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题材影视艺术之超越
——以”士兵突击”为例初探影视美学

2017-01-2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军旅突击成才

单 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修班,北京 100872)

军旅题材影视艺术之超越
——以”士兵突击”为例初探影视美学

单 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修班,北京 100872)

针对目前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评论文章少之又少,各种社交网站上评论此题材的吐槽又非常之多。那么,为什么观众对于此类题材的影视剧既爱又恨、评论各执一词、优劣参半呢?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好的题材没有写好拍好,作品千篇一律,搞得观众审美疲劳,怨声载道,又碍于题材的敏感,不敢正面批评,最终导致即使是专业的影评人或电影学者也不敢贸然发表评论指出诟病所在。本文提取军旅题材影视剧审美创新之一隅,对于影视艺术美学创新做部分解析,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创作人员的关注。

故事与人物;“反差式”叙事;视听语言;“里比多”效应;影视艺术审美创新

现在,一些影视剧无“情”不成戏,无“爱”不成剧。军旅题材影视剧也是紧跟时代步伐,爱情戏贯穿于剧情始末,甚至淹没了主题。追本溯源,新中国军事题材的影片中是很少涉及爱情故事的,“柳堡的故事”首开军事题材爱情戏的先河。剧中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九九那个艳阳天”恰似一首抒情诗,给建国以来银幕上表现战争主旋律的军事题材影片注入了一股浪漫的情怀。作为影视艺术,除了展现战争的残酷,讴歌主旋律,还要展现“美”——艺术美,这是现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k)。“美学”有许多分支,电影美学是其中之一,学科之间是存在交叉现象的,电影美学也是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电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即——影视艺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学科,我们仅就目前军旅影视剧的诟病所涉及的其中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故事与人物

写作剧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有了想法,然后按照这种想法去创造人物。另一种方法是创造一个人物,从人物身上会产生出需求、动作和故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人物”,“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军旅题材影视剧的人物毫无疑问离不开军人,那么军人身上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亮点呢?军人除了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里讴歌弘扬的正能量精神外,还有多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品格呢?这就是军旅题材影视剧审美欣赏的主要议题。笔者以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为例,对此展开一番粗浅的分析。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从一个孬兵成长为一名好兵的故事。毫无疑问,此剧是先有了故事后有了人物。作者兰晓龙就是一名军人,对军旅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全剧的主角是许三多,这个典型地借用了傻根-阿甘的类型化或符号化的人物在叙事中作为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出现,基本上以他的“在场”作为主线结构故事。现在军旅影视剧人物的情感戏基本上离不开本文开篇所提到的“爱情”,而“士兵突击”是一个例外。全剧清一色的男演员,没有女人、没有言情、没有大碗名人,是大胆尝试。一个好故事,一群合适的演员,事实证明,这样的戏往往更有力量。

二、人物诠释——“反差式”叙事,军旅题材的超越

“反差”最早来自专业术语,在摄影学中指景物或影像中各部分明暗对比的差异程度。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对比所呈现的差异程度。把“反差”引入叙事方式,并非独创。在许多艺术形式中,如美术、建筑中,对比和反差就是创造美感的常用方式。我们曾用“笑着哭”和“哭着笑”来形容某些故事的叙事方式,这就是“反差式”叙事。“反差式”叙事就是利用内容和形式产生的反差进行叙事的,这种反差可以是截然相反的,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对比;即利“反差”手段与效果来表达的叙事方式,都可称“反差式”叙事。

这种叙事方式产生的心理依据是,弱者更容易让人产生同理心,人们多半同情弱势者。从受众心理层面来说,观众希望看到暂时弱势的主人公进行抗争并最后胜利,观众渴望在抗争的情境中与主人公一起做一次改变命运的英雄,这种改变命运的故事走向满足人们做英雄的心理需求。本剧围绕在主角许三多身旁的是一群“高亢而华丽”的男人,这便是编剧深谙的迎合观众所好之道。

笔者在分析这部电视剧文本时,发现“对比与反差”不仅仅反映在叙事上,更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成才与许三多属于“一体两面”,编剧通过袁朗之口指出,成才与许三多根本就是一类人。这两个老乡事实上是同一个人的两种心理:许三多代表了人心中内向、保守、坚持的一面,成才则是人表面的圆熟、争强好胜的个人中心主义。所以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两个人物看起来都不是很正常,因为在电视剧中这两个人物的极端性格被放大了。从观众的认同感上看,大量的观众都倾向于许三多。不难看出,编剧的意思事实上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卑微的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就有了观众心目中幻想的“成才”:英俊挺拔,人际圆熟,业务拔尖,该有的都有了。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美丽的人。后世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这一原则,如今渐渐渗透到影视剧领域。美国热播电视连续“绝望的主妇”不仅在叙事上应用“反差式”,而且还运用到了影像上。该剧讲述的是内容沉重阴暗,感情绝望的故事,在影像上却采取了暖色调为主调。影像与主题的反差,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心理震撼。在“士兵突击”中,编剧兰晓龙把这一对比反差原则运用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心理层面上触动观众的内心渴望。笔者谈到此处,不得不佩服这位军人编剧刁钻的视角、敏锐地洞察人心的能力,这比起其他军旅题材的影视剧编剧水平高出了一大截。一个军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怀和不一样的境遇。把“反差式”叙事注入到军旅题材影视艺术,提供给观众全新的观影审美感受,“士兵突击”在这方面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三、视听语言——人物内心的外化

