为载体的一种新渠道,而网络政治监督是网络理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所以,在政府需要进行网络理政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积极应对、完善制度,不断规范网络政治监督,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吕静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网络政治监督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任玉艳.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网络舆情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2.

[3]张佐国.从“人肉搜索”看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J].西部法学评论,2009(6).

[4]姜斌.司法中群体观念的形成机制——司法如何应对民意的前提考量[J].浙江社会科学,2010(3).

[5]苗国厚,谢霄男.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路径:依法办网、上网、管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责任编辑:胡硕兵)

Normalizing Online Political Supervision and Deepening Online Governance

LIU Yan

(GraduateSchoolofPartySchoolofCPCCentralCommittee,Beijing100091,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olitical life,and brings to the government a new requirement of online governance.It has caused news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given birth to a new form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supervision -online political supervision.The newly born online governance and online political supervision have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to some degree and promoted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online political supervision in our country,finds out the problems and causes,and suggests some measures for normalizing online political supervision from such aspects as perfecting legal system,improving cyber citizens’ qualities,strengthening guidance,completing institutions,and so on,so as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online governance.

internet;online governance;online political supervision;norm

2017-04-10

刘艳(1982—),女,河南新乡人,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D630.9

A

1674-0599(2017)03-0125-06

猜你喜欢

理政网民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