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经济新常态下防震减灾工作

2017-01-24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抗震

赵 和 平

做好经济新常态下防震减灾工作

赵 和 平

新常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常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增强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更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推进经济新常态下防震减灾工作的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防震减灾;融合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一、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做出“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①,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必须围绕国家需求超前思考,努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树立超前谋划、精准定位和底线思维意识,把防震减灾放到经济社会总体布局中去谋划,找准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与着力点,增强事业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立足防大震、抗大灾,坚持关口前移,在做好震后应急救援、减轻灾害损失的同时,更加注重震前防范和减轻灾害风险。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破解问题、弥补短板

防震减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很难作出准确的短临预报;“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现状尚未根本扭转,城市中的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以及量大面广的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仍很薄弱;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遇震惊慌、避震不当、信谣传谣等现象仍较普遍。随着现代化、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财富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地震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叠加效应、放大效应更加凸显,灾害涉及面更广,处置难度更大,间接损失更加难以预测。这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努力破解,在补齐明显短板上用真功、出硬招,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

(三)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创新驱动、提升能力

地震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灾害损失情况则取决于主观努力,在于防御能力的高低。要牢固树立全面预防观,依靠创新驱动,加快防震减灾重大科技攻关,推进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提高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逐步做到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要推进防震减灾机制创新,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落实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质量负责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筑牢城乡地震安全防御体系。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鼓励探索创新。防震减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普及防灾减灾文化,健全动员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有序参与,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提升全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

二、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推进经济新常态下防震减灾工作的融合式发展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防震减灾工作虽然不是中心任务却能够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能够牵动大局,必须更加主动地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中去考虑,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解决重点问题,促进防震减灾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发展。

(一)强化防震减灾基础能力

以优化功能布局和补齐明显短板为突破口,以实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支撑,推进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建设。继续优化监测系统,确保监测信息的“真”和“实”、“快”和“准”。建设海洋地震观测系统,形成覆盖我国近海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持续推进监测预报实验场建设,不断深化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与实践。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推进会商机制改革,提高地震预测预报和震后趋势判定能力。二是提升震害防御基础能力。以实施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为契机,加强城乡抗震设防监管,推动抗震设防城乡一体化管理。开展城市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加固,推广减隔震、重大工程紧急处置、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及诊断等新技术。以区域和城市活断层探测为重点,提高城市和重大工程防御震灾风险的能力。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改造,在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强化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市县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三是提升大震大灾应急救援基础能力。加强地震现场队、地震救援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完善国家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处置和协调机制。开展地震高风险地区的重特大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对策研究,加快地震应急准备评价体系建设,强化地震应急应对准备。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完善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队装备配备。鼓励应急救援装备研发,推进地震应急救援产业发展。加大志愿者队伍和避难场所建设和指导力度,进一步打牢社会基础。

(二)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防震减灾工作需要转观念、补短板、强服务,以能力提升促进公共服务,以拓展公共服务检验能力提升。一是强化社会信息服务。建好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系统,丰富服务产品,提高为不同主体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源,发挥公共信息平台和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优势,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二是强化公共安全服务。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安全需求,及时主动跟进,优化事业发展布局,着力加强地震高风险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建立健全城市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城市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从预案演练、物资储备等方面做好城市大震巨灾应对准备工作。三是强化社会民生服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提供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防震减灾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制度和服务网络,提供更为实用有效的便民服务。健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提高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培训,为处在地震高风险的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地震安全咨询与技术服务。四是强化国防外交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高,国家外交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震部门要发挥科技优势,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推进援外台网、地震救援、特殊事件震动监视等重点工作,为国防外交作出积极贡献。做好这些服务,需要认真评估现有能力,创新理念,聚焦问题,做好整体规划,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坚持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

中央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地震部门拥有丰富的地震科技资源,必须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强化地震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出力。一是制定地震科技重点突破中长期规划。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地震科技战略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防震减灾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结合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要求,制定我国地震科技重点突破中长期规划,明确攻关方向、重点项目、工作阶段、预期成果等。统筹资源,稳步推进,攻坚克难,逐步解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二是打造地震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人才聚集、管理灵活、条件先进、项目支撑的地震科技创新基地。实行灵活的地震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制度,包括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创新人才运行模式。加强以推动创新为目的地震科技创新基地基础条件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的实验设备、数据共享平台等。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重点攻关技术为核心,锻炼人才、培养人才,形成实力强大的科技攻关团队。三是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优化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发挥评价标准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坚持分类评价原则,根据评估对象性质,围绕科技活动的质量合理设定指标。在针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指标中,将发表论文仅作为一个参考指标,同时相应增加有关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水平的内容,使之成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业绩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并适当加大知识产权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四是建设专门的地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科技创新和市场产业化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统一展示和宣传地震科技创新成果,加强与相关企业沟通联系,接受地震科技创新成果的咨询和评估,引进风险投资、推行股权激励措施等,指导监督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5月31日。

(本文作者: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张颖智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抗震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扬州市全力做好防汛减灾准备工作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一种新型折页式防震锤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