许三多在荒原五班站岗的几处单人小全景颇有味道,画面给人一种孤独的视觉冲击,当过兵的观众更有感触。尤其是影像的定格更具有画面感,宛如一副优美的油画,调动观众心灵和视觉的审美体验。荒原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每个人心中的孤独,这是一种内心感受的外化。还有一处具有象征作用的环境:许三多得知家里出事,回家的时候,家中的残垣断壁。当许三多在许二和的带领下进入家门,墙和院门是完好的,推开大门之后却是残垣断壁,溃不成家的模样。此时,摄像机升起变成俯角,观众是俯视看到的大全景。这个“家”只有形式上的完整,完整的大门和院墙象征许家爷们儿们都是在硬扛。他们只是外表坚强,内心就像院里的废墟一样坍塌忧郁。此处的拍摄视角是相当成功的。没有其它军旅影视剧的声嘶力竭、呼天喊地,更没有邻居们或者青梅竹马的妹子投怀送抱,环境的象征隐喻在此处无声胜过有声。

“士兵突击”除了上述环境描写的象征性特征外,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强化了方言的形态。对于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地方语言,我们并不陌生。例如,“炊事班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军旅题材情景喜剧系列剧。剧中人物天南地北的口音是本剧的一大特色。因为是喜剧,人物口音的特色也是得益于小品形式的传承。观众早就已经熟悉人物口音在喜剧里面的噱头,所以军戏里除了表达我国广大指战员官兵来自五湖四海的老百姓本色外,还有贴近观众、军民鱼水的情结。当然,“士兵突击”许三多的河南口音绝对不仅仅是为了搞笑,卖噱头,在这里语言已经具有了彰显身份和性格的功能。许三多的河南方言彰显其“单纯”的本质,团长的湖北方言充分彰显他性格直爽的性格。最具有戏剧性特征的是成才了,他一入伍就极力掩盖他的方言,把口音隐藏在普通话之下,让观众一望便知他的心理。成才想马上蜕变成一名军人,摆脱老百姓的身份,极力往上爬的心态在刚入伍那天晚上和许三多会面抽烟那一场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许三多的成熟也是以普通话的养成为标志的。在最后面的剧集中,家中出事回去探望看守所的父亲,还有和许二和的谈话中,许三多的普通话和老家话的交织,是非常精彩的内心斗争与纠结的外在表现。许三多在心里下定决心并真正摆脱家庭的时候,他讲的就是普通话,而他回家被许二和依然看作不争气的老三的时候,他讲的就是老家话。这种细节细细品来,甚是有趣。所以,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冲击力的展现;有趣的语言更不能只从表面的层次上创作。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全新创作,对语言功能的创新性解构,尚需文艺工作者们加强努力。

四、“里比多”效应

本剧虽然没有女人,没有爱情,却并不缺乏情感体验。许三多是一个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女人的人,可是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他的感情生活很完满。他生活在一个没有母亲的家庭中,父亲是家庭的权威,父亲决定他们哥三的一切,而许三多更是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听从父亲安排,父亲满足了他的恋父情结。班长史今的温存、体贴照顾,满足了他的恋母情结。班长走后,许三多断奶了,逼着他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心里积压的情绪需要宣泄,按照佛氏理论术语叫做“里比多”效应。许三多的宣泄过程在训练场上以体力消耗的方式完成了。成才在这里面扮演了倾向于女性的角色,他细腻,爱争风吃醋,闹小别扭,爱得瑟。许三多就是一个温厚得有点麻木的男性。在上文解析人物性格时,笔者提到许三多和成才为“一体两面”,那么从“里比多”效应这个层面上来说,会不会是那句俗语:“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呢?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赏思岂不其乐无穷!

在芸芸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在每天霸屏的军旅爱情大戏泛滥的当下,一部没有女人、没有爱情的“士兵突击”却能脱颖而出、这不得不让人叫绝!本剧并不缺少情感,观众并没有感觉索然无味,因为它的情感更为复杂、更耐人赏味。今年的大制作影片“战狼2”里面的情感戏就相对单薄许多了,而且没有脱离男女情爱的窠臼。高票房之下的恐怕还是好莱坞的生硬模仿,吴京的战神不死神话。

五、影视艺术审美创新

影视艺术审美创作,未必非要大制作、大场面和男女主角的谈情说爱。军旅题材不一定非要在军事院校才能绽放浪漫的情怀;训练场上的艰苦卓绝,慷慨激昂,不一定会赢得广大女性观众的芳心。“士兵突击”赢得多层次宽领域的观影人群,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按照编剧兰晓龙的说法,他是用娱乐的心态来写这部戏的。此剧从2007年播出以来,至今久盛不衰,依然是每年征兵的招牌戏。比之前关于女兵的电视剧“女特警”更加引入关注。军旅题材影视剧如要摆脱目前泛滥的尴尬局面,还要不断创新,揣摩受众的心理需求,深挖题材的理性层面。

[1][美]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2]潘桦.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

J05

A

猜你喜欢

军旅突击成才
军旅青春正步走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胸怀军旅梦
蛟龙突击
本期主题:军旅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空降突击兵
坦克兵突击
军旅雅士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